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7日讯 2003年6月,全省启动“千万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
16年来,浙江省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取得了显著成效,带动浙江乡村整体人居环境领先全国。2018年9月,浙江省“千万工程”获得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浙江“千万工程”的成功实践,为实施乡村振兴、构建美丽中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启示,中办、国办下发通知,要求全国推广学习浙江“千万工程”做法和经验。
浙江在新起点上全力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要为美丽中国建设再立新功。
科学谋划
部署“升级版” 描绘“新蓝图”
2018年11月9日,浙江省召开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美丽浙江推进大会,提出在新起点上全力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2019年2月26日,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把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列入全年重点工作,省农办、省农业农村厅科学谋划,出台《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浙江省新时代美丽乡村认定办法(试行)》,明确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描绘新时代美丽乡村发展蓝图。
全域推进
从“整洁美”迈向“生态美”
全省上下锲而不舍、真抓实干,基本完成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和厕所的“三大革命”。
农村生活垃圾由集中收集处理全覆盖加快向分类处理全面推进,扎实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源头减量、回收利用、能力提升、制度建设、文明风尚等五大专项行动,73%的行政村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如金华积极探索“二次四分”的垃圾分类法,出台全国首部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以法律的约束性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由设施建设基本全覆盖加快向标准化运维转变,2.4万个村的4.9万个处理设施实行联网管理。全面建立“五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清除农村河湖库塘污泥,劣V类小微水体基本消除。以诸暨为例,积极查找污水治理盲点,针对剩余42个行政村2.6万农户制定农村污水提升计划,扫除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盲区。
农村厕所由“户厕”改建全覆盖加快向“公厕”规范化转变,完成提升改造52176座,每个行政村都有1座以上公厕。如常山在全省首创并推行公厕“所长制”,持续三年深入推进农村公厕建设与管护,被农业农村部、卫生健康委列为全国“厕所革命”九个典型案例之一。
景不断链
从“局部美”迈向“全域美”
作为深化“千万工程”的主要抓手,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美丽乡村精品村特色村、美丽乡村风景线示范乡镇和美丽乡村先进县示范县,努力建设“绿不断线、景不断链、移村换景、村村见景”美丽乡村大景区、大花园。
迅速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温州从4月起开展农村环境“最脏村”“最美村”评选活动,评出“最脏村”118个,“最美村”110个;湖州大力实施城乡人居环境“百日攻坚”,通过网格化巡查、遥感影像等手段,以“十个再”为重点全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以“点”带动,扮靓美丽庭院。从一家一户入手,发动千家万户把庭院建成精致小品,用家的小美,推动村的大美。如宁波市,充分发挥农村妇联的作用,激发广大农村妇女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按照“净化、绿化、美化、文化”的要求,推动美丽庭院共建共享,引导打造开放式美丽庭院,让村庄美景与农户庭院交相辉映。
以“线”推动,打造美丽风景线,开展片区化、组团式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批主题鲜明、功能多样、别具韵味的风景线、示范乡镇,把一个个“盆景”连成一道道“风景”,累计建成美丽乡村风景线300多条。
以县联动,建设美丽乡村先进县、示范县。以美丽乡村先进县、示范县创建,引领美丽乡村实现整县提升,以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全省乡村整体美丽,全省已累计创建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示范县23个。
塑造新风
从“风景美”迈向“风尚美”
美丽乡村不仅要美在山水生态、村容村貌,更要美在乡风文明、人文内涵理念。全省上下将“物的美丽”与“人的美丽”一起抓,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共培育,不断提振农民群众的精气神,为美丽乡村注入美丽灵魂。
塑造文明新风。秉持“村美人更美”的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道路、村口公园、街角小品、文化墙、宣传栏,让村民在赏心悦目中受到教育。积极推广崇德向善、守望相助、互敬互爱、德行天下的“好家风”,倡导“家家有家训”“户户亮家训”,700多万户农户参与家训“挂厅堂、进礼堂、驻心堂”活动,一辈做给一辈看,一代讲给一代听。如舟山市,把乡风文明作为美丽海岛风景线,打响“东海渔嫂”品牌,引领渔农民群众形成共同的价值导向;台州市开展“万名乡贤帮千村”活动,探索建立乡贤+招商引资项目回归等乡贤助推乡村治理新模式;江山市依靠村歌带动,推进富有新时代气息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唱响幸福好声音。
目前,我省共有10966家农村文化礼堂,推动教育教化、乡风乡愁、礼仪礼节、家德家风、文化文艺“五进”礼堂,让农民群众身有所憩、心有所寄、梦有所圆。丽水市利用文化礼堂演绎“乡村春晚”,案例被写进浙江省高中语文课本。
把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定位为“等不起、慢不得”的抢救性工程,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启动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为子孙后代保留了一批宝贵财富。经过保护后,历史文化(传统)村落正成为我省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窗口、璀璨明珠、点睛之笔。在台州市黄岩区,当地坚持“学术引领、典型示范、科学普及”原则,累计投入1.8亿元,对7批次、37个历史文化村落进行保护利用,走出了一条有特色、可借鉴的新路子。
美丽转化
从“环境美”迈向“发展美”
美丽乡村建设,既要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又要让农民群众摸得到实惠。浙江各地农村纷纷打出生态牌、乡愁牌、田园牌、民俗牌,把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美丽经济。
各地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农村产业发展相融合,围绕旅游重点区块、重点项目,打造现代农业园区等各类项目:余杭和大径山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区双双入围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区(园);慈溪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湖州在全国首创市政府农产品质量奖,已为23家农业企业授奖。
电子商务、养生养老、来料加工、运动健康、文化创意等美丽经济方兴未艾,变“种种砍砍”为“走走看看”,变“卖山林”为“卖生态”,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建德突出“旅游+”,不断加大产业融合力度,休闲度假小镇、创意主题公园等建设稳步推进;仙居在创成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的基础上,引进云溪小镇等6个高端民宿项目,打造“一带五线”和永安休闲绿道美丽乡村风景线,促进农家乐(民宿)发展和农民增收。
树立经营村庄理念,利用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客流和商机,把美丽经济发展与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有机结合起来,以土地、资产入股等形式,发展景区经营、物业经营和配套服务等产业,全面消除年收入10万元以下且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义乌在全国率先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工作,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三治”结合
从“和谐美”迈向“融合美”
各地以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充分发挥自治的“化解矛盾”、法治的“定纷止争”、德治的“春风化雨”作用,完善“三治联动”体系,提升长效管控和服务能力,在乡村治理方式民主化上作出了不少探索与创新。衢州以党建治理乡村大花园建设为抓手,整治“一户多宅”,整出乡村发展空间,整出基层治理大融合;萧山以“和善村民、和美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村庄、和德大爱”为核心的“五和众联”农村社区治理新模式,融合法治、德治、自治,发挥村民力量实现共建、共治、共享,该经验已被列为新时代的“枫桥经验”;象山的“村民说事”、宁海的“小微权力清单”两项制度还入选首批20个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
新征程呼唤新作为
站在新起点上,按照“千万工程”重要指示精神,坚决答好“全国学浙江,浙江怎么办”重大命题,对标国际一流水平,以“生态更优良、乡村更秀美、产业更兴旺、人文更彰显、生活更美好”为基本要求,以“标准化提升、品牌化经营、数字化融合”为新路径,以新时代美丽乡村创建为主抓手,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服务并重,持续深化“千万工程”,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积极衔接大花园四条诗路建设美丽乡村风景带,沿海岸线、瓯江、钱塘江和浙北平原、金衢盆地打造浙东海洋风情、浙南生态绿谷、浙西钱江山水、浙北江南水乡、浙中和美金衢“五朵金花”组团,通过高格调塑造乡村花园新景象、高质量构建乡村产业新体系、高水平培养全面发展新农民、高起点构筑乡村善治新格局、高标准创造美好幸福新生活的“五个高、五个新”工作任务体系,把我省打造成乡村花园先行地、创业创新新天地、文明善治标杆地、数字乡村引领地和美好生活共享地,推进“美丽幸福、共建共享”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全面绘就乡村大花园“富春山居图”。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