浙江在线6月26日讯(记者 黄慧仙)在溪岭脚村长长的田间小道旁,绿油油的玉米已结出了饱满的果实。不少游客穿梭在玉米地里,采摘成熟的玉米棒子,体验田间乐趣。“这个玉米又甜又爽口,比我们本地玉米好吃多了!”前来采摘的游客说。在近日举行的武义县大溪口乡甜玉米采摘暨省农科院“送科技成果路演下乡”活动上,晶莹飘香的玉米成为“抢手货”,一下收获众多粉丝。
“今年端午节,我们村在武义县城就卖出了800根左右的水果甜玉米,净赚了3000多元。”溪口村村支书鲍志远说,现在玉米品质好,一根玉米棒就能卖5元,游客亲自采摘的可卖到6元一根,今年村里的30亩玉米地总收成预计能上10万元。
其实,在数月之前,这里还是另一幅光景。
在过去,大溪口乡的玉米种植主要以家庭散户为主,种植的品种是品质较差的老玉米。一亩地的玉米年产量一般在四五百公斤左右,一年下来也就只有1000元左右的收成。“我们山多地少,可以用于发展高效农业的地方不多。”大溪口乡乡长金秋雨说。
根据这一情况,省农科院与武义县大溪口乡正式结对,先后共有农业专家百余人次到大溪口乡进行生产指导,并根据当地情况制定了帮扶大溪口乡产业振兴的实施方案。
一根甜玉米的背后,是科研人员与村民们共同在田间地头的辛勤付出。省农科院科技推广与产业处处长游兆彤说,甜玉米项目是省农科院结对帮扶溪口村的第一个落地农业项目。省农科院与大溪口乡结对以来,帮扶小组采取“博士团”和“土专家”相结合的方式,除了为当地带去好的农业资源,更致力于增强当地农业的“自我造血”功能。
为了带村民们成功种好新品种玉米,省农科院结对帮扶工作组常驻人员、省农村指导员卢华兵吃住都在大溪口乡。从播种、育苗到最终收获,每个过程都能看到卢华兵的身影。“如何防控病虫害,如何用药,甚至苗床选择、育苗基质的购买,盖多少土等环节,都是需要细细指导的。”卢华兵说,农业科技成果要最大程度发挥作用,就要到村里去、到田间地头去,从而让科技成果真正落地。
除了30亩水果甜玉米,溪口村还有10亩茄子和5亩丝瓜,预计这些农作物的年收益达20万元以上。此外,按照全过程绿色生产的标准,省农科院专家对当地的茶叶等主要农产品进行质量检测,从而保障大溪口乡农产品质量安全。截至目前,省农科院已在大溪口乡落地农业产业项目4个,落实帮扶资金130余万元。“以点带面,通过科技成果路演等方式,省农科院还将进一步服务于武义县农业产业发展,让更多有劳动能力的农户增收致富。”游兆彤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