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曦为患者治疗(资料照片)。
浙江在线5月6日讯(记者 沈听雨 通讯员 王婷 吴玲珑)“奶奶,今天身体怎么样?我再来检查一下。”“五一”假期前,记者来到浙江医院三墩院区住院部时,呼吸内科主治医师周晓曦正在病房内询问患者情况。作为浙江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的成员之一,周晓曦从武汉回来已经有40余天,又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忙碌起来。在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20年度“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评选中,他获得了“爱岗敬业好青年”称号。
查房、坐门诊、值班……对于周晓曦而言,一切似乎都没有变化。不过,改变却已然发生。周晓曦告诉记者:“从武汉回来后,人变得更黑了,也更感性了。”
边害怕,边勇敢
“大家都太不容易了。”如今,回忆起支援武汉的那段日子,周晓曦仍止不住感慨。
1月28日,周晓曦作为浙江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奔赴武汉,支援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
适应工作环境、学习正确穿戴防护设备、采购物资……留给他准备的时间并不多。很快,他就踏入真正的战场。
进入临床工作后,由于长时间呆在隔离区,周晓曦常常塞几块巧克力、喝口水就算是一次进食。防护服很厚重,工作时不少医务工作者都会产生胸闷的感觉,脱下防护服后总是大汗淋漓。可周晓曦说:“我长得瘦,消耗小,也不容易出汗,还能多坚持会儿。”每次夜班,他都主动请缨留守办公室。
一次值班时,他碰到一位病情危重的患者。入院后几个小时内,他每隔15分钟就去观察患者病情,不断调整给氧治疗,给病人喂水、喂食,帮病人倒尿壶,直到后半夜患者病情稳定后他才离开。
那段时间,相较于身体上的疲惫,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压力更是巨大。周晓曦回忆:“大家对于新冠病毒的了解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时我们也担心自己会不会被感染,感染后又该怎么办。而长时间处在这样的状态下,就会导致精神紧张,睡不着觉。”
就这样,周晓曦和队友们克服了内心的恐慌和担忧,一路互相鼓励、拼尽全力,从武汉,直到现在。
战疫情,一生情
驰援武汉52天,让周晓曦念念不忘的是这座城市的灯光。他说,抵达武汉的第一天,从机场到酒店的路上,“武汉加油”的灯牌在城市各处被点亮,就像是黑暗中的闪烁群星。
4月8日凌晨,武汉解封当天,周晓曦熬夜看了直播,“再次看到武汉的灯光,心情完全不同了,是一种感同身受的欢喜。虽然我只是支援武汉的医务工作者中的万分之一,但也为这座城市拼过命。”
驰援武汉期间,医生与患者、浙江和湖北人民以及医护工作人员间的种种互动,都让他难以忘怀。
周晓曦所在的武汉隔离酒店的驻地员工,过年期间全部主动留下来为来自各地的援鄂医疗队服务。酒店负责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武汉是我的家,我们要和你们一起守护它。”
在武汉天佑医院,周晓曦和队友们治疗过一对60多岁的夫妻,都是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当时夫妻俩气都喘不过来了,却还在互相打气。”周晓曦说,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后,每次来到隔离病房,还会为医护人员加油鼓劲,出院时还写了封感谢信。“你发现所有人都在为战胜疫情而努力,彼此间的这种感情,是特别值得珍惜的。”周晓曦说。
让他感触颇深的,还有一起“拼过命”的战友们。在武汉时,每个人都戴着口罩;直到去了安吉疗养,大家还是没有见全所有队友的面容。4月2日,在安吉隔离结束的最后一晚,浙江第二批援鄂医疗队举办了联欢晚会,专设“点将”环节。周晓曦说:“被宋柏杉队长念到名字的人,都会摘下口罩让大家看看模样,每个人都用心记住了这些战友的面容。”
这场联欢会的主题叫“战疫情,一生情”。正如周晓曦所说:“这种种情感交杂在一起,将成为一生都难以磨灭的记忆。”
要理解,要信任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自2012年工作以来,周晓曦一直践行着这句初入医学殿堂时的誓言。出征武汉当天,他给导师发了条微信:“我会做一个有爱国精神的医务工作者,在这个特殊时刻为国家尽一分力。”的确,他做到了,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不忘初心,不负使命。
从武汉归来后,周晓曦希望大家不仅关注援鄂的医护团体,更要把目光投向整个医护行业并予以支持。在他看来,疫情期间每一位奋战在岗位上的医务工作者,都同样值得尊敬。
早在1月19日,周晓曦就接到医院指令,要召集一批医护人员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那时候几乎所有同事都做好了过年期间的安排,召集前,我还在苦恼该怎么把大家留下来。”没想到,同事们积极报名,还有已经回家的医生表示,“你放心安排,我随时过来”。短短一个晚上,第一批12名队员就组队完成,并在第二天早上准时出现在医院的隔离病房。
一直以来,他始终相信,许多选择了医护行业的工作者都和自己一样,内心坚守着职业精神,把治病救人所获得的成就感,不断转化成工作的动力。
不过,医生也是普通人。谈及家人时,周晓曦言语中充满愧疚:“我和妻子都是浙江医院的医生,平时陪女儿的时间就不够多,今年的除夕夜我是在医院过的,大年初四直接去了武汉,陪家人的时间太少了。”
鲜花和盛赞背后,我们不能简单用“英雄”两字概括医务工作者的付出和努力。周晓曦说,疫情过后,如何把对医护人员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扩散到整个行业,并使之成为常态,更是需要认真思考和关注的课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