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改造,关系着民生福祉,也影响着城市的有机更新。
建筑新了、设施齐了、环境美了……去年以来,浙江一些老旧小区悄然发生着变化。浙江是全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试点省份,去年以来又推进未来社区试点建设。然而,随着工作的推进,一些难题也浮出水面。
这些引起省政协和广大委员的关注。今年7月以来,省政协组织委员和专家深入全省各地,围绕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与未来社区建设开展专题调研。调研发现,一些地方老旧小区改造缺少统筹谋划设计,居民参与主体意识不强、跨部门协同推进难、政策上配套不足、推进上“重建设、轻运营”,缺乏长效管理机制等问题仍存在。
改“个体”更要重“整体”
据统计,我省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期间的老旧小区建筑面积约2.5亿平方米。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共改造老旧小区总面积约2230.81万平方米。
现有老旧小区改造,大多以单个小区为改造单元,很多配套服务功能无法完善,小区周边或片区内的资源不能共享,而且没有对老旧小区改造进行全域统筹规划。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应开展城市更新全域统筹再规划,按照城市更新和未来社区的发展要求,对老旧小区进行成片规划。”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社区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王贵美建议,通过再规划补齐功能配套不全、资源受限的短板,对城市交通道路、市政管网、公共停车等基础设施进行合理再规划。不少委员和专家都建议,要从城市整体发展角度进行顶层设计和谋划。
宁波市江北区外滩街道白沙社区贝家边小区共有180户居民,原先是一个无物业小区,基础设施薄弱。改造后,小区实现了封闭式管理,并引入物业,变化显著。但由于每平方米物业费低,尽管小区已将附近空地改造为停车场,对外开放收费,但依然难以平衡收支。
老旧小区改造除了一次性的改造投入外,后续运行管理资金的持续保障更难。对此,省政协委员虞晓芬建议,要通过规划,赋予老旧小区一些经营性资产、弥补建设资金与运行资金的不足。“建议建立由政府支持、居民出资、社会捐赠的良性续筹长效机制。”省政协委员胡小平说。
改“硬件”更要强“软件”
住宅老、停车难、管网旧、缺乏公共配套……这是很多老旧小区居民面临的共同烦恼。老旧小区由于建设早、标准低,公共配套存在先天不足。
我省一些地方通过存量资源整合利用,努力补齐短板。杭州市拱墅区和睦街道和睦新村就通过车棚改造、配套用房改建等,腾挪了近3000平方米场地。
改造硬设施,更要提升软服务。省政协委员曹羽建议,老旧小区改造特别要重视“适老化”设施建设,可将15分钟生活圈作为社区单元,共享设施,引入市场化机制,同时加强对社区志愿服务者工作的组织引导。
老旧小区改造,经常面临“众口难调”的难题。省政协经济委相关负责人建议,要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从项目启动到推进建设,各方都要找准各自定位,各级政府和基层组织要落实统筹协调和指导落实责任,引导居民以主人翁姿态参与改造,调动企业、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创新运作模式。
省政协委员张勤建议,推动专业规划力量进社区,采用专家把关、团队服务的方式,为责任范围内老旧小区改造提供全过程的专业指导和技术服务,搭建多方合作和共同参与的常态化社区治理制度平台。
改“当下”更要顾“长远”
去年,“未来社区”正式写入我省的政府工作报告,随着相关文件的先后印发,未来社区试点建设工作全面启动、稳步推进。在未来社区全省首批试点中,杭州市江干区采荷街道荷花塘社区探索“插花式”改造,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部分拆迁,带动旧住宅区整体更新,实现老城区“化零为整”的更新。
省政协委员周华富建议,把未来社区作为我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一种特殊形态,把未来社区理念融入我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全过程,综合集成,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尽最大可能让小区居民享受发展成果。
“要按照新区新建、旧区更新、历史街区、城镇社区等不同范型,分类指导、分类推进。”省政协委员陈桂秋认为,把老旧小区建设提高到未来社区的更高层次去谋划,让旧城更新改造型的未来社区能享受老旧小区改造的政策红利。
省政协经济委相关负责人建议,分门别类推进老旧小区改造, 因地制宜推进未来社区建设,把未来社区有关理念有机融入到老旧小区改造中,可按照未来社区“三化九场景”要求,完善有关政策及约束性考核指标,形成可操作、可推广的改造类和新建类未来社区建设,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