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纪录片《盛世修典》记录了什么

字体:
—2022—
10/19
08:03:00
2022-10-19 08:03:00 来源:浙江宣传

  盛世修典,汇百家之珍、聚历代之宝,观古今于须臾。要说盛世所修之“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这项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无疑当属重头戏。

  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重要时刻,一曲“盛世修典”的二重奏正在奏响——

  9月底至今,“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盛大展出;10月17日起连续三天,由浙江广电集团出品、联合浙江大学打造的三集文化工程纪录片《盛世修典》,登上浙江卫视。

  盛世修典,修的是一国千年文脉的传承,典的是万众更深沉持久的文化自信。

  正如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一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共收录中国绘画藏品一万两千多件(套),涵盖了绝大部分传世的国宝级绘画珍品。

  如果说,展览展的是这些珍品整齐、亮丽的一面,那么,这部纪录片则以另一个视角,带观众了解它们此前历经的聚散离合、并非坦途的“回家”之路。

  《盛世修典》以“汇聚”“赓续”“弥新”为分集,用纪录片手法展现了“大系”项目和国宝名画背后的信息密码。

  像《汇聚》中,有幅原作早已佚失、流落至大英博物馆并被截为三段的《女史箴图》最早摹本。那残缺不全的面容,把记忆带回落后挨打的屈辱年代。在八国联军的枪炮声中,英军上尉约翰逊趁乱盗走此画,以25磅的价格出卖......2013年,中国古画修复师对其进行抢救修复,“大系”团队也得以在大英博物馆提供的图像数据上反复打磨制作。当片中画作合拢的那一刻,让人不由感慨万千。

  《汇聚》中的《女史箴图》

  从珍藏在祖国宝岛的范宽《溪山行旅图》入编“大系”,到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夏珪《渔笛清幽》、马远《十二水图》、各代《西园雅集图》的故事......每一件国画瑰宝,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纪录片《盛世修典》以镜头为笔,诉说着中国绘画艺术发生、发展、演进的文化脉络,诠释了中华文化独特的审美观、自然观和价值观。

  透过屏幕上那些生动的镜头语言,透过国宝画作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大众能更为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历经风雨的画作都有着独特的生命历程,引领着今天的人们穿越时空,与传统对话,与未来呼应。

  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如何让历代珍品在中华大地上“活”起来,与当下的我们产生更紧密的关联,是一项值得永恒思考的课题。

  事实上,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可以找到更多“破壁”“出圈”的打开方式。

  比如,具备真正优质内容和话语体系的文化类节目。早在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首次将镜头对准故宫文物修复师们,在B站强势走红。人们一贯认知中的小众冷门,成了年轻人的“宠儿”。而以《千里江山图》创作历程为背景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更是一度以中国传统美学意蕴征服了观众的心。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上,浙江一直在努力。

  2005年,一个让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古代绘画数字化“回家”的梦想在浙江萌发,习近平同志亲自批准实施“大系”项目。17年铸就丹青不老的传说,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多年来的高度重视、持续关注。

  从出版书籍、布置展陈,再到这次的纪录片,人们看到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图源:新华社

  比如,在展示与传播上,“大系”成果展期间,浙江短视频博主“宝藏猎人董臻”以“清新脱俗”的关注点,对古人脱发等内容进行了一番清奇的阐释,在互联网上受到广泛好评。

  比如,在内容方面,此次纪录片的拍摄,以及此前前往重庆、嘉兴、北京等省内外各地办展,则是希望在探寻传统文化之余,可以让这些古老的文明更多走近广大观众。

  仰望华夏文明的历史天空,淬炼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我们的使命,是我们当之无愧的职责。

  正如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大系”中的中华绘画珍宝,正是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载体,更是一个向世人展现中国文化面貌的窗口。

  三

  17年来,“大系”团队把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追求和美好梦想的历代绘画,以特殊的方式带了回来。今天,我们通过赏读这些画作,以具象的方式认识和理解过去,有了了解中华文明数千年发展历程的直观感受。

  我们又该怎样理解这背后的文化意义?

  17年风雨无阻,3次全球藏品图像搜集,260余家海内外文博机构,数以万计往来通讯、信函,数十万公里实地拍摄,12405件(套)中国绘画藏品……

  纪录片《盛世修典》

  一方面,这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呈现的是中华文明盛大的气象,佐证千百年来文化鼎盛。

  每一幅“国宝”、每一个寻宝故事的背后,都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今天,不管是在展览上,还是在屏幕上,穿梭在上千件艺术“国宝”的千年回响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幅幅历代绘画精品,更是我们的民族历史深处最深层次的文化自信。

  追根溯源,还有个问题引人深思:

  若没有昌盛的国运支撑,纵使踏破千山万水、费尽千辛万苦,又怎能一次次走进世界罕见珍藏,让文脉以最完整的形态得以延续?又或者说,是什么成就了“大系”?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三个要素:一是雄厚的经济基础,二是深厚的文化情怀,三是丰富的文化生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反之亦然。

  古训有言,盛世修典、和世存典、乱世毁典、末世忘典。大唐盛世,铸就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一座巅峰;清末废帝溥仪仓皇出逃时,夹带大量文物出宫,导致大量珍宝颠沛流离;20世纪初,大批敦煌文物瑰宝在沧桑的国运当中流落海外......

  今日之中国,有底气、有实力开启这趟“海外寻宝之旅”,将散落在外的“国宝”迎回家。“大系”的编纂,在中国当下这繁荣昌盛的时代,才得以完成,它是国家坚持文化建设的成果,更是国家实力与日俱增的写照。

  有人说,看完纪录片《盛世修典》,你就读懂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读懂了“大系”,你就了解了“国脉文运,千古相连”。

  讲到底,文化根脉的走向,是与民族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共进共退、同频共振的。这是“大系”项目带来的佐证,也是历史给出的答案。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