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只有小人书看,即便再长大一些,可读的书籍也很少……”现任岱山县图书馆副馆长傅佩君,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东沙镇。回忆起从前文化生活的匮乏,她感慨万千。
从几十年前的渴望看书但无书可看,到如今各类阅读点向全民开放,岛城彻底走出了书荒,开辟出一片书海,扩展出多元化的阅读空间,阅读方式也更加丰富多样。
一馆、三书房,覆盖本岛新老城区;万册图书,“流动”在岛城7个乡镇;掌上阅读、朗朗书声,悄然成为岛城新风尚……历经70年风风雨雨,岱山书香味愈加浓烈,精神食粮愈加丰富。
“渴望看书,但无书可看”
岱山县志记载:“民国9年(1920),蓬莱书院藏书楼藏《二十四史》《岱山镇志》及其它诗文古籍(抗日战争爆发后停阅)。民国27年,爱国青年从定海带图书至巡回出借,后在东沙镇建立定海小小图书馆岱山分馆,藏书500余册,馆内创本《同舟》旬刊,宣传抗日救国。日军侵占岱山后,该馆解体,藏书尽散。”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1953年11月,岱山区文化馆(县文化馆前身)设图书室。20平方米的图书室,藏书仅有1000余册,配1名图书管理员。
“就在现在的东沙车站那里,有位残疾人摆摊租借连环画。”书摊上的小人书是傅佩君童年对书最初的印象;在今年56岁的陈兰萍记忆里,一份舅舅从上海带来的少年报,可以让她在同龄人中骄傲很久;《一双绣花鞋》《林海雪原》《第二次握手》,出生于1958年的贺松涛仍清楚记得那些年看过的手抄本……
“渴望看书,但是没书可看。”这是贺松涛、傅佩君、陈兰萍她们这一代人少年时最深的记忆,也是最大的遗憾。
一馆、三书房,藏书破万卷
1978年,岱山县图书馆成立。当时的岱山县图书馆馆址一度借设于岱山县文化馆一楼,面积144平方米,藏书2400册。后因城市规划等原因,几次拓馆,几番风雨。“真正的变化要从2003年开始说起。”傅佩君介绍,作为一座城市文化性地标,县图书馆正式落成于2003年,全馆共三层,总面积达2500平方米,“当时,在全市范围都算得上是首屈一指。”
轻轻一刷身份证(或市民卡)往里走,一楼开放式阅读空间简约、有格调。统计数据显示,馆藏总量增加到31万册(包括期刊),4年间馆藏增加25%,购书经费保持稳定增长。“藏以致用”。事实上,早在2011年,我县图书馆便开始实行免费开放,借阅服务逐步升级。傅佩君介绍,该馆每年接待读者近15万人次,图书外借近7万人次,17万册次,馆外流通图书2万余册,每年新增持证读者近千人。
除了老城区中心的岱山县图书馆,爱好阅读的市民亦可沿着城区主干道往南或是往东,就近选择安澜亭城市书房、竹屿港城市书房、音乐城市书房。那里阅读环境温暖、雅静,馆藏也十分丰富。
“一”机在手,随时随地尽阅其中
扫一扫二维码,市民就可将海量图书资源下入手机中,如果不愿意下载,也可以进行在线阅读。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我县图书馆在阅读方式上,紧跟时代的发展,引入了“移动图书馆”。
傅佩君介绍,目前,移动图书馆可以向读者提供文学、历史、哲学、医学、旅游、军事、经济、金融和环保等多个类别的阅读内容,其优质丰富的数字资源包括适合不同移动终端阅读的150万本热门图书、400种报纸、6700种期刊及40000集音视频。“市民只需要微信扫码关注‘岱山县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或者是下载登录‘移动图书馆公图版’,就可以随时随地免费阅读海量图书。”傅佩君补充,除数字图书掌上阅读外,市民也可通过上述任一方式进行掌上图书检索、借阅信息查询等自助式移动服务。
此外,岱山县图书馆还利用微信等平台,推出了贯穿全年的“信阅服务”“新书推荐”“微谜大家猜”等活动,让读者随时随地都能参与其中。
“三余”读书,让书香浸润岛城
2019年是岱山县开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第一年。县图书馆紧扣“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这根目标主线,着力深化全民阅读,加速“书香岱山”建设。
8月17日晚,衢山镇凉峙村里迎来了一场特别的晚会——“仙岛朗读·诗意感悟”。在婉转低沉的古筝演奏声中,朗读爱好者们深情诵读,村民们细细聆听。“通过声音的传递,让书籍的力量更深入人心。”傅佩君介绍,十余年来,我县图书馆外流通站已覆盖全县7个乡镇40余个社区、村,以及一些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等,累计送书十多万册。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谓之“三余”。今年以来,岱山县图书馆还进一步整合了图书资源,在民宿、宾馆建立越来越多的“三余书屋”,让公共阅读服务下沉,为岱山文旅融合发展助添新动力。
今后,岱山县图书馆将借助大数据,从机制、设施、活动三大体系出发,丰富馆藏,拓展延伸服务,牢筑文明海岛创建根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