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从闭塞的乡土到开放的乡村——数字化,撬动乡村未来的支点
2020年11月24日 22:15:22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金春华 见习记者 郑璇真 通讯员 王瑜

  浙江在线11月25日讯(记者 金春华 见习记者 郑璇真 通讯员 王瑜)从物联网应用于农业生产,到电子商务带动农产品热销,再到眼下的直播带货、村民办事,甚至是应急响应、乡村治理……数字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乡村、改变乡村。

  在浙江,县域数字农业农村总体发展水平已达68.8%,高于全国总体水平32.8个百分点。去年年底,杭州等4个市、临安等11个县(市、区)被确定为我省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市县。其中,临安、慈溪、德清、平湖4地,最近又入选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

  遇见数字的乡村,正悄然从闭塞的“乡土中国”转变为开放的“数字乡村”。乡村社会的肌理、乡村发展的路径、乡村治理的格局都在被重塑——
  从“毛估估”到不差毫厘
  数字带来精准化治理

  哪怕是一次普通的农资采购,也让“老把式”们经历了一次醍醐灌顶般的洗礼。今年7月开始,在平湖市广陈镇上开了20多年农资经营部的沈建红,彻底告别了纸笔计算器,用一个触摸屏卖农资,还成了周边农民口耳相传的“神算子”。

  平湖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农业生产各个领域,都能找到“数字化”之手。比如用触摸屏买卖农资,靠的就是平湖市农资信息化系统。系统经人脸识别实名认证后,结合业主种植的作物、种植面积等记录,给出使用量的建议,过量的交易会被限制。

  “以前农民买农药化肥都是毛估估的,为避免来回跑,常会过量买,过量用。”沈建红说,大家都没想到靠经验种地大半辈子,花了不少冤枉钱,如今只要刷个脸,就有了精准方案。

  数字带来的,不仅是农民减少花钱的小计算,更是保障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大工程。近几年,平湖全市农药化肥使用量降幅每年保持2%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

  距离广陈镇160公里外的临安青山湖街道研口社区,村干部和村民之间的互动,也“精准”了起来。

  “治村不能光‘卖面孔’,还得用制度、靠设备。”研口经合社党委书记章土生回忆当地垃圾分类一开始的尴尬时说。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取证手段,一些居民对这项工作很不上心,有人常趁社区干部不注意偷偷乱倒垃圾,也有人一口咬定自己分了类,是保洁员转运时把垃圾弄混了……社区干部只能干着急。

  今年9月,社区的垃圾分类智慧化监管云平台正式上岗。全社区每个垃圾桶都装上户主身份识别芯片。谁家垃圾分错了,分错了几次,社区干部有了依据,管起来也底气十足。

  近两个月来,研口社区垃圾分类正确率从不到85%提高到了95%以上。更重要的是,居民们的不满声、抱怨声逐渐消失。章土生确信,正是数字成为管理“利器”,让制度变得看得见、摸得着,让公开公平公正有了保障,群众才乐意遵守。

  数字让治村“可视化”的同时,也让村社干部对自己的职责有了新的认知。在德清,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变化等230多类数据,在地理信息、遥感测绘、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持下,集合成了“数字乡村一张图”。

  雷甸镇的干部们还清楚记得第一次看到全镇“数字乡村一张图”时的震撼,大屏幕上呈现的一草一木,从未如此清晰地进入他们的脑海。雷甸是枇杷种植大镇,但今年受疫情影响销售不畅,果农忧心忡忡。通过“一张图”中的枇杷种植信息与冷链、电商等平台进行对接,镇村干部和果农在枇杷树下搞起直播带货,采摘、运送和销售环节精准对接。枇杷们一下树就坐上冷链车,直到消费者手中。今年,全镇销售枇杷约3010吨,同比增长了三成。

  村干部沈国民说,数字让村干部“官”虽小却大有可为。的确,面对如此多的数字信息,不少村干部都坦言看到了以往乡村治理中的短板,怎么把数据应用到村务管理、服务村民等工作中去,成了他们当下最需突破的问题。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而为
  数字为乡村发展赋能

  封闭的、滞后的、被动的,这些贴在乡村上的标签,正随着乡村数字化转型被一一撕去。

  距离农历春节还有两个多月,有的农民开始为今年年货的销路好不好而担心。在天台南屏乡,天台县全域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汤军义早早就掌握了全乡今年“够周猪”“小狗牛”等地方特色农产品的销量,现在正忙着安排明年乡里各家农户的种养殖。

  借力于数字,天台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天台大农场”APP、微信小程序等,主动对接消费者,提前锁定市场需求后再组织农民生产,打破了套在农民头上多年的“谷贱伤农”魔咒。如今,“够周猪”价格比一般猪肉的市场价贵三成以上,但仍是供不应求。

  “没有数字,农民只能跟在市场背后,处处被动。通过数字平台对接市场,精准分析市场需求,方能处处领先。”省农业农村厅数字三农专班相关负责人说。

  把曾经的“不确定性”变得可预测、可掌握,数字化转型正在向涉及乡村发展的更多领域拓展。

  临安地处浙西北部天目山区,属地质灾害易发区。临安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传统应急管理手段多为事后的、被动的处置,损失较大,“我们需要主动的、事先的准备,才能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抱着这种理念,当地开发了自然灾害预防一张图等应急处突平台,集成全区降雨、水位、温度、危房等各类感知设备信息,各类信息都设有黄橙红三色预警。

  在最近一次演习中,当山区某单站小时雨量超过50毫米,黄色预警亮起,应急指挥中心经会商确认后,马上通过“一键指挥”系统和卫星连线设备通知当地干部启动人员转移应急响应,系统主动调出预警点1公里半径内的群众信息分发给干部,同时计算出最佳撤离路线。十多分钟后,群众就已撤离到安全区域。

  “人力巡查会因人的经验不足,或因疏忽、疲劳等出现疏漏,但系统和数据不会。”德清县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德清如今也在全县布设智能井盖、污水监测等18大类9000余个感知设备,实现对村情民生进行全天候监测。自去年9月平台上线以来,德清县已发现问题隐患1207次,村级应急效率提高30%。

  数字让乡村治理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向,受益最大的,当然还是群众。

  德清莫干山镇五四村独居老人王芝秀今年领到了一个神奇的枕头——能够实时获悉老人的离床时间、平均心率、即时心率的健康枕。一旦某个指标有异常,村(社区)医生或者老人监护人的手机APP上就会报警。

  “有了智能设备,老人如同有医生在24小时护卫,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能身体感觉不舒服了再求诊。医生还可以根据指标做出综合判断,提前预防某些疾病。”德清县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沈瑜介绍,类似智能监测系统正在德清县的居家老人尤其是独居、失能失智老人中推广。相关部门也将通过大数据分析,给全县老人提供数量更充分、体验更贴心的养老服务。
  从单一行为到多方参与
  数字拓展乡村治理格局

  “让群众在基层治理中唱主角”。这句话,临安区青山湖街道工作人员最近有了新体会。

  作为青山湖科技城的核心区块,青山湖街道集中了众多重大项目,眼下就有在建工地70个。辖区内外来人口几乎是本地人口两倍,实时最多有近14万人。但街道在编的工作人员只有80名,服务所需和实际力量相差悬殊,如何做到“四两拨千斤”?

  去年7月,后台管理系统“青和翼”数字治理平台和面向居民的微信小程序版本“青山湖卫士”正式上线。居民注册成为“青山湖卫士”之后,可以获得房屋出租、求职招聘等5大类便民服务,并参与平安巡防工作。看到什么问题,他们还能实时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上报,系统会自动派单给街道、社区干部或网格员处置。

  “舞台有多大,戏就有多精彩。我们就要给群众搭一个参与数字化治理的大平台。”街道平安办主任程一飞介绍,“青山湖卫士”已吸引2.7万余名群众注册,相当于给街道增设了2.7万个监督员,街头巷尾的社会秩序明显好转。

  如今在浙江,各地都在推有地方特色的数字治理应用软件,丰富了数字治理形式的同时也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如何让农民真正喜欢、用好这些软件?

  平湖市钟埭街道农业农村办主任姚怡琴就有这样的烦恼:前些年,街道搞起了治村积分,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等村庄治理可获积分,用来兑换油盐酱醋等日用品,但有不少村民或觉得受益不多,或觉得信息公开不及时,表现得不太积极。

  今年,平湖试点推出了一个叫“善治宝”的新应用。它把村民获得的治理积分与年底享受的村集体经济分红挂上钩,并实现全村实时排名手机查询,情况有了很大改观。钟埭街道沈家弄村网格员戈建平认为,参与治理获得更多分红,村民就会真正感到受益,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更自觉地参与到治村中去。

  如果说数字化转型为乡村和村民重新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这样的双向联系也正在县与乡之间、“条”与“块”之间建立起来。

  日前,衢州衢江区黄坛口乡网格员发现一起非法采砂行为,上报到乡综合信息指挥室。指挥室以“一件事”办理形式,派单给区水利局。后者马上会同综合执法、公安等部门执法人员赶往现场开展联合执法,一天内就现场处置完毕。

  县乡断层、条块分割,是长期困扰基层治理的全国性难题。“一件事”这个新名词的出现,让当地乡镇干部面对涉及部门多、协调难度大、群众反映强烈的事情时,终于不再犯怵。它运用数字化手段,打破了原来县乡之间、部门之间“各管各”的办事流程。乡镇遇到“一件事”清单中的事项,只需派单给具体的牵头部门,由牵头部门协调配合部门处理。平台自动派单,全流程数字留痕,一个口子进出,效率大大提升。

  “数字治理让部门乡镇围着事情转,不再是围着部门转。”黄坛口乡党委副书记宋文涛感慨地说,以前,处置这类事,乡镇得给一个个部门打电话、跑上门进行协调联络,常常多头跑、重复跑。如今,乡镇只要做好“耳目”工作即可,问题的发现、处置更及时、准确,群众的评价也大大得到改观。

标签: 责任编辑: 黄咏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zjxw/202011/W020201125525367689036.jpg

从闭塞的乡土到开放的乡村——数字化,撬动乡村未来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