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全省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发言摘要
2020年04月13日 05:50:07 来源: 浙江在线

zjrb2020041300006v01b002.jpg

  对标对表 着力提升制度建设的整体水平

  何显明 编辑 吴晔 周宇晗

  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为我们科学把握浙江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谋划工作大局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点。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关键在学深悟透新目标新定位,更加自觉地立足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大局,谋划新时代浙江的改革发展;立足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战略,谋划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切实扛起“三个地”的使命担当。

  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实践性,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重要窗口。要坚定“四个自信”,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探索和完善这一制度体系的运行机制。要始终着眼于制度运行的效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要进一步增强世界眼光,全面落实“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国(浙江)自贸区建设,更好地发挥浙江在全国对外开放大局中的作用。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大花园”建设全面深化“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美丽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先行示范作用。要推进“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和资源向基层下移,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浙江要模范地执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和党中央各项部署,营造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的风尚。要在巩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前提下,鼓励基层积极探索,全面激活制度的治理功能;要着力提升各级干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的治理能力,为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提供坚强保障。

  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系统性,着力在制度衔接、制度匹配和制度联动上下功夫,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成优势的重要窗口。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意味着浙江不仅要通过创造性的探索实践,为国家治理和国家制度的完善贡献更多的浙江元素、浙江素材、浙江经验,而且要健全和完善制度体系及其运行机制,更好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集成效应。要强化制度协同意识,着眼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围绕“六个浙江”和省域治理六大体系建设任务,着力增强制度治理的整体水平。要进一步强化“全周期管理”意识,着眼制度制定、实施、监督、完善的整个过程,健全环环相扣的制度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增强制度的联动效应。要进一步强化制度规范意识,及时把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制度、转化为法律,不断增强省域治理制度体系的完备性和成熟性。要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复杂性,坚持“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活力的重要窗口。基于强烈的忧患意识,着力打造体制机制创新的竞争优势,是浙江克服种种不利条件、实现快速崛起的制胜法宝。肩负新目标新定位,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和改革创新意识,以持续不断的、顺应时势的制度创新,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要围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13个“坚持和完善”,坚持和巩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同时顺应现代国家治理的大趋势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增强社会常态生活的治理水平和公共危机管理水平。要坚持问题导向,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撬动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公共服务供给、基层社会治理以及应急管理的问题和困难,探索形成体制创新的倒逼机制和联动机制。要秉持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充分尊重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激发基层群众的改革动力和治理智慧,使浙江成为最有活力的体制机制创新高地。

  【作者为省社科院院长】

  化危为机 加快推进复工复产

  兰建平 编辑 吴晔 周宇晗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来临,导致复工复产受到极大影响。作为外来人口输入大省,我省努力把住省际“大门”,精心管好社区“小门”,为有效控制疫情蔓延做好全方位组织保障,也为“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这一新目标新定位丰富了内涵。

  化危为机,突出以科学为导向,复工复产重在“引”字上做文章。科学认识和平衡防疫与复工复产,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新部署新动员,也是考验我省省域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的关键。由于不同企业、行业、区域的复工复产存在明显的三个“相位差”,过早和无序的复工复产都不适宜,推迟复工复产时间过长又有可能引发经济衰退风险。有效把控复工复产的时间节奏,协同企业、行业、区域复工复产各项工作,谨慎处理复工与抗疫的矛盾,是实现抗疫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以数字化赋能防疫与复工复产,精密智控,体现在各个管控场景“点”上;精准引导,体现在每一场高质量的新闻发布会上。正确的舆论引导,为降服新冠肺炎病毒、缩短复工复产等待时间开启了机会窗口。

  化危为机,突出以问题为导向,复工复产重在“复”字上做文章。探索建立“三机制三清单”制度,紧紧抓住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面临的产业链稳定和供应链畅通问题,打通“堵点”、消除“痛点”,解决复工复产中的“难点”。“三清单”,一是建立市内产业链配套企业清单,在梳理龙头骨干企业产业链的基础上,组织清单内企业协同复工复产;二是建立省内产业链配套企业清单,组织全省10亿元以上重点企业梳理出产业链配套需求,形成省级统筹推进复工复产的企业清单;三是建立省外产业链配套企业清单,由各行业主管部门牵头,联合龙头骨干企业建立与省外产业链配套企业清单,通过统一发函、互发转办单、专人联系兄弟省市,优先将产业链配套企业列入当地复工复产企业名单,并创造条件帮助企业复工复产。“三机制”,即省市县联动、省际联动和部省联动的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机制。截至3月上旬,除少数涉及重点疫情区域外,重点企业产业链已基本打通,企业产能恢复率超过90%。

  化危为机,注重以机会为导向,复工复产重在“转”字上下功夫。小口罩连着大民生,在省委、省政府宣布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之时,口罩日产只有16万只,而需求是每天千万只,组织生产面临“一机难求、一布难获、一员难招”的窘境。我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创新组织方式,快速组建口罩生产新体系。目前,我省口罩产能80%是转产获得的,既较好地满足了国内市场各种应急需求,也为口罩的国际捐赠与出口提供保障。

  疫情期间,传统零售受到巨大挑战,我省开启“百网万品”“春雷行动”等,实现市场开拓赢在网上。全省1~2月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实现300%以上的增长,推动直播平台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转产转出新机会。

  化危为机,注重以产业链为导向,复工复产重在“韧”字上现精神。面对愈加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更加重视产业核心技术与能力的培育。面向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重量级未来产业、传统优势制造业,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控制力是关键。建立产业链关键企业清单,梳理上下游配套企业脉络图。加快产业链龙头企业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全力攻克“卡脖子”技术,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按照“一链一平台”建立产业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清单,实施清单式、全链条精准服务。通过产业链“云招商”“安全备份”“数字赋能”,推动产业链龙头企业实施“个性化定制+协同化研发+智能化制造+网络化营销+可视化仓配”全流程数字化改造。

  在开复工中化危为机,赢在生产中,更赢在市场里。

  【作者为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

  统筹推进 率先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黄祖辉 编辑 吴晔 周宇晗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期间提出,希望浙江能够率先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体现在多个层面。从全国来看,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保障,尤其在农村,还不能充分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要求;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还不能充分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是市场供给还不能充分满足消费者在质量方面的要求。从浙江来看,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不同程度地有所体现,但已经或正在不断形成解决方案和突出成果。因此,浙江完全有条件率先突破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

  率先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把握四个要点。首先,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从发展的理念和体制机制入手。其次,要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准突破口、突出重点。再次,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是追求发展的同质化,而是追求发展的协调性和发展基础上的平衡与充分。第四,突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应该注重效率基础上的均衡,突破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应该注重公平基础上的效率。

  率先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和就业优先的战略安排;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并将党中央的重要指示精神与浙江改革发展实践融会贯通。

  率先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激活发展动力,坚持协调发展理念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坚持开放发展理念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要率先建立城乡一体的民生保障制度。浙江已基本建立城乡协调的公共保障体系,接下来应进一步突破城乡居民在最低收入、医疗、养老、基础教育等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尽快建成城乡一体、较高水平、共建共享的民生保障制度。

  要率先建立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要打造政府有为、市场有效、行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现代经济治理体系与机制。为此,必须同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行业组织赋权和产权制度的深化改革,继续推进“激活市场、激活主体、激活要素”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增强经济发展中的政府效率、市场活力和行业组织能力。

  要率先建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发展思维、创新转化思维,在生态环境治理、全域土地整治、“千万工程”提升上继续发力;要进一步做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文章,创新“绿水青山”养护制度、产权制度、交易制度和绿色发展引导机制、共享机制,加快全域有机更新、乡村价值提升和“大花园”建设,为全国提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浙江样板。

  要率先建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对“三农”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确保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进一步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思路,着力构建城市化带动乡村振兴,城市群与乡村群有机衔接,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体制机制。

  【作者为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

  探索创新 勇当改革开放先行者

  朱李鸣 编辑 吴晔 周宇晗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浙江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为此,浙江应该更加凸显改革开放先行地的使命担当,勇当中国改革开放道路上的探索者、创新者,形成更健全的省域治理现代化体系,为全国改革开放贡献更多的探索经验。

  一、更加凸显改革开放先行地的使命担当。浙江从一个资源小省发展成为全国体制机制最活、开放程度最高、经济社会发展最快、人均收入最多的省份之一,为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浙江经验、浙江样本、浙江方案,成为中国发展的“模范生”。浙江发展最根本的经验就是始终扛好改革开放的大旗,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停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取向,善于从实际出发把顶层设计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相结合,善于发挥优势与注重补齐短板相结合,是浙江改革开放成功的方法论。正是依靠率先形成以市场经济为取向、以民营经济为主力军的体制机制先发优势,依靠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融入开放的国际经济大循环体系,浙江持续创新市场机制和发展环境,形成了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又能不断发挥好政府作用的科学治理体系。持续深入的改革开放凸显了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充分激发了经济社会活力,释放了人民的创业创富激情伟力,更加拓宽了浙江的发展之路,人民富裕安康的生活、社会稳定和谐才有了厚实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改革开放始终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二、发挥出“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最大效应。“最多跑一次”改革,从企业、百姓最关心的领域和事项做起,一步步推开,到全方位全领域覆盖,这项改革实际上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供给,是政府“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应把浙江这一金字招牌持续擦亮,撬动各领域全方位的改革。加快实现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推动向机关内部、公共服务、司法服务、中介服务等各领域拓展,把“最多跑一次”改革蕴含的理念方法运用到各方面体制机制创新中,牵引和放大最大效应,打开提升治理效能的广阔空间,形成更加完善的省域治理制度和机制体系,推动省域治理现代化。

  三、以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为统领,推动高水平开放。世界正遇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契合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纵深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浙江应充分用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发展机遇,奋力担当先行者使命。更加深入推进“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建设,提升贸易物流、数字丝绸之路、科技创新、金融科技和文化交流等枢纽能级,彰显全球开放高地地位。在推进自贸区先行先试上发力,争取类“自由贸易港”式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快“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做好做实eWTP试验区;在整合提升开发区基础上打造一批高能级和有国际竞争力的平台,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激励浙江龙头企业在跨国并购、全球布局的同时把产业链高端的总部、研发设计和高端制造留在浙江,吸引国内外大企业总部集聚和国际机构集聚。高质量谋划建设好标志性项目,着力将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成为全球开放新高地、高质量外资集聚地。

  四、纵深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用好长三角定位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打造世界级创新高地的战略机遇,更加主动借用资源和优势,推动多领域共建共享。聚力突破长三角地区创新共建,整合区域创新资源,争取国家重大装置落地;联合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共建世界级创新高地。以更大的改革开放创新力度推动我省“四大建设”的重点载体建设,释放新高地的强劲动力,推动形成全球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文化产业等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构筑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在深化浙沪小洋山合作开发、共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体化机制上率先突破。

  五、着力在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上率先突破。浙江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承担着多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多年的实践探索。建议更加聚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绿色金融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突破,为国家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供浙江方案。

  【作者为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浙江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

  一以贯之 生态文明建设要先行示范

  沈满洪 编辑 吴晔 周宇晗

  浙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也是“两山”理念的发源地。18年来,无论是全国第一个生态县的创建成功,还是第一个生态文明示范市的落户浙江,以及省域范围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建设,浙江的生态文明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吉余村和杭州西溪湿地,充分说明浙江在美丽乡村建设和美丽城市建设上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按照“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浙江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示范。

  第一,在生态文化普及化上先行示范。生态文化普及化就是生态文明理念要被广大群众而不仅是少数干部所接受,并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当代最前沿、最系统、最深刻的生态文明理念。浙江首先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普及化方面做足文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主要包括:从世界观上,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系统观上,反复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发展观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宗旨观上,十分强调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理念;在治理观上,特别重视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和制度为核心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在方法论上,十分强调区域统筹、流域统筹、陆海统筹、生态经济统筹以及东西南北中统筹等统筹兼顾的理念。浙江理所应当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入脑入心、研究阐释、宣传解读上先行示范。

  第二,在生态经济主导化上先行示范。浙江已经在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方面拥有良好的开端,要致力于生态经济主导化。“主导化”就是生态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要成为主体。在经济生态化方面,传统产业和存量经济要做到清洁化和循环化,新兴产业和增量经济要做到高新化和轻型化,真正做到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绿色转型,使得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真正控制在资源阈值、环境阈值和气候阈值范围之内。在生态经济化方面,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做好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要从生态环境日益稀缺的视角做好生态环境价值的转化。“生态本身就是生产力”“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两山”重要论述基础上的全新发挥。“两山”转化的关键在哪里?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重要障碍是科学技术水平满足不了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由此导致“经济不绿色”“经济不循环”“经济不低碳”以及“绿色不经济”“循环不经济”“低碳不经济”现象。通过生态科技创新可以降低绿色发展的相对成本,提高“黑色增长”的相对成本,从而为生态经济主导化铺平道路。生态科技创新可以在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两个模式中进行选择。已经进入高收入行列的浙江,要从生态自觉和创新自觉的高度大力推进生态科技创新自主化,以助推生态经济主导化目标的实现。因此,浙江应该在经济结构的绿色转型上先行示范,在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上先行示范,在科技创新的绿色转型上先行示范。

  第三,在生态环境景观化上先行示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层次也在不断上升。在衣食不保的情况下,人们首先追求生存的需要,“与其被饿死不如被毒死”,这是典型的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阶段。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人们既要追求生存的需要又要追求安全的需要,生态环境安全是重要的安全需要,这是典型的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阶段。在经济宽裕的情况下,人们不再满足于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开始追求生态审美、环境协商等高层次的需要,这是典型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阶段。目前,浙江正处于生态环境安全需要和生态环境审美需要并存的特殊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只会更重,不可松懈。正是为了回应人民需要层次的不断上升,浙江省委、省政府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深化,从绿色浙江到生态省建设、从生态立省到生态浙江建设、从美丽浙江到诗画浙江建设,一方面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主线,另一方面不断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外延。诗画浙江建设就意味着:浙江应该在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文化、美丽人居的创建上先行示范。

  第四,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化上先行示范。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为此,必须致力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机制创新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化为核心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从而形成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制度。生态环境“治理”不是生态环境“管理”。“管理”是上下级之间的强弱关系,“治理”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管理”是“多数”(被管理者)服从“少数”(管理者)的关系,“治理”是“少数”遵从“多数”的关系;“管理”是“垂直”的单向关系,“治理”是“横向”的多向制衡关系。生态文明制度的区域比较研究表明,浙江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但是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化建设上需要继续努力。在“有”和“无”的关系上,要优化已有制度,创设新的制度;在制度的替代关系上,要基于生态文明制度的可替代性,优化选择相对有效的制度;在制度的互补关系上,要基于生态文明制度的互补性,耦合强化制度的组合作用。因此,浙江应该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机制创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先行示范。

  【作者为宁波大学校长、长三角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慎终如始 精准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江山舞 编辑 吴晔 周宇晗

  在疫情防控“上半场”,浙江全省上下齐心、精准施策,率先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创造性地建立“一图一码一指数”精密智控机制,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浙江考察,对做好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做好六篇文章,精准抓好常态化工作,交出疫情防控“下半场”优异答卷。

  一是坚持慎终如始。“疫情防控要慎终如始”。疫情防控要“强调再强调、坚持再坚持”,尤其要加大境外疫情输入防控和对无症状感染者管理工作力度,把“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精准落实到复工复产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干部群众要继续绷紧严控弦、织密防治网,不松懈、不大意,做到慎终如始,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特别是各级干部要提高“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做好分管领域的工作,做到科学防控、专业治理。

  二是做好平战结合。“常态化”是疫情防控“下半场”的基本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对此,一要构建“大数据+网格化+健康码”数字防控体系,实现精准防控、精准服务;二要加快“城市大脑”“社区微脑”建设,将“健康码”与统一数字地址库建设、一户一档、物联网进家庭及家庭医生、公共服务下沉家庭相结合,用智慧技术实现“全周期管理”,守牢疫情防控的城门、社区门、家门。

  三是加快补齐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要补齐短板”和“推动工作力量向一线下沉”的要求。补齐社会治理短板,应从以下几点着手:完善以服务为导向的社区考评体系,带动社区转换角色,加快去行政化,增强社区服务意识和自治权能;完善社区减负源头控制体系;加快社区应急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形成应急动员、应急统筹、应急物资、应急服务等高效能工作体系和治理机制。

  四是掀起卫生运动。此次来浙江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我们要将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融入老旧小区改造、美丽城镇建设、乡村振兴等具体工作中,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有效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大花园”建设、全域有机更新和全民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培育,带动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取得新成效。

  五是凝聚社会力量。要彰显“治理靠人民”的理念,“在组织凝聚群众上多用力”。一要强化自组织能力。全面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和在职党员参与所在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增强社区凝聚力和服务自给能力。二要提升居民组织化程度。以网格为基础,构建网格内居民全体参与的“网格共同体”,并推动服务力量下沉网格,确保网格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房办事、有章办事,让网格成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石。三要完善约束与激励机制。严格规劝和执法力度,约束居民个人行为;与社会信用、文明积分等评价体系相结合,加强引导和激励。

  六是形成窗口经验。浙江既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更要发挥“窗口”示范作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一要推动“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改革向社会治理延伸,形成全覆盖、全人群、全周期的省域治理现代化浙江样本。二要加快形成社会治理规范体系。探索实践社会治理制度智能化规范化、治理结构智能化规范化、居民参与智能化规范化、服务供给智能化规范化、社工配置智能化规范化。三要规范治理成本考核指标。防止“大水漫灌”式治理,以成本考核,倒逼治理集约化、精细化、智能化,加快治理模式变革。

  综上,浙江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慎终如始、以变应变,精准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在“干”字当头上见精神、见担当、见责任,推动我省经济社会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作者为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

  补齐短板 探索公共卫生治理新模式

  郁建兴 编辑 吴晔 周宇晗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期间的重要讲话,向我们提出了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角度研究这场疫情防控工作,及时补齐短板,积极探索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治理新路子的重要任务。

  明确主体责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的治理结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包含预防、问题识别和风险判断、决策、执行、绩效评估和方案优化等诸多环节。这需要公共卫生人员深度参与、要求医疗机构积极诊治病患,还需要充分的物资储备、得到社区和居民的广泛协同等。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需要建立责任清晰的治理结构,形成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

  完善重大疫情防控的治理结构,关键在于按照“权、责、能”对等原则,清楚界定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法定责任和权力边界。其中,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属地管理的主体责任,也应明确享有法律赋予的决策权限。上级政府应加强监管,并在资源、能力等方面提供必要支持,如在法治构架内建立更加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搭建跨层级、跨区域资源支持的多级联动机制等。

  兼顾专业包容,构筑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防控机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起源于病毒传播,它需要决策者根据病毒特性和流行病发展趋势做出专业判断,其应对方案除了要有效防控疫情,还要兼顾市民正常生活、经济有序运行以及社会和谐安定等。为此,政府要建立一个以专业性决策为基准、包容性决策为保障的疫情防控分级决策机制,并完善信息机制,有序协调各方力量参与、配合疫情防控。

  政府要做好与疾控中心、科技工作者的互动,让他们在问题识别、风险判断和早期干预等关键环节发挥重要作用。要加快“防、控、治”联动体系建设,实现全链条的疫情防控。要重视演练和预警机制,在关键时刻快速统筹协调资源和人员,实现以防为先,防中带控;以控为核,防控结合;以治为要,治中抓控。

  科技工作者是建立完善专业决策机制的重要依靠力量。但是,科技工作者对病毒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他们的信息获取、传播和发布也受到体制机制的约束。要继续完善一线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卫健委等机构和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并增加专业机构在政府决策中的话语权,实现多个权威专业机构共同参与、平等对话。

  重视技术赋能,建立更加开放的信息机制

  信息是开展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疫情防控过程中市民、社区、志愿团体等行动的依据。此次疫情防控告诉我们,要重视发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赋能作用。

  例如,技术专家、治理专家、富有经验的实践者等可共同生产一套基于数字技术的解决方案,在具体实践中由数字技术代为实现。这种能力替换生动体现在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在杭州市余杭区,当地政府借助“城市大脑”每天开展全面的疫情情况分析,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大大降低了管理者直接从海量信息中依靠经验进行分析研判的难度。

  突出能力建设,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组织保障

  疫情防控工作成效的地方差异,很大程度上源自各地治理能力如执行和协调能力的高低。浙江在防输入、控制社区传播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并且较早进入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阶段。我们在疫情期间深入多个县区调研,发现疫情防控比较成功的地方,主要领导和领导班子都具有强烈的敏感性和责任心,能够第一时间识别问题,并将问题纳入公共政策议程,构成了后续公共治理的基础和前提。一些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组织学习能力,能够迅速从其他地方汲取经验,回应类似的公共治理问题。

  在公共卫生领域,还要更加关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接诊能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否充分发挥在早期干预、病例筛查等工作中的分级诊疗功能,是能否更早、更快遏制疫情扩散的关键。近年来,各地各级政府积极探索,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方面形成了诸多宝贵经验,其中县域医共体建设为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接下来要进一步坚持和推广。

  【作者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首席专家】

  持之以恒 全面从严治党要走向纵深

  徐彬 编辑 吴晔 周宇晗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指出,我们要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走向纵深”。全面从严治党要走向纵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下大力推进管党治党实践、在新时代坚持问题导向、靶向治疗提出的科学命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深刻领悟“全面从严治党要走向纵深”的重要精神

  全面从严治党要走向纵深,既体现了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政治前提,持之以恒地抓“全面”“从严”这一管党治党的政治要求,又牢牢地把握“永远在路上”的过程性,以“要走向纵深”的自我革命勇气解决矛盾和问题。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决定了全面从严治党要走向纵深,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不断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制度上防范和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党的队伍和自身状况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迫切要求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走向纵深。当前,党员队伍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党员素质不断提高,但也有些党员存在“本领危机”、缺乏系统理论学习或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等问题。要积极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当前,党内对全面从严治党仍然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必须用“要走向纵深”更加有力的实践来回应。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也出现了一些杂音噪音。我们必须排除干扰、化解消极情绪,持之以恒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把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地抓下去。

  自觉践行“全面从严治党要走向纵深”的浙江探索与实践

  以坚守“红船精神”的初心使命引领思想建党。浙江以“红船精神”昭示的初心使命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带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以“三个地”的理论创新推进理论强党。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研究,打造与“三个地”相适应的理论阵地、文明高地。开展“我最喜爱的习总书记的一句话”“我在之江学新语”系列主题宣讲活动,打造更多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基层模式。

  以“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改革创新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浙江以“八八战略”为统领,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理念、方法、作风牵引党的建设各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加强了党的作风建设,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以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优势推进制度治党。浙江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突出省域治理关键环节和具体制度,重点提出“六大制度体系”,着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走向纵深”

  完善保障“两个维护”的制度机制。要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建立重大决策前专题学习机制。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贯彻落实机制,严格执行向党中央、向总书记请示报告制度。

  构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长效机制。要坚持和完善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制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夯实党执政的思想基础。要创新完善“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等工作载体,构建“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长效机制。

  切实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要着力解决文山会海反弹回潮、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等问题。完善问责制度和激励关怀机制,建立健全“两个担当”机制,切实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

  大力推动清廉浙江建设。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打造优质营商环境。要推动“四责协同”落地落实落细,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进一步巩固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

  【作者为省委党校全面从严治党研究中心负责人、教授】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责任编辑: 孙璐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