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两省一市的长三角一条重要高速铁路——沪苏湖铁路有了最新进展。
7月15日,浙江政务服务网对新建上海经苏州至湖州铁路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第一次公示。之后,上海和江苏也同步进行公示。
更为喜人的是,这条被称为“江浙沪第一天路”的高铁明确了力争在今年年底开工建设。
从获批到开工,要经历些什么
我们先来捋一捋,这条铁路身上都发生了些什么。
这是一条“难产”的铁路——早在2016年就传出消息,要把浙江、江苏、上海串一串,串出一个同心圆。沪苏湖铁路的方案在各种期待中,反反复复始终无法出炉。
终于,去年10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新建上海经苏州至湖州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意建设沪苏湖铁路。
接下来的最新进展,就是前两天的环评公示。据说,下周还将进行项目第二次环评公示。
一旦环评通过之后,是不是就意味着这条铁路能够开工了呢?
没这么简单。湖州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他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进施工图设计及审查批复工作。
这给人留下一个疑问:一条高速铁路的审批建设之路,到底有多长?
“国家重点工程,投资大,影响广,需要经过科学的研究和严格的审查,其中包括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国土占用、安全评估等多个方面。”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说。
以高铁为例,建设运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工作、基本建设和验收通过。
光一项前期工作,所包含的内容可不少,如列入规划、设计单位招标、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项目建议书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初步设计批复、工程施工招标、征地、动迁、进场正式开工等10多个步骤。
“有关部门说,力争年底开工,这份期待和承诺中,其实还有很多流程要走,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知情人士说。
至于这条铁路真正开通嘛,各位更是需要一点耐心。
最短路径连接沪苏浙,目前唯一
沪苏湖铁路,被包邮区人民成为“江浙沪第一天路”,凭的是颜值,还是才华?
在环评公示中,官方透露——沪苏湖铁路设计时速350公里/时,项目起于上海虹桥站,途经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终于湖州市湖州站。
线路正线全长163.708公里,其中上海段线路长64.853公里,闵行段利用既有沪昆铁路通道改建;江苏段线路长52.160公里;浙江段正线长46.695公里。正线共设车站6座,其中利用既有车站2座,新建车站4座。
捡重点来说,这条铁路连接上海、苏州、湖州三地。但对于习惯于“一小时通勤圈”的我们来说,这貌似也不是很厉害啊。
并非如此!这是江浙沪唯一直连的高铁。
沪苏湖铁路,是长三角待建高铁中唯一的一次性贯通江浙沪的项目,从上海始发经过苏州吴江到浙江湖州,是长三角核心区一条价值极高的高铁线。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最短的路径连通了两省一市:浙江—江苏—上海。
尤其是,这条铁路的建设,一举填补太湖南岸铁路的空白,让浙北的湖州有了了直通上海的高铁。
虽然身处长三角,太湖西南一隅的湖州目前去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首选还是前些年通车的申苏浙皖高速公路,原因就是高铁不如高速快。从湖州坐高铁或火车去上海,则要从杭州绕道,需要坐2个小时高铁,票价还贵,费钱更费时。
一位参与沪苏湖高铁规划的上海专家表示,沪湖连线正处于沪宁、沪杭两轴之间,需要形成一条新的发展轴来带动沿线区域均衡化发展的目标,建设沪苏湖发展轴将有助于促进长三角地区均衡发展。
这么多高铁,给长三角带来什么
这两年来,长三角轨道交通建设大爆发,背后意味着什么?
“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先导和支撑。世界级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经验证明,城市群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决定和影响城市群成长和区域融合的关键因素之一。”浙江省交通厅相关负责人如此认为。
长三角一体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长三角区域内交通运输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就是省际间、省域内的短板。
杭黄铁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不仅结束了富阳、桐庐、建德、淳安等地不通高铁的历史,可以实现桐庐、建德、淳安与杭州主城区之间的快速连接。同时,进一步完善优化了长三角以南、以西地区的铁路路网。
回过头来,再来观察沪苏湖铁路。沪苏湖高铁不只是表面的填补太湖南岸铁路的空白,它向西其实可以一直通到安徽省,成为安徽通往上海的一条重要通道。
此外,在沪苏湖铁路的身上,还有着更多的想象空间,比如与通苏嘉甬铁路形成十字交叉,让其有了更多的延伸空间。
据国家发改委批复沪苏湖铁路的可行性报告,苏州段经过多次研究变更后,确定了沪苏湖铁路在苏州南站(汾湖高新区)与通苏嘉甬铁路十字共站的最终方案。也就是说,未来沪苏湖铁路可无缝对接苏州境内大量高铁和城际铁路。
随着铁路建设持续投入,长三角地区铁路网络特别是高铁网络“版图”不断扩大,带来了0.5—3小时城际交通圈不断扩容,“同城效应”将不断放大。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