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从怎么种到怎么销,为农提供全链条服务
三千“信息保姆”活跃金华乡村
2020年04月27日 06:01:00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徐贤飞

160.jpg

网红产品“汤处芋头怪”上市后,汤处村农民在田头抢收原本很少有人要的芋头。张建成 摄

  浙江在线4月2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徐贤飞)如何让农业农村经济搭上信息化的快车?这是个难题。

  为打通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2014年农业部部署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作,要求每个行政村都有村级信息服务站。2017年,我省开始推进信息入户工作。作为传统农业大市,3年来,金华市已建成3123个村级信息服务站(益农信息社),配备了3123名信息员。去年创建县级益农中心,以实体化运作,帮助益农信息社常态化运营。

  今年一季度,益农信息社提供各类为农服务27万人次,涉及金额1931亿元,促成电子商务成交金额1065亿元,疫情未造成当地农产品大规模滞销。

  近日,记者走访金华农村,记录益农信息社和益农中心的服务故事,感受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如何引发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振兴。

  涉农多少事

  尽在一屏中

  “像我这样喜欢研究的,以前常要跑农业局、农科院,请教各种问题。现在,我坐在大棚里,全国农技专家就在我身边。”浦江县浦阳街道同乐村农民石新法说。两年前,浦江县农业信息中心把他的家庭农场,作为益农信息社专业站点之一。浦江自建的益农信息社触摸屏,搬到他的农场里,他也成了一名信息员。

  划着触摸屏,石新法对记者说:“这台机子太好用了。国家的惠农政策、农产品市场行情、水电费缴纳、医院挂号等,只要想得到的涉农服务,这里都有。”前不久,他培育的新品种枸杞番茄叶子发黄,拍了照片,通过触摸屏上传后,屏幕上立刻跳出应对方法。“说是可能大棚高温高湿不通风造成的。我打开大棚,通了下风,果然好了。”石新法说。

  在石新法为农作物便捷地求医问药背后,是浦江县精准到位的信息进村入户方式。

  浦江县是农业部第二批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县。“按照农业部建站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持续运营能力的‘六有’要求,我们想:场所、人员、宽带、网页都不难。难在用什么设备,让农民喜欢,以及未来持续运营能力。”浦江县农业信息中心主任潘青仙说,在全县推进益农信息社之前,他们就与一家网络技术公司合作,借助大数据,对涉农信息进行归类、整合。

  记者在智能屏里看到,这里内容包容万象,条目清晰,分成公益服务、便民服务、惠农政策、病虫害识别等10多个板块。点开“惠农政策”,系统自动抓取的国家、省、市、县各级相关政策,农民阅读、查询很方便;在“价格检测”里,有农产品涨跌预警、每日行情、趋势预测等内容,也是一目了然;在“公益服务”里,各种农业报刊也能在线看;还有便民服务,除了能交水电煤费、充话费、买火车票外,还能足不出户挂上省里、市里医院的号;而“病虫害识别”更显智能,选择好农作物种类,上传视频,系统就会自动给出病虫害防治办法。

  潘青仙介绍,益农信息社分标准站、专业站、简易站等3类。标准站通常建在行政村,设在村办公大楼里,信息员多为村干部,要提供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服务。石新法的是专业站,依托于家庭农场而建,以提供农业专业服务为主。石新法着迷于病虫害识别版块,他说:“亲戚朋友家的农作物长虫生病,都把照片发到我这里,让我用系统帮助诊断。”

  浦江浦南街道石埠头村益农信息社是个标准站,信息员张瑞任务就重了。从帮买车票、医院挂号,到上淘宝买鞋子、收快递,都是她的服务内容。村支书黄惟善说,益农信息社就设在村办公楼里,张瑞是村民找得最多的人,“靠一台智能屏,张瑞能帮他们买东西、查政策、问价格……村里很多服务都承担了。”

  浦江试点成功后,类似的大屏,遍布金华各县(市、区)益农信息站。记者采访时,浦江又先行一步,专门开发了益农信息社手机客户端,方便农民使用。

  销售有困难

  中心来帮忙

  数据显示,疫情最严重的2月,金华各地益农信息社组织销售农产品500多吨。当地农产品未出现大规模滞销现象,某些品类还因市场拓展而俏销。

  金东区塘雅镇桥头陆村农民赵宏文怎么也想不到,他家滞销的9000多斤春香橘柚,短短10多天就只剩1000来斤了,价格还与去年差不多。“2月底,我家来了几个人,说是区益农中心的,信息员把我家滞销的消息告诉了他们。做了产品检测后,谈妥了价格,就帮我在网上卖了。”赵宏文说。

  金东区岭下镇岭一村苗木种植大户朱寿权同样想不到。年前,他听过区益农中心的培训课,加入益农中心组建的微信群。受疫情影响,他家精品柑橘“红美人”小苗一度滞销。消息报告给区益农中心后,中心通过农民信箱向全省发布信息,“一个月左右时间,全区30万株‘红美人’全卖完了,价格还涨了。”朱寿权说。

  尽管每个村都按照农业部“有文化、懂信息、能服务、会经营”的选人要求,但因农村人才短缺,益农信息社“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服务”四大服务,大多只能提供前面两项,尤其是电子商务里的农产品网上营销存在很大难度。

  “我们做过调查,信息员大多50来岁,最多会用微信。不经过长时间的培养,让他们帮助网上营销是不可能的任务。”金东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孔子鹰说。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帮助农产品出村?去年10月,金东区成立了区级益农服务中心,引进了一支懂网络、擅销售的运营团队。日常的电子商务服务,由运营团队指导信息员操作,包括收集本村涉农主要产业和规模大户的种养品种、生产规模、产出季节等,精准架构农产品供应信息平台,整合梳理杂乱的农产品出产信息。与此同时,运营团队依托供应平台的大数据,与各大电商平台精准对接,保障销售。

  赵宏文和朱寿权的销售难,都是这样破解的。种植户通过微信或电话上报滞销信息,信息员收集后报到区益农中心,益农中心再组织人员进村核实,然后以益农中心统一价格、统一包装、统一品牌,对外销售。“金东区的农产品,对外都‘一张脸’,既好认也有规模效应,容易在互联网上打响品牌。”孔子鹰说,如今,已有杭州、上海等地消费者认益农中心牌子。不少淘宝卖家也开始上架金东益农中心产品,由区益农中心统一供货。

  武义比金东还早。去年6月,武义县成立县级益农中心,并引进农产品销售运营团队,操作手法娴熟。为摸清底数,县益农中心带领信息员建立了120多种优质农产品数据库;为精准销售,县益农中心组建项目组,带着信息员对每样入库产品进行分析,做出营销预案。这些举措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据统计,去年武义农产品销售额增长86%。

  “益农中心就像一个网络销售公司。有了他们,农民的农产品销售就有了靠山。”金华市农业局信息中心主任赵剑波说。目前,金华已有武义、金东、婺城、浦江等4个县(市、区)成立县级益农中心,中心作为龙头,牵引村级站点发挥作用。婺城区董村信息员鄢继琼联合区益农中心,仅今年就为他们村售出6万斤农产品。

  运营缺人才

  培养信息员

  武义县益农中心主任徐上从事益农信息社工作已3年,村级益农信息社能否持续运营,曾经困扰着她。徐上认为,政府补贴有限,要保障益农社常态化运营,要解决两件事:一是信息员要有动力,二是农民要得实惠。

  比如:要实现益农信息社四大服务中的“电子商务”服务,就必须提升信息员能力。

  与有的地方的信息员相对固定不同,武义信息员能上能下,管理严格。其中“百人精英信息员”微信群成员,都是在通过层层选拔后分入项目组的,周周都有培训课,业绩不佳要踢出群。同时,武义还建立了利益共享机制,信息员代销农产品、提供运营经营性服务可取得相应佣金。据统计,去年武义县益农信息中心已助力金蝉花、蜜梨、猕猴桃等60多种优质农产品销售,交易额突破1000万元。近30名骨干信息员月收入稳定在2000元以上,最高的达到1.3万元。

  除了利益共享,信息员还在学习实践中增长了本领。在武义县王宅镇汤处村信息员汤晓春心中,最难得的是学到了发现的眼光和网络销售能力。50多岁的老汤,去年春天开始担任村信息员。汤处村是毛芋种植大村,全村种植面积1300多亩。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只吃芋籽。每到毛芋丰收季节,汤处村田头村尾常丢弃成堆的芋头。

  “每亩1000多斤芋头,没人吃,全都丢了。”去年夏天,徐上到汤处村走访时,汤晓春对她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当时觉得,农民增收本来就难,这样的资源浪费,实在可惜。”徐上说。两人深聊后发现,汤处村有个别农户把芋头蒸熟晒干加工成丝,口感不错,蛮受邻里欢迎。

  “何不把它变成一种新零食呢?”徐上当即拉着汤晓春,组建了汤处芋头项目组。经过数次尝试调味,农家的零嘴芋头丝,被包装成为网红产品“汤处芋头怪”,通过在村里搞活动、搞直播,向杭州、上海及武义本地市场推广。汤晓春跟着益农中心工作人员,见证了“汤处芋头怪”诞生、销售、推广,还上了直播间为新产品代言。

  汤晓春的一句“无心之语”,给村里每亩芋田增收400元,全村增收52万元。汤晓春说:“这太让我震撼了。换个思维方式,起个好名字,换个好包装,站在镜头前说一说、笑一笑,就可以卖出那么多钱。”经过半年的跟踪学习,汤晓春已成长为“汤处芋头怪”项目负责人。这些天,毛芋还在田里,他的电话就已被邻村的毛芋种植户打爆了,要求加入到“汤处芋头怪”项目。

  武义做出的探索,渐已影响周边县市。婺城区、金东区都已加强信息员的培训、指导,对信息员队伍实行动态管理。为更好地培养信息员,金华市农业农村局还与当地农信系统签订合作协议,实现站点共建、资源共享,让信息员成为信贷员,拥有多重身份、多重能力。像婺城区就有7位信息员,成为金华成泰农商银行的信贷员。

  记者手记:农村很需要“信息保姆”

  徐贤飞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农村很需要“信息保姆”。

  这些年,我省各地冒出不少淘宝村、电商村。直播、网红、短视频等,也成了不少农民的常用语。然而,这些都是冒尖的、能够主动搭上时代快车的农民。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还有一些农民连智能手机都不太会用,但他们对信息的需求一样迫切。他们大多年过半百,说起通过益农信息社在网上卖掉农产品时眉飞色舞,想跟上时代的意愿强烈。作为普惠式、兜底式、系统化的信息服务,益农信息社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也得到他们的认可。

  互联网时代信息纷杂,极易在信息海洋中迷失。一些农民虽有智能手机,但很难从信息海洋中找到有用信息,智能手机还没有成为“新农具”,发挥不了连接市场、连接城乡、连接科研院所的作用。此外,农产品销售难一直困扰着广大农民,市场那只手对他们来说太琢磨不定。有些农民告诉笔者,他们面对市场常有种瞎子摸象的无力感。特别是看到年轻人的农产品能够通过网络卖出高价时,时常感到失落。除了会种,还得会卖。但这样的技能,他们并不是起早摸黑往田里花力气就能掌握。

  金华市紧紧抓住农民需求,因地制宜在农村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服务组织架构,通过精准收集涉农信息,在农村培养一批沟通城乡、供需的信息员队伍,就如在农村建立一支“信息保姆”队伍,打通了农业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标签: 信息员;芋头;农产品;销售;电子商务;服务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zjxw/202004/W020200427386831359524.jpg

三千“信息保姆”活跃金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