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从太湖经验到西溪模式 苏杭湿地保护互学互促
2020年08月16日 10:21:48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刘健

  8月15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周年理论研讨会在安吉举行,而在70公里外的杭州,也有一场相同主题的专家研讨会在如火如荼地举办,不过,这场研讨会主题聚焦在杭州湿地保护上。

  杭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丰富的湿地资源,形成“三江七湖一河一溪”的湿地格局。在今年的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推进大会上,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按照“山水相融、湖城合璧、拥江枕河、人水相亲”的理念打造最忆江南的“湿地水城”。

  海南海口、江苏苏州、黑龙江哈尔滨……回到这场湿地主题的研讨会,与会专家提到了不少“湿地前辈”,苏州被点到的次数尤其多。这源于,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了实现区域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杭州与苏州在绿色发展上的联系更为紧密。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两座渊源颇深的城市,在湿地保护上,又有哪些互学互促的经验呢?

  立法先行

  湿地保护要有制度保障

  从热闹的苏州吴江老城区往东,穿过繁忙的千亿级工业开发区,便是同里国家湿地公园,河流、湖泊和沼泽在这里织成密集水网,不仅如此,公园还与与水乡村庄共融共生,园内500余户村民仍过着“房前种蔬,河边养鸭,屋后育果”的水乡生活。

  这一幸福嬗变的背后,要从8年前出台的地方性法规《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说起。2012年2月2日,苏州市正式实施该《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湿地保护的行政管理主体,重点对湿地保护管理体制、重要湿地认定、湿地征占用管理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让苏州的湿地保护有法可依。

  与会的南京大学教授王中生,多次去苏州调研湿地建设,他深知立法对于湿地保护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城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大规模开发建设导致湿地不断减少,特别是蓝藻事件爆发后,苏州一直面临着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巨大压力。”王中生说,为此,2009年4月,苏州成立江苏省首个湿地保护管理站,此后,作为行政手段的补充,《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应运而生。

  2013年,《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颁布实施,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布局、控管结合、分级保护、相对稳定”的原则,江苏省划定了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15类生态红线区域,总面积24103.49平方公里。

  “有规划,有机构,有法律,就能让湿地保护按部就班执行下去;江苏还把湿地保护率纳入生态文明考核,推行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王中生告诉记者,在这样的制度保障下,如今,苏州的自然湿地保护率从2011年的13.5%提升到2019年的59%,湿地保护效果显著。

  王中生的发言,得到了不少与会专家教授的共鸣。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华东调查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刘道平建言,杭州湿地保护要规划先行,完善湿地保护的相关法律体系;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研究员也建议,杭州应摸清湿地资源家底,按照国际标准和相关规范,建立科学的湿地保护体系,加强立法和组织保障。

  记者从杭州市林水局了解到,杭州已将湿地保护立法提上日程,在出台《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实践经验基础上,尽快争取杭州市人大地方立法,通过制定全市域湿地保护条例,为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监测、科研、监管提供法制保障。

  不止保护

  湿地建设应有更多内涵

  “虎丘湿地公园是苏州最大的城市绿肺,可你知道吗?它的茭白、莲藕、水芹等传统‘水八仙’也很有名,成为苏州人餐桌上的宠儿。”研讨会上,王中生的另一个观点引起在场所有人的兴趣,“除了保护外,还应积极探索‘湿地+农业’‘湿地+旅游’等湿地经济模式,就像杭州千岛湖的保水渔业模式,把湿地的生态效益转化为真金白银……”

  从苏州探索湿地经济出发,打开了研讨会专家们的话匣子,都指向丰富湿地保护和建设的内涵上。浙江省水利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级高工朱法君,是一名业余的鸟类摄影爱好者,工作之余都泡在了湿地里,他率先抛出疑问,“西溪湿地的形成、保护、利用模式,恐怕无法再复制,杭州还需要怎样的湿地?”

  朱法君补充道:“以西湖、西溪、湘湖等一批城市景观湖泊公园、湿地公园相结合的格局已经形成,杭州在打造‘湿地水城’中要在多样性上做文章,更要从功能上定好位,而不是建设千篇一律的公园、广场和游乐场所。”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明祥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在研讨会上说,“杭州要充分参照国际湿地城市的标准,比如,挖掘湿地文化,建设小微水体等,凸显优势,补齐短板,打造湿地水城的靓丽色彩。”

  探索湿地保护与建设的多样性,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注重系统开发和整体开发。记者采访了解到,苏州经过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林地等资源调查,基本建立了自然保护地资源“一张网”和行业监管“一张图”生态战略,从“苏州园林”逐步迈向“园林苏州”。“人水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缩影,在湿地规划与保护开发上,特别要注意湿地保护的整体性,不要东一块、西一片。”河海大学教授崔广柏说。

  保护优先

  打造最忆江南的“湿地水城”

  杭州之美,美在“最江南”,特在“最灵秀”。杭州的河流和湿地,是杭州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标识。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我们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深入开展‘五水共治’‘美丽河湖’‘幸福河湖’建设,极大改善了全市水环境和水生态。”杭州市林业水利局局长钱美仙说,除了打造保护和合理利用双赢的湿地保护“西溪模式”外,杭州正在推进千岛湖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探索新时代我国特大城市湖泊保护的实践范例。

  在打造湿地文化上,杭州已成功申报中国湿地博物馆,牵头组织连续三届国际湿地论坛和湿地文化节活动,广泛开展“寻找杭州最美湿地”“寻找中华秋沙鸭”等品牌教育活动,编辑出版了《杭州美丽湿地》书籍。

  如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武海涛所言,“杭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突出湿地的文化价值打造‘湿地城’。”下一步,杭州还将挖掘湿地历史、农耕、民俗文化等“组合拳”,全面提升湿地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杭州也是一个“数字之城”,数字治理已深入到生态环境整治的方方面面。在萧山区,以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内8条河道试点经验为基础,充分激活“智慧河道云平台”这一治水信息化平台的作用,打造了科技治水的“萧山样板”。“接下来,我们还将运用高科技手段,打造‘星—空—地’立体式湿地资源智慧监测方式,强化监测评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钱美仙说。

  当下,杭州提出要在全省建设“重要窗口”中展现“头雁风采”,更好发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水平,高水平打造“湿地水城”,努力成为宜居城市建设的实践范例。“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杭州湿地保护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也将立足杭州湿地资源基本情况,打造与‘重要窗口’相匹配的湿地水城。”钱美仙说。

  接下来,杭州将以西湖、西溪、千岛湖为重点,突出“原生态、高品质”,着力在湿地水质、湿地文化、生物多样性上下功夫,进一步还原湿地原生态,提升湿地品质,打造一批极品湿地;同时,以萧山湘湖、滨江白马湖、余杭北湖等为重点,修复一批具有杭州特色的精品湿地。其次,杭州还将保护一批样品湿地,加大对西湖铜鉴湖、富阳阳陂湖、富春湾新城湿地、淳安千亩田、钱塘新区杭州大湾区湿地等一批不同类型湿地的原生态保护工作,进一步恢复湿地功能。

  浙江新闻+

  杭州湿地保护成果

  杭州湿地资源丰富,有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等5大类21种类型,根据2005年调查数据,全市有8公顷以上的湿地面积14万公顷(不含水稻田),占全市区域总面积的8.4%。

  杭州现已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个,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湿地名录有2个,列入省级重要湿地名录5个;建立湿地公园4个,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省级湿地公园3个。

  全市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有维管束植物近3000种,陆生野生动物50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陆生动物74种;水生野生动物27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水生动物8种。

  杭州市林水局连续10年在西溪湿地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2019年维管束植物711种,昆虫892种,鸟类186种,呈现出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的良好态势。


标签: 湿地保护;杭州;苏州;研讨会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zjxw/202008/W020200816379065758603.png

从太湖经验到西溪模式 苏杭湿地保护互学互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