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这项特别的工程 16年来给浙江带来了哪些变革?
2019年08月28日 13:58:39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沈晶晶 通讯员 高晓晓

  一项惠民工程——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第一次遇见衢州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它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依山傍水,炊烟袅袅,农民扛着锄头,守着几亩薄田。年轻人最大的梦想是,“走出去,赚大钱”。

衢州柯城区余东村墙上画着农民画。柯城宣传部 供图

  第二次再见余东,它已然不同。罗汉山依旧葱茏,大俱源溪依旧清澈,但村民闲暇时执起画笔,画出家乡的春夏秋冬,绘出乡村的美好生活。年轻人走出去了,但不是外出务工,而是作为“乡野毕加索”,向世界推介农民画。

  前与后,跨度不过16年。

  这16年,浙江持之以恒深化“千万工程”,把环境整治和村庄建设与创建生态品牌、挖掘人文景观有机结合,不仅建成了一批环境优美、具有文化内涵和区域特点的山乡村寨、海岛渔村、水乡新村,而且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这,是乡村出现的第二个奇迹。

  余东村村民郑根良说,自2003年开始,村里先后开展了生活污水治理、卫生改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行动,清理了违章建筑以及有碍观瞻的老房破房,改善了人居环境与村庄风貌,但作为山区村,他们既发展不了工业,又难以提升农业效益,“守着绿水青山没饭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面对中国人的千年小康梦想,浙江始终坚持,既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走困守生态的退路,而是要推动乡村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走出一条绿色崛起的新路。

衢州柯城区余东村。柯城宣传部 供图

  在柯城区政府推动下,七里乡率先鼓励家家户户办农家乐,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位于城区以西20公里的余东村,也收获了乡村旅游品牌效应带来的红利。建村百年,第一次有了成规模的游客。

  一件小事,让余东人看到更广阔的天地。2006年,两个美国人来到村里旅行,站在郑根良画的农村风景前流连许久,最后花600元买下了,郑根良说,“真是做梦也没想到。”

  此后,近600名村民开始从事农民画创作、美术工艺品制作、彩灯制作、竹编等。2017年时,通过网络销售、上门订购等方式,全村累计销售农民画1000多幅,村民人均增收近万元。

  迈入新时代,浙江提出由“建设乡村”向“经营乡村”转变,培育农村新型业态,激发农村内生动力,推动万千乡村走上振兴之路。

  按照这一要求,“余东画村”谋划升级版。一个由余东村集体、农民画家、专业运营团队共同组建的衢州余东农民画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乡伴余东理想村、乡村美术馆、画家主题精品民宿等相继开工,文旅融合产业风生水起。目前,余东村农民画、工艺品等年产值达700多万元,村集体纯收入超过30万元。

  或许,我们可以将地图拉得再大一点,将时间拉得再长一点。

  “壮丽70年,浙江乡村发展跨越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了农业强,大规模发展种养殖业,结果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第二阶段为了村民富,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造成了工业污染,第三阶段就是‘千万工程’,16年间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实现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邵晨曲说。

  眼下的浙江,从“卖山林”到“卖生态”,变“种种砍砍”为“走走看看”,乡村旅游、养生养老、运动健康、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美丽产业不断涌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不断拓宽。

  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02元,连续34年居全国省区第一,年收入10万元以下集体经济薄弱村下降到749个,乡村活力如泉水涌流。

  一项系统工程——城乡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余东村,有几个细节值得注意。游客一进村,首先迎接他们的便是现代化旅游集散中心和停车场。走在村里,便民服务中心、文化礼堂、农民画创作室等一应俱全,提供社会保障、文化娱乐、培训就业等服务。无线网络全覆盖,村民卖农民画,近三分之一订单来自互联网。

  城与乡,打破界限,融合并进。这是“千万工程”开展16年来,出现在浙江的又一个变化。

  德清洛舍镇雁塘村,城市的边缘,很早便触摸到了这里。21世纪初,一条新修的公路穿过,村民王荣金家的耕地被征用了。老王告诉我们,当时十分苦恼,没有地种,当不了农民了,却也融不进城市,“看病、读书、养老,差距像鸿沟”。

  在邵晨曲看来,长期以来,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是以牺牲乡村生态环境、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为代价的,造成了农村环境、空心化、老龄化等等问题,而“千万工程”就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我们通过抓规划、抓环境、抓产业,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引导人才、资本、资源向农村流动,从而打破城乡二元对立格局,助力农村全面发展。”

  老王感慨,这些年,他经历了大半辈子最多最快的变化。

德清洛舍镇雁塘村航拍图。德清宣传部供图 

  雁塘村经过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造,将原先分散的居住点集中到新村,老王与邻居搬进了新家。窗明几净的小排屋,前面是整洁宽阔的村道,后面是百花齐放的庭院,旁边是村民休憩的凉亭。

德清洛舍镇家庭医生服务上门。王正 摄

  同时,2013年起,德清从制度上撕开口子,重塑城乡关系,消除33项城乡差别化公共服务待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政策全部并轨。老王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转成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60周岁后每月可领取1400元养老金;县里统一招聘300余名助老员,进村入户,为农村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村里还定期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心理素质培训,共享城市服务。“这不就是梦里的生活。”他说。

“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农村延伸。王正 摄

  从一个村,到一个省,我们感受到城乡共建共享、融合发展的趋势。据统计,近年来,浙江通过实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乡村级延伸,已基本形成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实现等级公路、客运班车、邮站、电话、宽带等“村村通”。201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036:1。

  “沿海发达地区的乡村正处于迈向现代化的剧烈变革中,很多问题更加先发、更加集中,必须不断与时俱进,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拓展‘千万工程’内涵与外延。”邵晨曲说。

  不久前,一份新时代美丽乡村规范正式出炉。相比以前,全新的100条细则里,聚焦城乡融合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增加了数字乡村、品牌打造、生活便利、文化保护、“三治”结合等内容,高质量提升乡村生态美、风貌美、环境美、风尚美、生活美,未来社区乡村版已经呼之欲出。

标签: 村民;千万工程;乡村 责任编辑: 沈正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这项特别的工程 16年来给浙江带来了哪些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