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6位浙江人获得国家最高荣誉 为什么是他们
2019年09月25日 10:17:01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黄小星 陈伟斌

  浙江在线9月25日讯 6位浙江人获得国家最高荣誉——9月17日下午,36人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或国家荣誉称号,他们都是各方面最具代表性、标志性的优秀人物。

  这6人是:屠呦呦、顾方舟、高铭暄、王启民、董建华、樊锦诗。他们将在70周年庆典期间参加颁授仪式。

  “糖丸爷爷”顾方舟于今年年初离世,其余人都已过耄耋之年。回溯他们一生,共同的珍贵品质熠熠闪光。他们为祖国奉献一生,有人终身与艰苦环境为伴,至今科研不辍;他们都是为中国梦奋斗的人,有人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有人身体力行地为“一国两制”鼓与呼。

  他们的故乡浙江更是滋养他们终身的财富,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他们是最好的践行者和传承者。

  愿望

  一个宏大梦想的开始,通常都源于一点小小的愿望。它可能是打败疾病,免除苍生之苦;也可能是修一部良法,惩前毖后。对一位奉献者来说,从一开始,个人得失就微不足道。

  1955年,江苏南通发生了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脊髓灰质炎大流行,共发现麻痹型患者1680例,病死率27.75%,引起世界震惊。

  顾方舟生前回忆说,当时在中国流行“背包族”,许多家长并不知道小儿麻痹症无法治愈,又不想眼睁睁看着孩子变成残疾,就背着幼小的孩子和行李,到城里遍寻名医。

  当时有个家长,打听到顾方舟在搞关于小儿麻痹症研究,就背着孩子来找他:“顾大夫,求你把我的孩子治好吧。他以后能走路就行。”

  顾方舟难过地回答:“同志,抱歉,这个病还没有治愈的办法。”

  家长眼神一下子黯淡下来,瘫坐在走廊长椅上,很晚才慢慢走开。那个身影深深刺痛了顾方舟。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把疫苗研制成功。

  在疾病面前,人类有时很脆弱。上世纪60年代,氯喹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屠呦呦在这时接受国家疟疾防治研究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她开始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汇集编写中药单秘验方集。

  上世纪50年代,高铭暄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启法学教育生涯。他出生在浙江省玉环县一个叫鲜迭的小渔村,父亲也曾经是一名法官。他觉得,自己是“法”门子弟,与“法”天然有点联系,并由此暗暗立下从事法律工作志愿。1954年,他开始全程参与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制定,“我一直很努力地想把中国的刑法推向世界,向外交流。”高铭暄说。

  他们的一生,往往只专注做一件事。从1961年成为大庆油田研究院开发室一名实习员,到78岁从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地质师岗位上退休,王启民的命运与“石油”紧紧连接在一起。对王启民来说,值得用一生去做的事,就是找油,为国家找更多的油。

  梦想可以是一片云蒸霞蔚的海,想看到它的盛景,需要孜孜不倦地追求。1947年,董建华全家迁居香港。这个祖籍浙江舟山的青年,随即怀抱自己与家族的航运业梦想,开始他的求学路。1960年,他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获海事工程理学士学位。

  梦想还可以是荒凉贫瘠的环境里,不同寻常的璀璨——当樊锦诗来到敦煌,她一定也是被那座并不为太多人所知的宝库震惊。宝库的秘密慷慨地对有心人揭开面纱,如同诗人的诗句,“她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樊锦诗想破解那个瑰丽的秘密。她和丈夫留在戈壁,不同于江南的温润,她与风沙、干旱和更广阔的日月星辰为伴,一留就是半个多世纪。

  坚韧

  但即使源自好的愿望,要实现一个梦,依然太难了。

  如果你见过青蒿,你会讶异于它的平凡与倔强。这种挽救了数百万人生命的植物,分布在几乎大半个中国的土地上。河边、山谷、路旁、林缘,甚至身处艰险的石隙,它也能顽强生长。在学生、同事、家人们眼里,屠呦呦像极了这种植物。

  这远远不是无心插柳的发现:她埋在古籍里,收集2000多种方药、筛选380多种中药提取物,只为快速找到抗疟灵感;在经历数不清的失败后,她坚持再尝试一次,在试验环境简陋,没有通风系统、实验防护的情况下,她患上中毒性肝炎,仍然坚守科研一线;为了确保青蒿素安全使用,她甘当“小白鼠”,以身试药。

  “你不敢吃,你让别人去吃?“顾方舟和参与实验的人员决定,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他的大儿子只有5岁,一个医学科学家和一个父亲的身份,只能是矛盾的。那段日子,他每晚都要去看看孩子,看到他精神如常、甜甜睡去,才把一颗悬着的心暂时放下来。每次同事们上班,都互相问着孩子们怎么样——每一个孩子,都是属于大家的。

  刚去敦煌的时候,同事们看樊锦诗个子小,是个“小不点”,都叫她小樊。敦煌文物研究所有一位雕塑师,给小樊做了一尊雕塑:一个女孩一脚在前一脚在后,背着挎包,右手拿着草帽。那几乎是樊锦诗一生的写照:朴素无华、风尘仆仆。

  而一个考古工作者和一个母亲的身份,也是矛盾的。在今年出版的自述里,樊锦诗请求孩子原谅:“感谢我的两个孩子对我这个不称职的母亲的理解和宽容。希望他们读了这本书之后,能够更加懂得守护莫高窟是值得奉献一生的高尚事业,是必然要奉献一生的艰苦事业,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奉献的永恒事业。”

  “那个时候条件艰苦,没有办公室,吃的也不适应。北方的大碴子、高粱米,对南方人来说是个考验。”从鱼米之乡的浙江湖州来到极度酷寒的冰天雪地,王启民面临考验,“困难就在面前,看你怎么看待。要是能适应,就站住了。不适应,就是打了败仗。”

  成就

  拥有梦想和勇于付出的人,终究会在自己的领域里青史留名。

  秉承“莫高精神”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构建“数字敦煌”的樊锦诗,被誉为“敦煌的女儿”,这是对她一生成就的崇高概括。

  2019年,樊锦诗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2015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在宇宙中遨游的第31230号小行星命名为屠呦呦星。后来,她的事迹被写入教科书。2019年,她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2019年6月18日,中国取得了一项巨大的卫生成就。在最近二年内该国未发生一例本土疟疾病例。

  2000年,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在卫生部举行,顾方舟花费40多年心血去打的这场“脊灰”歼灭战,终于取得决定性胜利。今年1月,92岁的顾方舟逝世,引发互联网上年轻人如潮的悼念。人们纷纷回忆,小时候那种甜甜的小糖丸给童年带来的美好。有人很遗憾,说,小时候吃了一颗,还想再吃,却没有了。

  这颗小小的糖丸,往大里说,是人民群众健康与生活质量的保障,一个医学工作者慈爱的心推己及人。而回溯最初,那里面,也许也包含一个父亲无言的爱与补偿。他想着,小孩子都嘴馋,爱吃糖,那么,就把这颗疫苗做成甜的糖丸吧。

  当我们敬仰获得国家最高荣誉的6位浙江人时,他们早已通过点滴心血,将浙江精神的力量,渲染得更为丰艳,并将之完满传承。

  我们有理由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和这些年迈的前辈一样,用一生的时间,把一件事做好。

  敢闯

  成就的基色,是创新,是勇气,是闯关。

  人们对浙江人的印象,还有根深蒂固的一点:敢为天下先。

  梦想的钥匙,掌握在创新人的手里。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会展中心新翼举行。董建华和国家领导人一起站在主礼台上,心潮起伏,既兴奋又深感责任重大。“看着英国国旗降下来,中国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一个60岁的中国人,盼望着,感动着。”

  他的房间里摆放着一张用相框保存、已有80年历史的泛黄肖像照片,上面写着,笑迎着大时代来临。董建华告诉记者,父亲董浩云非常爱国,两岁的自己并不懂得该句题字的含义。但是在往后的很多岁月中,父亲经常如此向自己解释:中国人要抬起头来了,你们这代年轻人比我们这代人幸运,可以迎接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董建华认为,“一国两制”不但对于香港至关重要,也是国家复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策略。他说,“一国两制”是一个创举,全世界从来没有过。这开启了“东方之珠”的新时代。

  有年春节,王启民的门楹上贴出这样一副对联: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是:闯将在此。

  在大庆油田开发建设初期,“温和注水”“均衡开采”理论是主流。按照这一理论,大庆油田的开发陷入僵局,问题一个接一个出现。

  王启民带着问题,投入紧张探索中,经过数年的艰苦论证,他大胆质疑,提出“非均质”开发理论和“高效注水开采”方法。他认为,大庆是陆相生油的大型砂岩油田,地下呈现着明显的“非均质状态”。正是这个理论的提出,找到了大庆油田全面崛起的钥匙。

  不懈

  当一切声响归于平静,一颗沉甸甸的灵魂,更显磅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即使身处蜗居或陋室,他们的精神依旧自在高洁。

  如果不被提醒,人们很难注意到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路上一栋普通的居民楼亮起的灯光。这点灯光,比起她的主人屠呦呦的那些闪光的成就来说,有些微不足道。

  但对于屠呦呦来说,她更在意的事情是,“在这座科学高峰上,我还能攀登多久?”

  为中医药事业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成为她90岁以后的新目标。她说,“这几年也表彰了、也露脸了,现在得干活了。”

  “假如你问我怎么样,我会说,我们‘一国两制’一直会走下去,而且会越走越好。”董建华展望“一国两制”未来,语气坚定。

  王启民78岁才离开工作岗位,只因工作需要他。王启民深知,科技是油田发展的命脉。创新,更需要一大批能够担当重任的跨世纪科技人才。作为一名石油科技工作者,他有责任和义务为青年知识分子成长当人梯,把知识倾囊相授。

  不同于年轻人在朋友圈对英语在线学习“打卡”,91岁的高铭暄默默坚持每天学习英语一小时。获得至高荣誉后,他在教工群里说:“诚挚感谢同事们对我的厚爱和鼓励!我永远是我们这个团队的一员。我要认真向你们学习,以你们之长补己之短,让自己更加自觉地前行。”

  回想1962年,樊锦诗第一次到敦煌参加实习,好像就在昨天,可一晃,她已经八十一岁了,“我的身体每况愈下,思维和行动也越来越迟缓,记性大不如从前,”樊锦诗有一丝伤感,“我不知道自己还能陪伴莫高窟多长时间?还能为她做多少事情?”

  传承

  曾聆听过多位大师教诲的高铭暄,在指导博士生的过程中,秉持传承“老师不能太过于拘束学生”,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创新,才能解决更多学术问题。

  而“多读、多写、多发表”更是高铭暄时常挂在学生们耳边的叮嘱。在他的门下,绝不允许以混文凭的态度来虚度光阴。

  如今,年过九旬的高铭暄早已是出了名的“网红90后”,对自己教过的弟子,甚至“弟子的弟子”,这位“人民教育家”都能认得清清楚楚,他还自掏腰包,资助过不少青年学子。

  这份精神的传承,在任何领域中,都有着传导与传承意义。

  2019年6月17日一早,屠呦呦团队的“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获新突破,并获得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一直以来带领团队致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开展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构建“数字敦煌”,开创了敦煌莫高窟开放管理新模式,有效地缓解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放的矛盾。

  这不仅是屠呦呦和樊锦诗的成果,也是她们所带领的团队的成果。屠呦呦和樊锦诗更像是俯身为则的执着示范者,传承精神,又发扬光大。

  跟年轻人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高铭暄在谈到对年轻法律人的寄语时,曾郑重写下了自己的人生总结:“不懈怠,不后悔。”

  他们的灵魂,还在感染更多人。这是一种精神的传递,所有觑见他们灵魂的人,会深受震动。这种震动,也终将化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代代传递下去。

  (综合新华社等报道)


标签: 共和国勋章;国家荣誉;屠呦呦;顾方舟;高铭暄;王启民;董建华;樊... 责任编辑: 沈正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6位浙江人获得国家最高荣誉 为什么是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