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3月9日讯 历史的笔触,总在关键节点留下浓墨重彩。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建设活力越城、品质越城、和谐越城的关键之年,也是越城区和滨海新区体制调整后的起始之年。这一年,从辞旧迎新的那一刻起,挑战和历练就从未间断。
在与新冠肺炎疫情的艰难博弈中,越城区拉开了2020年奋战的帷幕。这座千年古城,在稳扎稳打中扼住疫情的蔓延,加速推进复工复产进程,坚定迈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脚步,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斗志与激情,书写了一卷又一卷刚劲有力的拼搏故事。
截至2月底,越城区规上工业企业、限上商贸服务业企业、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建筑房产企业、重点项目实现全面复工,复产率、复工电力指数等多项指标均在绍兴市排名第一。
如今,隆隆机声又响起。春天的旋律,在古越大地唱响。
全要素为企 复工复产加速度
疫情之下,企业“苏醒”一度困难重重。
“工人的缺口,严重影响了工作进度。”浙江振德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沈振芳说。作为国内第二大医用口罩生产企业,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振德医疗第一时间召回在绍员工,加班加点赶制口罩等医疗防护用品。
随着疫情形势日趋严峻,口罩等物资的需求持续增长,可人手短缺问题却始终存在。到2月初,振德医疗原有的360多名员工中,仍有177位外地返绍员工处于14天隔离期内,无法上岗。
而这样的情况,在越城区医疗防疫物资生产企业中,并不是个例。
特殊时期,服务保障工作如何开展?越城区多部门携手,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2月18日,越城区专门出台《关于加强口罩、防护服等防疫应急物资生产奖励扶持政策》,重点针对辖区的医疗物资生产企业,制定了一系列奖励、补助办法,包括专车接送路费全包、加班工资全额补助、员工伙食费补助等,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助力企业高效生产。
数据显示,在“实打实”的政策扶持之下,全区医疗物资生产企业的生产力不断提升,目前,这些企业每天能生产医用外科口罩120万只以上、一次性重症监护耗材4万套、隔离服和防护服15000余件,为全省防疫工作做出越城贡献。
与此同时,一批企业又将完成培育实现转产。
浙江勇大服装有限公司原本主营外贸服饰,近期,企业已建成一个十万级洁净车间,购入两条口罩生产线,高标准生产一次性普通口罩。
面对“转型”企业面临的技术难、设备缺等难题,越城区经信局派出了专人入驻指导,积极协助购置生产设备,“除此之外,我们还为企业开辟了‘绿色通道’,为企业资质认定、项目审批、原材料采购、工艺调整、产品检测等流程加速,帮助符合相关质量标准的企业快速转产。”越城区经信局副局长冯国炎说,目前,全区已有6家企业达成民用口罩生产意向。
医疗卫生行业之外,各类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的脚步也正在逐步加快。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短缺难题依然是第一要务。
3月1日,始发自云南、贵州、重庆、河南、四川的5趟“就业专列”相继发车,分属171家越城企业的近500名外地员工踏上了回绍复工的旅途。
当天晚上,5趟列车先后抵达杭州东站。为最大程度地避免疫情传播风险,确保接站工作顺利进行,越城区人社局选派了4名年轻干部会同公安部门组成“接站小分队”,接站全程严格执行防控一级要求,全部人员送达约定地点。据悉,接下来仍有6趟“就业专列”待开行。
越城区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自2月18日发布《关于应对疫情影响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政策意见的实施细则》以来,越城区积极开行专列、组织企业包车、动员员工自行返岗。截至3月7日,累计开行大巴211辆,接回返岗员工4799人;累计开行火车专列22趟,接回返岗员工2152人。目前,越城区外地返岗员工已达4万余人。
为进一步调动企业组织员工返岗积极性,落实复工复产主体责任,越城区人社局把兑现政策作为重要抓手,专门成立政策受理工作小组。组织线上政策细则解读,工作人员耐心解答企业关于政策方面的各种疑问,指导企业如何快速准确地填报申请材料,还做到了疫情防控期间政策兑现工作的“特事特办”“急事急办”。
多措并举下,越城区企业与时间赛跑,交出了亮眼的复工成绩单。截至3月6日,全区企业复工率达98.8%,全区产能恢复率达90.8%,其中,规上工业企业全面复工。
全流程招商 项目落地高质量
3月1日上午,越城区、滨海新区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启动仪式正式举行。在兴湾精准医学产业园项目现场,越城区委、滨海新区党工委主要负责人宣布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据了解,本次集中开工项目重点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高端商住和社会事业等多个领域。这批项目建成后将有力推动该区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品质提升、社会民生改善,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提供新支撑。
以兴湾精准医学产业园项目为例,该项目是生物医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的重大标志性工程,计划总投资30亿元,将致力于打造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的精准医学全产业链孵化科技园。
“我们将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使命担当,以勇立潮头排头兵的精神面貌,以一刻也不能歇的奋斗姿态,汇聚起支持项目建设、服务项目建设的强大正能量,以更大的力度、更高的效率、更优的服务为项目推进做好全方位保障,与项目投资方一起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建设进度,力争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在集中开工活动启动仪式现场,越城区委、滨海新区党工委相关负责人这样说道。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疫情防控期间,越城区、滨海新区坚持在严抓疫情防控基础上,全力推进重点项目稳步落实,迎来多个良好开端。
2月22日上午,通过一面电子屏幕,来自海口、上海、绍兴三方的项目相关代表共同完成了绍兴滨海新区双成半导体设计产业平台项目的签约,这是今年滨海新区首个签约项目,也是绍兴首次利用互联网进行“屏对屏”项目签约。
双成半导体设计产业平台项目由海南双成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将与绍兴滨海新区管委会在高端MEMS和电源管理芯片设计、半导体产业基金合作、物联网IP平台打造及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开展合作,项目总投资达30亿元。
此次项目双方的高效“牵手”,是滨海新区疫情防控期间扎实开展“不见面”招商工作的重要成果。
“自疫情发生以来,滨海新区坚持‘防疫招商两不误’原则,积极创新招商方式,创优招商环境,统筹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搭建政商沟通对接平台,有效推动项目落地。”据滨海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疫情防控期间,为做好该项目对接工作,团队双方多次通过视频、电话、微信等不见面方式进行磋商和谈判,以确保项目进度。
目前,不见面招商取得可喜成果,总投资约1600亿元的20个重点招引项目都取得重大进展,5个洽谈项目一季度有望签约。总面积约315亩的5个供地项目前期工作有效推进,一季度可实现供地。
疫情面前,招商引资步履不停。3月1日下午,滨海新区又与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分行举行全面战略合作网上签约仪式,这是该新区开年以来第二个以网络视频形式签约的项目,也是第一个与金融机构视频签约的项目。该项目的成功签约,将为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我们将牢牢抓住机遇,优化整体资源配置,强化科技创新,加速转型升级,共同努力把绍兴滨海新区打造成标志性战略性改革开发大平台。”有关负责人说。
全方位助农
决胜小康勇担当
人勤春来早,春耕正当时。
连日来,在位于越城区富盛镇的绍兴腾凤农场有限公司内,农人们已经开始加班加点。“把这两百亩地翻耕好之后,我打算用缓控释肥的方法,减少人工,把底肥打下去,在3月底第二次翻耕,4月初就可以进行播种……”企业负责人王樑对接下来的任务已十分明确。
作为越城区农业大镇,富盛镇提前筹备,早早为种粮大户们开了春备耕视频会议。“为了做好今年的春备耕工作,我们及时与19家农业企业进行对接,立足生产实际,以农户需求为导向,做好政策解读、技术咨询服务,同时做好疫情防控物资储备工作。”富盛镇农业农村办工作人员骆刚说。
这些天,忙起来的除了农人们外,还有驻企干部们。
日前,在绍兴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园内,为了保证春茶的产量和质量,茶农正有序开展着采摘前期的准备工作。
为了做好企业服务保障工作,驻企服务员赵密密与所在地政府工作人员每天都会上门指导,帮助企业做好复工和防疫物资的准备。对此,企业负责人沈炜十分感激,“除了专业指导以外,他们还主动为我们送来了复工所需的口罩、额温枪和消毒液,真是雪中送炭。”
像这样让企业负责人称赞不已的驻企服务员不在少数。从2月10日起,来自市、区、镇街共1600余名干部全面下沉越城企业开展驻企结对服务。截至3月5日,累计收集各类问题2674个,解决问题2666个,成了企业复工的“好助手”。
春耕备耕,时不我待。为了帮助农民抢抓黄金时间,越城区农业农村局积极统筹,“对症下药”,开展了以“三联”“三送”“三落实”为内容的深化“三服务”活动,对接联系农资经营企业,全力解决农业生产最需要、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各类问题,确保春备耕期间农资供应充足,让农资经营店和农户吃了“定心丸”。
田间地头已是一片忙碌景象,各大景区也陆续展露风光。
3月2日上午,在结束了一个多月的闭园后,吼山风景区又为游客们敞开了大门。花间树下,喜爱春景的市民在景区合影留念,记录大好春光。在镜湖湿地公园,游客们在做完登记和体温监测后,步入景区赏美景风光,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景区内秩序井然……据悉,目前,越城区诸葛仙山景区、上旺景区、方圆观光园、黄酒小镇等景区都已复工开园。后续,越城区将为相关景区开展资金支持、服务企业、促进消费等多个举措,尽可能降低疫情对辖区旅游行业的影响。
楼宇商厦内的人气也在逐步回升。近日,越城区金帝银泰城、世茂广场、绍兴百盛等商圈已陆续开门迎客。戴好口罩、出示健康码、测量体温……在较为严格的防护“关卡”下,市民们进出商场也有了一定的安全保障。
不获全胜绝不罢休,全力保障民生需求。战“疫”之下的越城,汇集各方力量,坚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的决心,正以欣欣向荣之景,迎接新的机遇……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