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出梅首日的杭城气温骤增,西湖上空出现了蓝天白云。 拍友 里尔 摄
浙江在线7月1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来逸晨)7月17日,浙江出梅。出梅首日,浙江武义、永康、松阳等地的最高温便已攀升到35℃,梅雨高温“无缝交接”,第5号台风“丹娜丝”也在赶来的路上。
梅雨、高温、台风,是浙江人熟悉的夏季“三剑客”。随着今年“性子狂躁”的梅雨季正式结束,接下来便是高温和台风唱主角。今年夏季,我省的天气已经、正在、将要经历哪些不寻常?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气候密码?且和记者一起,跟随省气象部门的有关专家一探究竟。
“暴力梅”是体型偏胖的“大水货”
过程频繁、短时降雨强度大、强降雨区域重叠
今年梅汛期,浙江人给梅雨取了个形象的绰号——“暴力梅”。小流域山洪、城乡内涝、江河湖水位超警戒线……回想过去一个月的梅汛期,梅雨在浙江各地的种种行径,难怪会被认为“性子暴烈”。
“暴力梅”鼓点密集,每隔几天,就出现一次持续3至5天的较大范围暴雨。据省气象台统计,这样的情况在30天内出现了7次。即使是暴雨间隙,它也不闲着,时不时以“分散性短时暴雨”的形式出现在浙江各地。“暴雨过程频繁、短时降雨强度大、强降雨区域重叠”省气象台这样总结今年梅雨的“性格特征”。
“暴力梅”偏爱浙江哪些地区?“全省累计降雨量较大的地区集中在浙中南、特别是浙西南地区。”调出整个梅雨季浙江雨量实况图,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毛燕军说,平均梅雨量排名前三的分别为衢州、金华、丽水。
“这和副热带高压息息相关。今年梅雨季,北方冷涡系统一度抑制了副高增强,副高主体位置偏东偏南,加上冷空气活动频繁,多从西北方南下,因此梅雨带便一直在华南到江南一带南北摆动,导致浙中南、浙西南地区雨量偏多。”
留意今年梅雨的人们会发现,今年的雨好像特别大。6月17日8时至7月17日8时,全省平均雨量为451毫米,是常年同期的2.15倍,打破了1997年395毫米的纪录,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降雨量最多的。而悉数历年的梅雨季,今年梅雨量也比常年偏多了50%,跻身历年梅雨量前十。
因此,省气象台对“暴力梅”有个精准的体态特征描绘——她是一个体型偏胖的“大水货”。
在梅雨季总降雨量排行榜中,今年梅雨量只排到第十,但却破了自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的最高纪录,这又怎么理解?
“因为今年浙江入梅较常年迟了7天,出梅也偏迟了7天。”毛燕军解释,一般过了7月10日,浙江已出梅,降雨不会像今年那么强,雨量也不会那么大,因此与历年同期相比,今年雨量拥有“后发优势”,破了最高纪录。
如果与历年梅雨季节的总降雨量相比,今年虽然叫“暴力梅”,也并不是史上最暴力。毛燕军回忆说,1992年至1999年,浙江连续8年在梅雨季遭遇较大洪水,“今年虽然某些时刻的梅雨强度与那时相当,但持续时间不长。上世纪90年代的‘暴力梅’以连续性强降雨为主,而今年则是过程性强降雨居多。”
台风“姗姗来迟” 威力尚不可知
厄尔尼诺让台风“出生率”偏低
梅雨季一过,台风季无缝衔接。出梅前夕,今年第5号台风“丹娜丝”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生成,据中国气象局17日7时30分发布的预测信息,它可能将在登陆台湾后,于福建或浙江“二次登陆”。
每年7月至9月,是台风影响浙江最集中的时段,历年来80%以上的台风都在这段时间影响我省。据省气象局副局长王东法透露,对于浙江来说,台风灾害是最主要的气象灾害,暴雨灾害只排第二。
那么为什么今年入夏以来,台风好像显得有些低调?原因是今年生成的台风比较少。
记者翻阅了历年的台风资料后发现,在2014年7月17日,当年的台风已编到9号,2015年同期已编至12号,2018年则编至9号。然而今年,截至7月17日,只有5个台风生成。
“这与每隔几年出现的地球‘生理期’——厄尔尼诺有关。”毛燕军解释,本轮厄尔尼诺现象自去年12月开始持续至今。期间,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的同时,西北太平洋海温则落在正常偏低的范围内。“台风的形成对海温有一定要求,海温低,生成的台风就比较少。”这样的情况在2016年更为明显,截至当年7月17日,厄尔尼诺导致当年的台风只编到1号。
虽然目前台风“出生率”偏低,但并不意味着台风的威胁减少。出梅以后,随着副高西伸北抬,西北太平洋生成台风的条件变好了,台风影响浙江等沿海省份的可能性也在变高。
浙江哪里最招台风?大数据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去年,中国气象局根据数据得出,台风在浙江的登陆地点非常集中,最常扑向温州、台州、宁波等中南部沿海城市,苍南、乐清、温岭是最易遭遇台风的县区,平阳、玉环、象山也较多。1949年到2018年,共有44个台风登陆浙江,其中34个为“一手台风”,10个为“二次登陆”。由于“一手台风”登陆前能量损耗很小,往往威力巨大,破坏力更强。登陆浙江的大部分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后向西北方运动进入浙江沿海。
虽然今年台风算是“姗姗来迟”,但对浙江的影响大小还有待来日解答。5号台风“丹娜丝”到底会不会影响浙江,现在来看还很难说。台风路径与其引导气流有关。其中,由副高引导的情况最多,然而当副高偏弱,则可能由大陆高压、西风带等其他气流引导。记者从省气象局了解到,如果预测到台风越过48小时警戒线,可能在两天内影响浙江,省气象台会立刻发布“台风警报”;如果台风24小时内可能严重影响本地或登陆,便会进一步发布“台风紧急警报”。公众可以关注省气象服务中心的浙江天气网、智慧气象APP、浙江天气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天气情况。
今年的三伏是40天的“加长版”
热与不热掌握在副热带高压手里
6月底,浙江还处在“暴力梅”的控制之下,欧洲已遭罕见热浪侵袭。6月28日,法国南部的加拉尔格勒蒙蒂厄测得45.9℃高温,打破2003年的44.1℃全法最高温纪录,近4000所学校紧急停课一天。
同一天,世界气象组织发言人克莱尔·努利斯在日内瓦表示,欧洲极端高温天气“很明显”与温室效应存在关系;根据气温记录,2019年或将成为有气象记录史以来的最热一年,而且2015年至2019年也可能会成为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最热5年。
2019会是史上最热夏天吗?对于浙江而言,入梅以来的气温显得宜人许多。记者拿到了今年浙江梅雨季期间的气温数据:6月17日至7月16日,全省平均温度24.8℃,比常年同期偏低2℃。降雨多,日照少,天气自然比较凉爽。
当然,温室效应席卷全球,浙江也受其影响。记者查阅了今年1月1日以来浙江平均气温,结果显示,比常年同期偏高了0.4℃。
7月12日,浙江正式入伏,入伏第一天,杭州的最高气温并没有给我们一个“下马威”,仅为28.7℃。然而“三伏天”毕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况且今年的三伏还是40天的“加长版”。根据省气象台17日发布的预报显示,7月22日起,副热带高压将“加强西伸控制我省”,浙江将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每天的天气几乎就是前一天的“复制粘贴”:高温晴热+蓝天白云。
“长三伏”会比“短三伏”更热吗?这和三伏的算法有关。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开始进入三伏,三伏开始后,第一个十天为头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开始日,中伏多长,是根据末伏开始时间定的。因为要求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开始。如果中伏开始时间较早,第一个十天结束,也就是第五个庚日出现在立秋前,那么中伏就再加十天,这样就会出现40天的三伏。今年就是如此。
气象专家称,长三伏和短三伏,平均气温的差异并不是很大。决定三伏热不热的关键,还是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和位置。如果副高偏强且持续控制一个地方,那就会开启“烧烤模式”。“如果后续副热带高压主体控制浙江,那么天气就比较热,超过35℃的高温天会比较多,如果副高位置偏北,在副高南面自海上而来的偏东气流影响我省,则会相对凉爽。”毛燕军说。
设计:张源、孟耘竹
6月25日,第二拨梅雨如约而至。西湖景区,游客雨中游。 拍友 里尔 摄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