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9日讯(记者 黄慧仙 曾福泉 通讯员 袁玲玲 费必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从崇山峻岭中的瓜果园到稻香一片的平原地,秋日的浙江田野,处处都有科技特派员的身影。
2003年4月8日,我省第一批101名科技特派员踏上了征程。16年来,各级科技特派员跋山涉水、走村入户,为农民兄弟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为我省“三农”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近日召开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上,我省作为代表发言,并有7名科技特派员和3家组织实施单位受到表彰。
肩负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新使命,我省科技特派员奋斗在服务“三农”一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创新带到阡陌间。近年来,我省科技特派员制度体系和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双向选派精准对接、市场化激励机制等创新措施频频涌现。
播撒科技 振兴乡村
创新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到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我省科技特派员躬耕乡野,播撒创新火种,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留下一部部致富经。
省科技特派员、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汪自强扎根泰顺县万排乡十余年,帮助当地农户“酿造”了甜蜜的中华蜂产业。目前,在汪自强团队的推动下,泰顺实现了年产土蜂蜜60吨,箱均产值达2800元,泰顺中华蜂养殖逐渐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已成为温州市低收入农户增收的经典模式。
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科技特派员发挥专长,为当地制定长久的产业发展规划。浙江农林大学斯金平教授从2006年起先后在庆元、莲都等地担任科技特派员,创新推出活树附生种植铁皮石斛法,让农民兄弟人人种上“脱贫仙草”。近年来,斯金平又进一步开发系列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延长铁皮石斛产业链,大大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一批批进乡入村的科技特派员被誉为“茶教授”“竹博士”“香榧研究员”,催生出许多“茶叶之村”“竹子之乡”“红糖之镇”“柑橘之县”。
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科技特派员工作。16年来,省、市、县三级共派遣个人科技特派员15393人次、法人科技特派员36家、团队科技特派员504个,实施科技项目9515项。省、市、县(市、区)设立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其中省财政累计投入超3.61亿元。
脱贫致富 利益共享
鼓励科技特派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有偿服务等形式,与派驻地企业和专业大户联办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这成为我省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一项创新实践。
在武义创新食用菌有限公司,平均用时不到2秒,一个包装完整的菌棒就能生产完成。省科技特派员、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副所长蔡为明研究员的到来,让种香菇这项“苦营生”成了“轻松活”。
为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蔡为明带领团队共同投资入股创办武义创新食用菌有限公司,并规划建设集科研开发、试验示范、成果转化和技术培训于一体的“武义食用菌区创服务中心”,研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带动农户新建专业化菌棒生产线20多条,累计推广近2亿袋,增收节本超亿元。
据统计,目前全省科技特派员已牵头或入股兴办农业科技企业432家,建立利益共同体1632家,打造“永远不走的特派员”。
16年来,科技特派员制度体系和政策环境不断完善,成为我省做好“三农”工作的金钥匙。
除此之外,当前,我省科技特派员制度还在发生一系列大变化:产生“科技特派员+企业+农户”等多种服务模式,法人、团队特派员网络化支撑力度更大,科农服务对接也更加精准……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我省将进一步健全科技特派员管理服务机制和政策措施,鼓励各地探索创新,解除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使科技特派员“下得去、留得住、能干事、有实惠”,让其在乡村全面振兴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广阔天地 尽展才华
科技特派员把论文“种”在了大地上。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直接送到农民手里。“产业发展了,农民生活好起来,就是我们科技特派员最大的获得感。”省科技特派员、省农科院亚热带作物所专家李发勇说。
科技帮扶下,充盈的不仅是农民的钱袋子,还有科技特派员的视野和技能。动物科学专业出身的省科技特派员、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黄凌霞派驻天台县以来,成了“跨界”能手:发展当地梨园的农业物联网,帮助农民建立农产品品牌意识……“在帮助当地农民发展产业时,我也开拓了自己的专业视野,加深了对‘农’字的认识。”黄凌霞说。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为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所能、大施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创造了高效能的平台。从“千万工程”到“乡村振兴”,从科技扶贫到科技强农富农,我省科技特派员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勇担重任。未来,科技特派员们将继续耕耘在之江大地,传播科技种子,在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里种出累累硕果。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