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旨在为民 重在办事 成于务实
——“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15周年座谈会发言摘登
2019年10月24日 05:12:15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编辑 周宇晗 郑亚丽

  编者按:今年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提出“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决策部署15周年。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浙江的生动实践和重要源泉,15年来,浙江民生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把这一机制坚持不懈抓下去,呼应新的民生关切,奋力推进新时代为民办实事新实践,最大程度释放改革红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2日,省委在杭州举行“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15周年座谈会,省内外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多维度深入探讨了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理论价值,交流了实践经验,并对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提出了意见建议。今摘要刊登与会同志发言,以飨读者。

CshKH12wgfWAHJpNAAK1AQNeFVQ364.jpg

摄影:梁臻

  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是独创性贡献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主持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是一项独创性贡献。这一文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把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具体地体现于民生领域,使党和政府最基础、最重要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看重的工作通过长效机制落到了实处。

  一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彰显的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在执政上,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体现在发展上,就是要回归到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这样一种理念,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在结果上,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是抓准重点工作领域。文件强调,要着力办好与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事项,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把群众的呼声和需求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文件提出了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10方面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作领域。今天,虽然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具体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但这些方面依然是群众最关注的领域。

  三是根据民意决定办什么实事。在一段时间内,党和政府能办到的实事是有限的,先办什么、后办什么、办到什么程度,很有讲究。文件提出,要建立健全民情反映机制和民主决策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群众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各级人大和政协要建立健全人大代表走访选民或选举单位、政协委员社情民意调查制度,主动向党委、政府提出为民办实事建议。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要充分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反映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各级政府要在综合各方面建议的基础上,排出为民办实事项目,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浙江在探索试行的基础上全面推广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不仅有助于选好定准办实事项目,还能更好地发挥各级人大作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四是解决经费投入问题。财政资金往哪里投,有多少用于为民办实事,直接决定办实事的规模和效果。15年来,浙江坚持将民生领域作为财政保障和预算安排的重点,用于民生的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72%。2006年,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公共财政向“民生财政”转变的思路,新增财力的2/3以上用于改善民生,最大程度惠及百姓。此外,文件还提出,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实事项目建设,鼓励社会各界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兴办公益事业。浙江在这些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是落实办实事的责任。文件提出,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和督查考评机制。工作计划确定后,要根据实事项目的内容,明确分管领导、承办单位、完成时间和工作要求。把为民办实事情况作为对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人大对政府部门工作评议的重要内容。建立为民办实事工作报告、通报制度和责任考评追究制度,各级政府每年必须将为民办实事工作情况向各级人大报告,向政协委员会、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通报,并接受社会各界和群众的监督。这样的机制使办实事的责任真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领导干部。

  15年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浙江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已经发展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党全国工作中得到了全面充分的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这样的理念、立场和价值观,得人心、合民意,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所广泛认同。

  【作者为中央党校副校长 谢春涛】


  持续擦亮“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品牌

  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提出15年来,我们始终牢记嘱托,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紧密联系杭州实际推进工作,人民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杭州成为全国唯一连续12年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的城市。

  第一,大力实施“美好教育”,实现“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水平,整治民办初中择校热、中小学生负担重、校外培训乱象等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推进公办民办同步招生,创新学后托管服务,推动371个名校集团向全市域延伸。实施名校名院名所“三名”工程,创办或引进西湖大学等高水平大学,补齐高等教育短板。

  第二,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劳有所得”向“劳有厚得”转变。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五链集成的“双创”生态系统,建成5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和32个国家级孵化器,培育47个特色小镇。打造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第三,持续深化健康杭州建设,实现“病有所医”向“病有良医”转变。扎实推进“双下沉、两提升”、智慧医疗、医养护一体化等改革举措,推动城乡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全覆盖,245家医疗机构实现“先看病后付费”,我市健康综合指数居全国第5位。

  第四,高水平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养”向“老有颐养”转变。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统筹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线上+线下”智慧养老服务工程,日常运行的照料中心超过2800个、老年食堂超过1200家。

  第五,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实现“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实施住房保障“阳光工程”,为27.1万户城区家庭解决住房困难,推进235个城中村改造提升和149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启动950个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率先成为无钢铁生产企业、无燃煤火电机组、无黄标车“三无城市”,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加强立体化治安防控,深入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群众安全感居全国城市前列。

  第六,完善帮扶救助体系,实现“弱有所扶”向“弱有众扶”转变。深化区县协作、联乡结村、结对帮扶等工作,309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和258个经营性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实行困难群众低保标准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挂钩,2018年发放救助金8.6亿元,惠及10.6万人。

  15年来,我们不仅办成了许多实事,也坚定了持续落实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决心。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杭州为民办实事之所以取得实效,关键就在于我们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理念贯穿到为民办实事中去,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提供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

  必须完善工作机制,确保为民办实事常态化、长效化。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必须构建听群众呼声、为群众服务、受群众监督、由群众评价的工作闭环。我们坚持“党领导、群众提、政协议、人大定、政府办”,率先实行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整合“我们圆桌会”“今日关注”等载体打造“民意直通车”,每年发布综合考评“民意白皮书”,真正忙到点子上、办到关键处。

  必须创新技术手段,以数字驱动办事质效提升。我们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法,率先打造“移动办事之城”,推动民生事项100%网上可办、“一证通办”,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不跑腿。同时,把“城市大脑”作为优化民生服务的重要抓手,上线运行“数据治堵”“便捷泊车”“舒心就医”等48个场景应用,努力让城市会思考、让生活更美好。

  必须坚持共建共享,最大限度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积极推动在职机关干部社区报到,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武林大妈”“老娘舅”“公羊会”等志愿者、公益组织的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做好办学办医、助学助残、扶危救困等民生实事,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性互动。

  【作者为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 周江勇】


  用心办好民生实事 用情答好初心答卷

  2004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专程赶赴长兴,调研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建设情况,一路上谆谆教导要竭尽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15年来,我们始终牢记嘱托,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努力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里。15年来,全县财政收入实现了由13.5亿元到超过100亿元的突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由1.3万元和6400元分别增加到5.5万元和3.2万元,城乡收入比为1.71:1。

  一是始终坚持事不嫌小用心办。在扎实抓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烟花爆竹双禁”等“关键小事”的同时,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民情热线反映的诉求,努力做到有问必答、有呼必应。针对人情份子负担重问题,探索开展移风易俗改革,通过村规民约等形式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他事少办”,群众由开始普遍难接受转变为现在纷纷拍手称好。针对失信失范难制约问题,探索推行诚信村建设,将村民诚信情况与子女参军、银行贷款、星级文明户评定等动态挂钩,引导村民守诚信、讲文明,提升了基层和谐指数。

  二是始终坚持事不避难盯着办。发挥钉钉子精神,全力解决“老大难”问题。针对“环境治理难”问题,持续开展治水治气治土治废,一行接着一行治、一年接着一年推,实现了从环境监管重点县到国家生态县的巨大转变。首创“河长制”在全国推广,“五水共治”三夺大禹鼎,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南太湖沿线建设,已形成一条产业振兴、环境优美的太湖风情带。生态环境大改善加上“最多跑一次”改革,带来营商环境大提升,太湖龙之梦乐园、吉利汽车等大项目投资落户,今年1~9月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20个。针对“学有优教难”问题,不断创新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坚持打造教育生态链,打响“学在长兴”品牌。针对“就医难就医贵”问题,深入推进县域综合医改,打造了全国首个“省—县”人财物贯通医联体,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和省城同质量的服务,赴县外住院患者年均回流9000人次,年均减少医保支出3800余万元。

  三是始终坚持事在平常坚持办。注重落实“长效帮”举措,特别是在低收入农户增收方面,在全省率先成立产业农合联,结对低收入农户。注重建立“经常联”机制,结合“三服务”,完善落实县级领导“三联三帮”、镇村干部“互联互动”等机制,常态化联企业、联村居、联群众,帮解困、帮发展、帮致富,实现重点、特殊、困难等对象常联系、常见面,做到群众有问题随时发现随时解决。注重完善“随时办”网络,通过与航天五院合作建立“CIG信息平台”,推进网格化管理与“最多跑一次”改革相结合,将1180个网格员直接“升级”为代办员,做到群众有需求随时有响应。注重打造“贴身办”队伍,全面提升村干部为民办实事水平,着重建立完善村干部“五个一”机制,要求村干部每天劳动一小时、每周走遍一次联系组、每月一次主题活动、每季一次考评亮晒、每年一次户主大会,特别是全县推行户主大会的做法,赢得了群众的广泛点赞。

  四是始终坚持大家事情大家办。注重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好群众的主体作用。对每年的民生实事,在广泛征求民意基础上,再通过人代会投票决定,切实变“领导拍板”为“票决产生”、变“为民作主”为“由民作主”。在民生实事的推进上,注重发动群众参与,在十里古银杏长廊改造、水口农家乐集聚区升级、茶映南山乡村振兴带建设等工作中,通过社会投、群众出、政府补的方式,只用了较少的财政投入便办成了过去办不成的事。同时,在推进集体经济薄弱村壮大工作中,充分调动社会和群众的积极性,去年以来,累计实施225个项目,县财政奖补不足5000万元,撬动社会投资17.9亿元,今年以来村均经营性收入已达110万元,所有行政村经营性收入均超30万元。

  【作者为长兴县委书记 周卫兵】


  参与式社会治理与群众“三感”的实现

  浙江省不仅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而且在社会建设、民生事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也有着不俗的业绩,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浙江之所以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群众“三感”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就在于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同等看待、同等重视,而这得益于15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

  浙江是改革开放的先发地区,也比其他地区更早遇到“成长的烦恼”,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就是应对“成长的烦恼”的有效机制,其中鼓励和调动群众参与将“为民作主”转变为“由民作主”,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经济发展并不一定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更不一定有幸福感乃至安全感。群众没有“三感”的原因在于他们在实践中是被动的,既没有表达的机会,也没有参与的机会。参与式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参与,而浙江省在推进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强调的也是参与。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目前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名的大企业,其经营者大多是白手起家的普通人;浙江出现大量小微企业,更有特色的是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以及各种相配套的专业市场,这些都是浙江人民自发创造的。这种参与式经济,一方面使得作为发展主力的人民群众很有成就感,另一方面会产生共建共治共享效果,使得浙江经济在区域之间、阶层和群体之间、个体和家庭之间显得比较均衡。浙江是全国首个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是农村(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最早破万元的省份,是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这是在推进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下、在群众参与下取得的成绩。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参与从经济领域向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延伸。人们在收获了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自然会对社会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由此诞生了许多有浙江特色的群众参与式社会治理经验。象山“村民说事”的做法,被总结成干部群众围坐在一起,从说事、议事,到办事、评事,干部倾听村民呼声,村民监督干部办事,在当地得到广泛推广。此外还有宁海的“36条”经验、萧山的“皮毛法”等。这些做法都具备以下功能:第一,监督功能。让基层权力受到人民群众的监督,防止权力滥用,防止侵害群众利益;第二,参与决策功能。让人民群众参与到重大决策之中,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决定。第三,激励功能。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主人翁意识,引导他们通过积极参与维护自身利益,真正把公共事务当作自己的事情,改变过去那种干部干、百姓看、干好干坏都招骂的局面。

  实践证明,只有参与式社会治理,才能解决政策执行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也能解决治理当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信任不足的问题。浙江的参与式社会治理,得到广泛的民众参与和点赞,真正使得民生投入与民生需求有效对接,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形成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性关系以及民众之间的互助互帮关系,强有力地推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需要注意的是,参与式社会治理表面上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做起来相当复杂,面临着一些制约和困境。首先,参与式社会治理要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治理理念。其次,参与式社会治理,触及权力的再分配,或者说政府部门需要让渡、下放一部分权力。再次,参与式社会治理是一个慢工出细活、久久为功的过程,与现行的考核制度可能存在差距乃至冲突。第四,参与式社会治理中制度建设尤为重要,需要专业技术和规范制度来保障治理效果。以“村民说事”来说,一方面需要一定的秩序和流程,尊重不同意见方和利益方,另一方面每个参与者也得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和信息支持等。不论是党员干部还是人民群众,都需要一定的训练、培育,更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

  总之,要把参与式社会治理建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制度,让人民群众养成重视参与、积极参与、科学参与的习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而使浙江省在新时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 王春光】


  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长效机制

  15年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建立健全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落地落细的成功范例,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实际行动,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它的理念和方法,也为当前实施富民强省十大行动计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和科学探索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从党和政府集中资源统一为民办实事,到放开群众和社会力量的手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办实事,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办好人民需要而政府该办之事,我们党对如何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浙江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各级党委、政府眼睛向下,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优良传统。

  在重点领域上,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定位于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城乡住房、生态环境、扶贫开发、科教文化、权益保障、社会稳定等10大重点工作领域。立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重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同时注重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社会的力量多方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实施主体从省政府逐渐扩展到市区县和乡镇街道,每年每个层级都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确定重点项目,形成多层结合、多方协作、重点突出、覆盖全省的实事项目体系,迅速补齐民生短板,公共服务明显加强。

  在决策机制上,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坚持民主决策,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民生实事项目从“为民作主”变为“由民作主”,从政府向人代会报告取得认可后公布,到多渠道集思广益,再到普遍建立人大代表差额票决制。有些地方还建立民生实事项目库,统筹安排,分期分层解决。决策机制的转变使民生实事项目更具有针对性,满足更广大群众的需求,大大提升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水平,进一步密切了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

  在实施机制上,一方面,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既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作用,将实事项目的任务和工作细化分解、逐项落实,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具体到人、进度明确的责任体系,又充分调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遵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连续15年坚持把全省财政支出增量2/3以上用于民生,凸显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性质,同时改变单纯依靠财政保障的体制,撬动社会力量多元投入,保障民生实事项目能够按质按量按时完成。

  在考核机制上,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大的政治,建立以人民群众满意度为价值导向的考核体系,做到办事绩效由服务对象评判。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容不得以喊口号、表态、开会、发文代替实干;坚决反对不讲科学、不计成本、不顾效益,打着“为民”的旗号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允许只重过程“做到位”,脱离实际“一刀切”,而不管是否实现预定目标、成效是否可持续。这样的考核机制不仅促进了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质量的显著提高,也有效引导了各级干部在为民办实事中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是根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顽症的良药。

  【作者为省社科联党组原副书记、原副主席 蓝蔚青】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探索

  15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系统提出为民办实事10大重点工作领域,明确加快建立健全民情反映、民主决策、责任落实、投入保障和督查考评5大工作机制,推动在发展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15年来,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为民办实事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轨道,创造了新鲜经验,完善了治理体系,取得了丰硕成果。

  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生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由省、市向县、乡拓展,由基本公共服务向全域拓展。浙江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居各省区首位,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大幅提升,环境质量、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民生满意度持续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明确指出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浙江省创造了“人民群众点单”的服务模式,建设以人民群众满意度为价值导向的政绩考核体系,强化以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为主要方向的普惠性财政支出结构等,都从不同维度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构建长效化、制度化的民生工作体系,制度创新成果务实管用。早在2003年,浙江省委提出“八八战略”时就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有限政府,在全国率先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其他民生工作机制,如“村情通”服务管理体系、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等,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最多跑一次”改革更是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从浙江走向全国。

  这些成果切实解决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根植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在行动上,为国家民生制度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紧紧依靠人民。浙江省在为民办实事中创造的一系列长效机制和创新成果,都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民生问题,进一步强化了“共享”的发展理念,民生保障水平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显著提升。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民生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差距大、部分群体社会保障水平低等。当前,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速下行及结构调整不可避免会对部分地区和产业带来压力,还会导致财政收入增长放缓,进而影响政府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城镇化率提升以及人口结构变化,城乡居民的民生诉求还在进一步增加,对民生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浙江的经验给我们以宝贵的启示:

  一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工作部署上,把保障民生融入各个方面;在推进改革上,突出民生导向;在要素投入上,优先保障民生需要;在激励机制上,树立“为民办事”的政绩导向,让“为民办实事”成为各级政府的行动自觉。

  二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民生持续改善。要从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键小事”抓起,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确保件件实事得到落实。要不断完善民生保障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形成长效机制,久久为功,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三要创新为民办实事的方式,形成保障民生的强大合力。要注重引入市场化、社会化机制,既增加民生服务供给,又为社会组织提供成长空间,促进民生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多方共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国家高端智库,一直将民生发展作为重要研究内容。今后,我们将更多地到浙江深入调研学习,把浙江的经验总结好、宣传好、推广好。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安顺】


  探索具有丽水特色的富民新路子

  2004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以“为民办实事”为主题到丽水开展专题调研,明确要求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坚持把为民办实事摆在重要位置。

  15年来,丽水始终遵循习近平同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头等大事”和“关键小事”,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11年,食品安全公众满意度连续10年,社会道德环境满意度连续7年,“五水共治”、群众安全感、新农村建设满意度连续5年均居全省第一,把为民办实事实实在在取得的成效体现在了群众的好口碑上。

  15年来,丽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8%和11.9%,其中农民收入增幅实现全省“十连冠”,低收入农户收入增幅实现全省“三连冠”,走出了一条具有丽水特色的致富新路子。

  着力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富民动力。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探索“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农民变股东”的新模式,让沉睡的资源焕发新的生产力。

  以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为重心,积极探索GDP和GEP“两个较快增长”机制,把得天独厚的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富民惠民的金山银山。在全国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20万林户建立了随用随贷的“林权IC卡”;在全省率先组建特色产业农合联50家,总量占全省近一半,带动了7万多农户实现增收;在全省先行试点河权改革,承包河道1368公里,为当地居民年均增收1094万元,入选“全国十大基层治水经验”;探索实践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办法,有效破解了农户抵押难、贷款难问题;以实施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为抓手,在全国率先建立起覆盖农村基本产权的融资服务体系。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林权和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分别达到64亿元和8.6亿元,均居全省第一;农房抵押贷款余额达到54亿元,居全省第二,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金融活水。

  着力发展美丽经济,壮大富民产业。我们把产业兴旺作为富民的主攻方向,以美丽环境催生美丽经济,进而实现美好生活。

  立足生态优势,创新打造了“丽水山耕”生态农产品、“丽水山居”田园民宿、“丽水山景”乡村旅游“三山”区域公用品牌。截至去年,“丽水山耕”累计销售额达135亿元,产品平均溢价率超过30%,品牌价值达27亿元;“丽水山居”经营户达4394家,从业人员5万人,年接待游客3451万人次,年营业总收入41亿元。发挥区域特色,组织实施“一亩山万元钱”“十箱蜂万元钱”“百斤鱼万元钱”“千斤粮万元钱”“新三宝万元钱”等“八个万元”富民增收行动计划,仅“十箱蜂万元钱”一个项目,3年来累计惠及低收入农户1900余户,增收3500万元。抢抓电商机遇,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让在线创业创造“家业”。截至目前,我市农村电子商务年销售额达224亿元,直接解决就业岗位近3万个,成为全省唯一的农村电商创新发展示范区。

  着力实施大搬快聚,推动富民安居。在全国率先探索解危除险、小县大城、众创空间、幸福社区等4种“大搬快聚富民安居”模式。

  围绕“搬得下”,加快推进易地搬迁。通过集中安置、货币安置、兜底安置、飞地安置等方式,我市累计实现农民易地搬迁10.9万户共38.3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21.2%。围绕“富得起”,多措并举促增收。重点选择产业发展好、就业容量大的地方建设安置小区,加大对搬迁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有力推动搬迁农民“洗脚上田”再就业。根据抽样调查显示,我市农民搬迁后比搬迁前人均年收入增加1.6万元。围绕“融得进”,打通城乡统筹渠道。以户籍管理、农村产权、社会管理等领域改革为基础,畅通农民进城、安居、融合的路径,让搬迁农户由“农民”转“市民”后,既可以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基本权益,还可以继续享受相关涉农政策红利。

  【作者为丽水市委书记 胡海峰】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落实为民办实事

  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源泉。这一机制包含两项内容:一是为民办实事,即政府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必须以民众需求为导向,根据民众需求强度的排序开展管理服务;二是长效机制,即政府以民众需求为导向的制度、政策,必须具有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在过去15年中,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开展了数以千计的民生实事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以来,城乡居民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显著提高。未来浙江要进一步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就要推进其从“项目制”迈向“系统化”,而关键就是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

  第一,以“最多跑一次”改革运用数字技术为契机,完善民众需求识别机制。为民办实事的第一步,需要准确识别民众需求。在公共治理复杂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当下,如何以较低的成本准确识别民众需求,是世界各国公共管理实践面临的共同难题。“最多跑一次”改革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将公共服务行为最大限度地数字化,借助大数据计算,很好地探测、识别了民众的公共服务需求。

  目前,数据驱动识别民众需求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实践,主要集中于复杂程度较低的公共服务领域,如证件办理、高频事项确认等。今后应该进一步拓展覆盖面,更多地融合政策专家、一线干部、民众代表等的意见,优化需求识别的算法,覆盖较为复杂的公共治理领域,为公共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第二,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构建的整体性政府为平台,推动参与渠道的体系化。除了运用数字技术识别民众、各部门需求之外,仍然需要让民众主动表达意见。目前,各级政府都建立了民众表达意见的多种渠道,但是,这些意见的收集分布于不同部门,各渠道之间缺乏联系。民众的参与意见如果不具体指向一个公共事件或一项公共服务,常常仅作为一种无效意见而被舍弃。过去的为民办实事也大多集中于项目票决,而无法向整个公共管理体系延伸。

  “最多跑一次”改革整合了互联网、移动通讯端和传统行政服务大厅的意见反馈信息。这些信息的集成,将有助于推动民众参与渠道的体系化,让政府更好地了解民众总体的、真实的需求及其重要性排序。要通过“最多跑一次”改革中建立的平台,尽可能多地融合民众反馈渠道的各种信息,依托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和第三方技术支持机构,系统地识别民众意见,充分利用民众反馈提高公共服务供给和公共服务需求的匹配度,推动“为民办实事”“急民众之所急,想民众之所想”。

  第三,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探索公共政策的可持续性。为民办实事的系统化还需长效机制的保障。长效机制意味着公共政策在纵向上具有延续性,在横向上具有整体性。

  “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民众视角的“一件事”作为改革的逻辑起点,更新了公共服务的组成形式,重构了公共服务的内部流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单一运用自上而下权威进行行政整合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了部门协调难的困境。各级政府可以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运用数字技术分析政策之间的关联度和逻辑性,形成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的网络,让每一项公共政策嵌入网络之中,并让每一个部门了解自己的职能在公共政策网络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相关联的其他公共政策,让政策调整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性程序,尽可能地保障公共政策的延续性和一致性。

  公共管理的未来是“数字治理”的大时代。作为中国数字治理改革的排头兵,浙江的实践,尤其是以数字治理为核心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必将进一步推动公共治理更好地向以人民为中心转变,进一步形成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新经验,探索出数字化时代公共治理转型的浙江方案、中国方案。

  【作者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郁建兴】

标签: 实事;长效机制;人民群众;浙江;习近平;治理;民生;改革;幸福感;... 责任编辑: 叶露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zjxw/201910/W020191024187336551304.jpg

旨在为民 重在办事 成于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