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融资畅通工程”助力民企发展
2019年08月21日 06:31:14 来源: 浙江在线 冯建龙

  浙江在线8月21日讯 深入落实“融资畅通工程”,不仅是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国有银行讲政治的基本要求。金融机构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将民营企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衡量各项工作落实的重要标准,倾心倾力做好金融服务。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肌体,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今年以来,浙江推动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在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不断取得实质性突破,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和保障。深入落实“融资畅通工程”,不仅是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国有银行讲政治的基本要求。金融机构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将民营企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衡量各项工作落实的重要标准,倾心倾力做好金融服务。

  提高政治站位

  确保民企融资政策贯彻畅通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央层面迅速出台了《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若干意见》等重大政策举措,浙江省委随即提出实施“融资畅通工程”,为解决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指明了路径。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党中央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是全社会特别是金融机构肩负的政治任务。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更是讲政治的实际行动,也是浙江高水平、高标准奋力书写“三个地”高分答卷过程中的责任和担当的体现。浙江农行扎实推进“融资畅通工程”,畅通各项政策传导。截至6月末,浙江农行(不含宁波)新增各项贷款1037亿元,贷款总量达到1.0101万亿元,持续位居在浙法人金融机构首位,近5年投向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贷款达1.2716万亿元。

  聚焦风控,打造“敢贷”文化。表面上看,不敢贷是对风险的“畏惧”,但本质是缺少风控的智慧。只有锻造出信贷风险控制的“金刚钻”,才能胜任坚定支持民企发展的“瓷器活”。要建立健全民营及小微信贷内部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厘清各环节责任,让信贷从业人员放下“不敢贷”的思想包袱。要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政府数据共享等机制,构建民营企业融资风险防控机制,用金融科技筑牢小微信贷风险防控“防火墙”。

  双向约束,建立“愿贷”机制。不愿贷、不想贷的根源,是付出与收益的不平衡。要通过建立正负“双向驱动”的内部约束机制,调动从事民营、小微企业业务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如增加民营企业贷款考核权重,围绕民企贷款增量、客户增量、不良率和社会效益等多个维度建立单独考核体系,对达标的加大激励,对不达标的采取绩效扣减或评先一票否决等惩罚性措施,通过双向刚性约束,破除“不愿贷”的樊篱。

  资源倾斜,创造“能贷”环境。畅通民企融资渠道,必须做到一视同仁,从组织架构、经营机制、运作流程、资源配置等全领域,打造民企金融服务体系,营造竞争中性的公平融资环境。要对民企贷款规模实行专项管理,优化、下放民营及小微企业授用信审批流程和权限,降低时间和融资成本。

  积极创新举措

  确保银企双方信息畅通

  “融资畅通工程”提出要提高企业信用贷款比重。而发放信用贷款的最大障碍,是金融机构不掌握企业完整真实的经营情况,银企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必须畅通银企之间的信息交互渠道,从根本上疏通堵点、破解难点。

  抓住金融科技的关键变量,搭建信息交互平台。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果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与财政、税务等政府机构共享企业数据,按照不同类型的企业信息数据库进行有效信息归集整合。浙江农行依托企业财务、税收、结算、资产等大数据模型,推出“小微网贷”“数据网贷”,在线直接生成授信,随借随还,目前发放贷款超40亿元,不良率为零。

  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产品,提高融资便利性、可得性。在信息充分交互的基础上,金融机构应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企业画像,创新自动审批、模型监控的互联网信贷业务,实现业务办理自动化、信贷决策智能化、风险识别控制精准化,一站式解决民营企业上下游、前后端融资难题。要进一步丰富数字化建设应用场景,探索构建基于各交易平台大数据的信贷服务模型,以特色产品、特色方案解决各行业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针对小微企业供应商在政府采购“政采云”平台上的交易情况、订单、纳税、征信等信用大数据,浙江农行推出“政采e贷”业务,创新“信用流水贷”“合同贷”等产品,系统自动评级、授信、审批,深受企业欢迎。

  聚焦无形资产融资转换,突破“抵押”门槛。根据不同民企的特点,探索无形资产融资渠道,提供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到购置和租赁厂房等一系列金融服务,突破抵押担保等硬性要求。比如,针对企业孵化期、成长期等不同时期,或者新入驻园区、建造和购买厂房等不同阶段的各类需求,量身定制特色产品,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以企业领军人物知识产权、专利权、新入园企业土地款缴纳凭证等作为申贷条件。围绕企业“缺抵押”“缺信用”现状,探索引入增信模式,集合政府、担保公司等多方力量,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适当放大企业可融资杠杆。

  坚持问题导向

  确保“信贷活水”引流畅通

  破解民企融资难,不能靠信贷“大水漫灌”,关键是要疏通信贷传导机制,做到精准引流、精准“滴灌”,促使信贷“活水”持续顺畅地流向实体经济之田,实实在在惠及民企。

  发挥金融资源配置的“闸门”作用,助力民企健康发展。积极调整优化信贷投放的产业、行业、期限结构,盘活存量贷款,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一心从事实体经济主业的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坚决做足信贷“加法”;严控民营集团授用信管理,防止“垒大户”和信贷资源“空转”浪费,降低单个企业总体融资水平,扎实做好信贷“减法”;以高新园区、科技孵化器等为据点做优“乘法”,支持新经济、新技术企业爆发式、几何级增长;对技术低端、产能过剩、污染严重的企业,做好“除法”、坚决退出。

  探索融资渠道多元化,拓宽民企信贷资金来源。充分发挥大型金融机构的集团运作优势,打通“商行+投行”的综合服务通道,通过并购重组、表外理财 、债券承销、组建投资基金等信贷以外方式,为民营和小微企业“开渠引资”。突破传统信贷融资模式,综合运用信贷、发债、投行基金、租赁保险、资产管理、资产证券化等手段,为客户提供多元化、链式金融服务,投放或引入更低成本的资金。

  实施分类施策,为民企纾困打好“组合拳”。针对有些民企短债长用、债券集中到期、资金链紧张等问题,浙江农行创新推出“债券归位贷”,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杠杆和融资成本,有效化解流动性风险;对股票质押率较高但业绩突出、前景良好、总负债率合适的上市公司,通过“股票质押置换贷”帮助企业将质押率控制在50%以内,助力优质上市公司缓释股票平仓风险。

  关注信贷资金流向,引导企业聚焦实业、修炼内功。近年来,热衷于上规模、赚快钱的浮躁心理,使得部分企业大举杠杆、大量投资、过度扩张,将信贷资金脱离实业是导致经营困难的主因之一。金融机构要提高信贷审查审批能力,强化贷后资金用途监管,监督、引导、鼓励民营企业将信贷资金运用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符合发展趋势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上。作为企业家,更要一心一意抓主业、一门心思谋发展。

  【作者为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标签: 民营企业;民企;融资 责任编辑: 王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融资畅通工程”助力民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