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涂边开发出来的长峙岛住宅小区掠影。 杜小明 摄
浙江在线9月14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余丽)自舟山群岛新区批复以来,舟山经济一直保持较快增速。今年上半年,舟山的GDP、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渔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位列全省前茅。
令人惊喜的是,在经济发展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舟山不忘节约集约利用海岛宝贵的土地资源。舟山市国土资源系统以开展“找标杆、补短板、求突破、走前列”大行动为契机,全力打响打赢耕地占补平衡和供而未用土地处置两场硬仗,切实破解土地瓶颈制约,推进新区重大项目落地,持续助推新区跑出发展加速度。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表彰会上,舟山市被命名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
创新举措破解两难局面
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舟山作为海岛城市,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向来十分有限,土地总面积仅为浙江省的1.4%,人均耕地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60%。所以,这座海岛城市一直面临着土地资源需求刚性增长和供给刚性制约的“两难局面”,以及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双重压力”。做好这两项工作,破解土地瓶颈制约,直接关系到新区重大项目的落地推进,意义重大。
面对极度匮乏的土地资源,面对新区发展的需求倒逼,面对生态保护的首要任务,舟山突围之路在何方?市委、市政府把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作为新区重大项目落地推进的根本出路;把处置好供而未用和闲置土地,作为经济新常态下提升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
树立“精耕细作、亩产论英雄”的理念,把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了盘活存量、亩产税收等与财政奖励、年度建设用地指标相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责任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履约追责机制……
一组统计数据显示:近3年来,全市共启动建设渔农村集聚项目58个,占地面积2500亩,新建住房14000余套,投入资金53亿元,至少节地50%以上。
盘活资源探索利用模式
放眼舟山海洋科学城,多幢高楼组合,在海平线上矗起,正成为舟山新城的一个新地标。但在市国土资源局的一张老地图上,那里却有一大片盐田。海洋科学城核心区块——舟山市科创园规划面积1000亩,其中300亩就利用了周边的盐田。盘活盐场资源,让废弃的盐场成为舟山的“土地仓库”,这是舟山立足自身实际开创的一种用地新模式。据统计,近年来,全市累计废转利用盐场土地4万余亩,为城市开发区建设、优质大项目落户有效地解决了用地问题。
舟山是浙江省陆域面积最小的地级市,但舟山却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及大量可开发利用的滩涂资源。面对可利用的空间,国土资源部门联合海洋部门在全省首推陆海统筹土地招拍挂联动模式,使土地、岸线、海洋“三合一”高效利用,既缩短了企业用地的审批时间,同时也探索了海陆资源统筹高效利用的新模式。
让废弃矿山华丽“变身”,还市民“绿水青山”,是该市土地工作的一大亮点。从2003年启动修复废弃矿山、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程以来,投入治理资金累计超过1.5亿元;截至目前共关停矿山513个,治理废弃矿山77个,恢复土地面积达131.26万平方米。
曝光整改解决遗留问题
几乎每个地方,都会有一些企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占着土地不开工。今年上半年,为彻底解决这类土地问题,舟山市把供而未用和闲置土地问题列入“整改清单”,明确了时间、责任人,还向全社会公开,形成倒逼机制,让责任人化压力为动力。国土部门随即展开了一场土地清理大整治。其中,朱家尖岛有多达29宗土地批而未建、供而未用,是多年遗留的老大难问题,责任单位普陀山朱家尖管委会痛下决心,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遗留问题的解决,到目前完成了调查摸底并确定分类推进实施方案。
据相关统计显示,大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全市46宗存在各种问题的土地都已有了相应进展,其中有18宗土地被收回,21宗已开工建设,另有几宗也通过司法程序等方式作出了妥善处理。
五大理念促进良性循环
舟山市国土资源局局长虞国平表示,将以成功“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为新起点,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资源要素支撑,搞好节约集约模式、技术、制度和管理创新,提升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发扬“钉钉子”精神,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在真抓实干中不断提高创建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创建”对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的牵引带动作用,最大限度释放出活动的潜力和效能,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舟山实际、顺应新区建设发展、更加集约高效的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路径。
据了解,为鼓励舟山继续做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这篇文章,近日,国土资源部奖励舟山市用地计划指标1000亩、省国土资源厅追加用地计划指标3500亩、329国道改扩建等一批新区重大项目因此顺利推进。
舟山的国土资源工作正迎来良性循环的大好局面。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