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2月24日讯 “武汉有需要,我随时带队前往。”2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著名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在疫情发生后再次从杭州出发奔赴武汉。她的使命只有一个:和病毒赛跑,带去“浙江经验”,救治更多的武汉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
2月18日,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发布《浙江省新冠肺炎临床诊疗经验》。在这场抗疫奋战中,由无数浙江白衣战士倾其临床实践与专业积累而形成的“浙江经验”,救治模式已初显成效。
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23床的病人今天要不要拔管?”“15床是不是要调整用药?”2月18日上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之江院区的会诊中心,院党委书记梁廷波教授和感染科、呼吸科、重症监护、药学部、检验科等20余名专家与隔离病房连线,共同讨论会诊当天的每一位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由全国知名专家为核心的危重症救治团队,24小时一线奋战不离患者。
1月19日,浙大一院接诊杭州市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1月26日,所有确诊患者被转运到之江院区,实行“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作为全省最早的省级新冠肺炎定点诊治医院,浙大一院还要承担全省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救治和会诊,被誉为浙江抗疫主战场。《浙江省新冠肺炎临床诊疗经验》,便是由浙大一院领衔发布的。
截至2月23日12时,浙大一院已累计收治确诊患者104例,其中71位患者已出院,已出院者中重型危重型超七成。
事实上,每位患者从危重型转重型,直至普通型、痊愈,梁廷波教授和专家们都背负着巨大压力。ECMO要不要上、何时上、 上了后如何调整、何时插管、何时拔管……这些问题每天都会在会诊时被反复探讨。
“最担心的是那些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这种叠加带来很多挑战。”梁廷波教授坦言。
浙江经验,正是在这样的挑战和压力下一步步积累而得。
珍贵的诊疗经验
《浙江省新冠肺炎临床诊疗经验》共11条,包括检验检测及防护、肺部影像学检查、核酸检测、呼吸支持等。
不将核酸检测作为诊断唯一标准,这是浙大一院从疫情开始之初就执行的,有效阻击了假阴性问题。而哪种抗病毒药物最有效,激素如何运用,也一直在不停探索中。
浙大一院感染科主任盛吉芳还总结出了一套“气象学”:新冠肺炎患者的肺部影像如果像乌云压阵,意味着病情危险;如果像淡薄的瓦片云,就好一点;如果像散开的云雾状,那就问题不大。
除此之外,从疫情开始之初,浙大一院就保持了足够的警惕性,比如发热门诊,专门区分出普通人群和有武汉接触史人群两块。而对收治病人的诊治,更是追求最极致的效果。
“我们目前只是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能走到这一步得益于浙大一院的社会担当和管理治理能力。我们做出的一切诊疗方案都是多学科讨论出来的,这也依赖于浙大一院很多学科都比较强。”梁廷波教授说。
让浙江经验走出去
早在抗击H7N9禽流感时,李兰娟院士就创建总结了一套“四抗二平衡”系统综合救治重症患者的“浙江经验”。重症危重症往往会存在细胞因子风暴,可应用人工肝消除细胞因子风暴,降低病死率。这一次,李兰娟院士把这个浙江经验的救治模式应用到武汉危重病人抢救中去,效果明显。
浙江经验同样广泛地应用于浙江医生驰援湖北的每一片战场。“驰援的同事们和留在本院的团队,每天都在密切地探讨着如何救治危重症。”梁廷波教授说。浙大一院迄今已派出四批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将近160人。包括他们在内的近两千名浙江医护人员,不仅带去“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浙江精神,更在救治模式、院感防控、人性化医护等方面,倍受称道。
浙江经验引来了全国同行的瞩目。重庆、广东、江苏、贵州等省市的同行,都请浙大一院作了即时分享与切磋。
“我们这套经验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需要视实际情况调整。我们也希望能和其他省市相互借鉴、学习,携手抗击疫情直至迎来全面胜利。”梁廷波教授诚恳地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