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9日讯(记者 林梦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高等商科教育应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进行学习,培养人才需要有交叉学科的意识”;“提高教师水平,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要保障”;“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适应国家、区域、行业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11月9日,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20周年院庆发展论坛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发展高峰论坛顺利召开,论坛上专家学者们金句频出,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指点迷津。100余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知名专家、学者、教师齐聚一堂,共谋发展,探索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
服务地方经济
人才培养校地企同频共振
如何更准确地进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并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本次高峰论坛上的热议话题之一。
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浙江省教育评估院院长施建祥分析了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地方和企业同频共振的重要意义。“东方学院扎根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让地方、企业成为人才培养全链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值得充分肯定。”
上海财经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工商管理组)成员孙铮则更加关注新商科人才培养的交叉性与复合性。他认为,数字经济浪潮的机遇正在延伸,高等商科教育要顺势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当下人才需求新形势,应用型本科院校,尤其是具有商科背景的本科院校更应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进行学习,培养人才需要有交叉学科的意识。”
“‘以人为本、德才兼育、产教融合、开放协同’是东方学院的办学理念。学院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融合的要求,凝练了电子商务与互联网金融、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5个应用型学科建设方向,进行专业动态调整,把30多个专业聚焦在现代服务业、文创产业和公共行政管理三大领域。”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院长沃健介绍。
为适应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东方学院特别强调对学生专业综合技能进行系统性训练,“近年来,学院与多家企业深度融合,获批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聚焦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同进行基地建设、平台开发、课程设计、案例研究。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明显,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就业率近三年居全省普通本科高校前列。用人单位综合满意度和学生实践能力等指标多年排名全省独立学院第一。”沃健说。
保障转型升级
师资队伍双师双能是关键
探索产教融合,提高教师水平,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要保障。应用型本科院校怎样提高教师水平是与会各位专家学者同样关心的话题。
走在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前列的宁波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苏志刚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着力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送进企业,形成成果转化的课程案例,反哺教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社会责任感。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院长刘金华认为,抓应用型学科建设,第一个要素就是人才队伍建设。“把职称的评价体系引导到‘双师双能型’上,教师自然就会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东方学院在“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上也走出了坚实的步伐。该院党委书记邵毅平介绍,2017年,《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管理暂行办法》实行,把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考取资质证书与提升专业应用能力、研究开发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摆在了同样重要的位置;还设立专项补贴,优先安排“双师双能型”教师参加外出考察、培训和学术交流,评优评先、岗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方面向“双师双能型”教师倾斜等一系列“福利”正不断激励学院教师走出课堂。目前,东方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已经超过了学院教师比例的20%,集群效应正日益凸显。
“我们已经有一大批教师正往应用型的方向迈进。伴随着广大教师更多参与、介入实务部门工作,我们的人才培养也将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应用型本科的院校定位也必将得到更加坚实的支撑。”邵毅平表示。
“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到2022年,要推动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本科院校的应用型转变经过几年的讨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应用型转型发展路径上,不同类别的高校要根据自身优势和所处发展阶段精准发力,有效对接内在需求与外部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应用型学科与专业建设,最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是每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都要认真思索的问题,也正是这次高峰论坛的目的所在。”沃健表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