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宁波籍作家冯骥才有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既不能失去一只只从历史飞来的美丽的大鸟,也不能丢掉从大鸟身上遗落的每一片珍贵的羽毛。”如今,这一片又一片珍贵的羽毛正在被重新捡拾。
近日,第五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公示,浙江有235个村落入选。自2012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相关部门,先后数次组织传统村落调查,合计5批6819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浙江共计有636个村落入选。
回望这些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以及过度商业化开发,一些传统村落曾引以为豪的独特地貌、特色民居和生活方式渐渐湮没。一些传统村落没了传统味道,人们大多只能从石碑上、村史馆里才能看到零零散散的历史,听人介绍才知道村里居然还有所谓的历史文化。这样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不顾历史根脉的路子,偏离甚至违背了保护的宗旨,助长了传统村落的衰败。
有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2010年锐减为271万个,10年间消失了90多万个。我国传统村落衰落的严峻形势由此可见一斑。《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曾揭示了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时至今日,这些挑战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容回避。
古村若不存,乡愁何处寻?“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古诗里描绘的画面,承载着人们对乡村的情结。对有着漫长农耕文明史的中国而言,村庄是最小的细胞,也是最基础的文化单元。保护村落,促进乡村振兴,既是我们追寻“从哪里来”的方式,更是标记我们“向何处去”的生动注脚。
保护传统村落,激发发展活力,必须在保护和开发中寻得平衡,因地制宜,找准自己的特色和定位,这就需要汇聚起政府、商界和学界等各种力量,贡献智慧,分享经验,探索模式,以求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民俗、生产生活等元素,让人们在传统村落中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体验诗意栖居。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年来被列入名录的传统村落,不仅受到社会关注,而且得到政府扶持;既受到了较好保护,更呈现出蓬勃生机和发展活力。可见,只有传统村落更加生态宜居,人们在这里才能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年前,笔者曾到嵊州市金庭镇华堂村调研,这是浙江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传统村落。作为王羲之故里,村里大力传承和弘扬王羲之文化,翰墨飘香,产业兴旺,吸引外地游客慕名而来,百姓在此安居乐业、幸福生活,令人羡慕。
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就是在和时间赛跑。站在历史的这头回望,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从村落出发。让我们共同努力,尽可能地让更多传统村落“复活”,能在时间的长河中掬起那些一度被遗落的乡愁。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