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是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县级)之一,也是国内最先开展美丽城乡建设的城市之一。不论是美丽生态还是精神文明建设,诗乡画城桐庐,一直走在前列。去年8月,桐庐被列入全国首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荣誉加身,重任在肩。
一年来,桐庐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要路径、文明建设的实现方式、群众工作的战略性工程来抓,坚持“大汇力、大统筹、大组团、大联动、大实践、大礼遇”,打造有态度、有高度、有温度的“中国最美县”。
一场场集志愿服务、文化传承、道德熏陶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从县城延伸至乡村。在这里,精神文明建设不再是一句口号,它已如润物无声般,融入寻常百姓家,描绘着属于当下桐庐人的“生活美学”。
汇智汇力健全组织架构 服务送到百姓身边
6月底,桐庐旧县街道母岭村文化礼堂前排起了长队。一位正在配钥匙的大爷高兴地说:“刚才医生帮我测了血压,现在来配把钥匙,然后再去理发,今天的活动都是实实在在为村民服务,希望以后多举办这样为老百姓服务的志愿活动。”
这一天,桐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服务联盟“组团送戏”互动来到了母岭村。从今年4月份开始,县实践办牵头组织了七大县级服务联盟——理论教育联盟、青少年教育联盟、法律宣传联盟、科普宣传联盟、文体服务联盟、便民服务联盟和卫生健康联盟集中服务,策划开展“组团送戏”“驻馆服务”“小桐赋能”等一系列特色活动。
能把如此多专业志愿服务整合起来,把优质志愿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得益于一套县域三级联动、以问题为导向、线上线下融合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
首先,桐庐在县级实践中心下设办公室,分设综合协调、建设保障、志愿服务、工作督查等4个工作组,从县委宣传部、县委党校、县教育局、团县委等单位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实行“夜话文明”“季度督查”等工作机制,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落实落地。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点设计上,桐庐制订《桐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按照“有名称标识、有组织架构、有队伍风采、有活动展示、有特色载体”等“五个有”要求,明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平台建设“标准地”规范。
在县城中心广场,桐庐已经融合智慧治理中心、综治服务中心、法律服务超市、心理辅导中心建设县级实践中心。在乡村,统筹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等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2020年前可实现行政村农村文化礼堂和社区文化家园建设全覆盖。
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了让志愿服务精准满足百姓需求,桐庐将网格员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发动全县4000余名“全科网格”志愿者,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针对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等不同群体特征,相继创设“老年之家”“光明诵”“少年创客”等近千个志愿服务项目。
除了线下服务,桐庐还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智慧联动”网络工作平台,建立了“网格员征单—文化员报单—乡镇所领单—大联动派单—服务队履单”等“五单”工作流程,高效实现需求信息网络流转、在线派单。截至今年5月底,已相继上报处理群众需求1500余条。
同时,桐庐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动员“三通一达”快递公司等本土企业共同出资5000余万元,相继成立了四大基金会,其中“桐庐县文明暖城基金会”专门服务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关工作,着重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扶持和志愿者培训礼遇等提供资金。
全县每5人中就有一个志愿者 志愿服务成时尚
在这种浓厚的氛围中,一种“人人都是志愿者,处处可见红马甲”的生动局面逐渐出现在桐庐。
纤尘不染的地面、锃亮的餐桌餐盘、温馨可爱的墙上装饰、忙前忙后的银龄红马甲……走进桐庐县南门老年食堂,温馨的感觉扑面而来。
2018年,南门社区响应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成立了“银龄互助”老年志愿服务队。“60岁的服务70岁的,70岁的的服务八九十岁的,在老年食堂里我们有30个志愿者,平均年龄69岁!”南门社区书记罗秋英说道。
在这座老年食堂的运维中,唯一需要支付薪资的仅有食堂厨师1人。这30名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包揽了菜品检查、价格核对、餐具清洁、端盘送菜、打卡充值、场地打扫等全部运营工作。
他们5人一组,6天一轮,职责到人。服务时间、服务流程、服务标准也一一上墙,队员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面对每天百余人次的接待量,工作井然有序。
69岁的食堂志愿者黎振远常说,现在比退休之前还要忙。平时除了食堂的工作,他还是“楼下书记”,有空时,还经常去参加县里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我们是老年人中的年轻人,今天我为大家服务,以后也会有人为我服务。”截至目前,南门社区常住人口达4600多人,志愿者人数已达500多人。
在老年食堂内,大家集思广益,开辟“开心茶室”“餐厅议家风”“红色宣讲”“免费凉茶”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老年食堂”逐步升级为“老年之家”,成为空巢老人温馨的港湾。
不久前,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国内志愿服务领域专家张祖平来桐庐进行专题授课。他指出,志愿服务项目除了要满足群众当下的急难愁需求外,还要运用专业方法满足群众的提升性需求,引领群众提升健康水平、教育水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引领乡镇社区提质转型。
因此,除了民间自发形成的志愿服务团队,桐庐还发动全县各单位牵头成立行业性志愿服务队,着重围绕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等群体设计“小微”志愿服务项目,用“专业力量”解决“专业问题”。截至目前,县级机关单位已牵头成立51支志愿服务队,推出各类“小微”服务项目近200个。
今年64岁的桐君街道居民吴素环,由于身患先天性肌营养不良,常年只能依靠轮椅出行。2015年1月13日,几位助残志愿者敲开了她的家门,在感受到身边的温暖和鼓励后,她主动加入了扶手助残志愿服务队,参与到“光明诵”志愿服务项目中,为视障残疾人提供无障碍电影解说服务,截至目前已为全县上百名盲人朋友解说《可可西里》《1942》等4部电影。
志愿服务是一场爱的接力。在吴素环的带动下,目前桐庐40余位视障、聋人、肢残人士共同组建“桐江汇爱”志愿服务团队,在全县各地开展免费按摩、清洗公共自行车等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
这场爱的接力,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曾经就是整天在家里,感觉日子没有指望,现在有了大家,真的天天都觉得很开心。”吴素环说道。在扶手助残志愿队中,聋哑人可以帮助肢残人士推轮椅,肢残人士又能当盲人朋友的“眼睛”……
“在志愿服务中,关注不应该是人家缺什么,不能做什么,而是关注他们能做什么,我觉得这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特点之一。”队长江涛说道。
在今年桐庐百姓日上,人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盲人按摩技师连续八届在“桐庐百姓日”上为市民提供免费推拿;听力障碍志愿者坚持定期清洗公共自行车;肢体残疾的无障碍电影讲解员吴素环,被评为桐庐最美志愿者;肢体残疾的华燕通过自己创办的培训学校,为困难家庭的学生提供助学帮助……
截至目前,桐庐全县注册志愿者从试点之初的4万人快速增长至8万余人。
在这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人人都是“有力者”。
构建礼遇长效机制 为爱心保驾护航
今年上半年,桐庐相继出台一系列礼遇志愿者举措,全面提升志愿者获得感和认同感,发动更多群众参与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来。
在桐庐县城,志愿者在自动贩卖机买东西“不用花钱”。桐庐首创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全城智慧化兑换平台,实现县城所有自动贩卖机可扫码用“益币”兑换物品。
一包纸巾一益币,一瓶矿泉水两益币……目前,桐庐县城共有自动贩卖机71台。志愿者只要在团中央推广的志愿服务平台——志愿中国的志愿汇APP进行注册,参与APP发布的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即可获得益币。一般来说,服务1小时,获得1益币。下一步,益币“街头兑”还将扩展到停车费抵用等民生领域。
今年3月,桐庐还推出《桐庐优秀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办法》,志愿者在桐庐服务时间累计100小时以上,且近3年内无不良信用记录的志愿汇注册志愿者,可以享受包含教育就业、社会保障、金融综合、文化生活、荣誉表彰等5个方面的礼遇政策。
同日,桐庐还联合桐庐农商银行推出国内首个“志愿信用分贷款”项目,授信总额达到20亿元人民币。“积分贷”以志愿者志愿信用分为授信标准,志愿信用分越高贷款利率越低,最低月利率可优惠至4‰,优秀志愿者贷款额度最高可达30万元。截至2019年6月末,已有424位志愿者成功申请了该贷款,签订合同金额7132万元,累计发放贷款885笔、5804万元。
为了夯实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层基础,桐庐在各行政村推广“文明微积分”制度,明确“组、议、评、亮、奖、罚”六步工作法,推动各村组建志愿服务队、明确文明实践积分评议标准、定期评定公示村民得分情况,以此吸引村民主动参与文明实践。
例如在分水镇后岩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试点开展“美家美德”微积分活动,将参与本地志愿服务、垃圾分类、文明养犬等内容整理成“美丽十条”纳入积分考核,志愿服务队人员每月不定期开展暗访打分,年底时,高分农户可获得相应奖励,最高可达500元。
在“文明微积分”行动的引领下,广大农户不仅自觉约束行为,还把参与志愿服务当成“业余爱好”。如今,后岩村已相继成立“情暖夕阳”“乡邻乡亲”等6支志愿服务队,参与群众达近百人。
如今,一支支“不走”的志愿服务队涌现在桐庐的各个乡村,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以志愿服务的形式,我们可以将松散的基层力量团结起来,增加老百姓在社会治理中的参与感,让他们在服务的过程中感同身受,助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桐庐县文明办主任程大鹏说道。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