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网宣片《CPC》发布,从“Who am I(我是谁)?”这一提问开始,用短短两分五十秒,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共产党,被赞以“超燃”“有国际范儿”。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大国博弈、争夺人心的“暴风眼”。
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我们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互联网是个关口,也是个机遇。打赢这一战,就能赢得更多主动。如何过好这一关?笔者从三个方面谈一谈。
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网宣片《CPC》
一
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经历了漫长历程,但步入信息社会仅几十年。可就在这短暂时间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发生深刻变革。
风险与变革始终相互伴随。特别是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演进,一场新的全方位综合国力的竞争正在全球展开。能不能适应和引领互联网发展,成为决定大国兴衰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互联网世界,美西方“搞乱人们思想”的手段五花八门。今年以来,美西方不断借粮食等民生问题发起舆论战,散播粮荒焦虑,鼓吹粮食金融化、资本化,为全球粮价上涨推波助澜,妄图用粮食卡中国脖子。再比如,在中国疫情防控政策、香港“修例风波”等问题上,各种混淆视听、颠倒黑白的声音不绝于耳。这都说明,我们已经置身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事实上,长期以来,西方反华势力一直妄图用互联网来“扳倒中国”,甚至扬言“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了办法”。
对此,我们不能被动地卷入这场斗争,而是应该以攻为守,主动挺进互联网“主战场”。主动战略之一,就是主动出击,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做绅士,面对一些无端诋毁和恶意抹黑,坚决回击并进行斗争。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屡次借疫情诬蔑抹黑中国,央视《新闻联播》果断亮剑,连续发布“国际锐评”,起底美国政客的险恶用心,在国际舆论场“扭亏为盈”。
随着全球化程度加深,我们除了传播好历史和文化传统,也不妨融入更多现代元素,塑造立体鲜活的中国形象。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综合运用了人工智能、超高清渲染、5G、8K等一系列高新技术,吸引全球数亿网友关注。
抢占国际舆论话语权,中国需要创新话语方式,底气十足地“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比如,网络大V“乌合麒麟”的漫画作品《和平之师》,描绘了澳大利亚士兵对抱着羊羔的阿富汗儿童割喉的场景,在海外舆论场引发热议,最终此事以澳国防部公开道歉并承诺赔偿而收场。
我们同美西方进行的舆论较量是场持久战,关键之举还是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不断夯实国内民意基础。一代代年轻人认识到中国强大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解决“挨骂”问题的过程。
二
如今,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4.4%,超过10亿中国网民每天在互联网上“收音”和“发声”。网络不仅是舆论斗争最重要的阵地之一,而且正在深度地融入社会治理。把互联网管好用好,是一个重要课题。
历史一再证明,任何一个政党要想长期执政,都必须维持“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而互联网则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因素。
我们看到,一些热点舆情不时在网络空间引发舆论“海啸”,其中真伪夹杂、目的各异、方式多样,使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被“带节奏”,舆情多轮“反转”,扰乱了视听,影响了价值判断,网络空间风险向线下传导趋势加剧。在匿名“保护”下,一些所谓“键盘侠”动辄进行道德审判;一些智能算法披着技术面纱,成为阻挡网络生态健康稳定发展的“刺客”,等等。面对互联网生态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而是要让正能量占据主导,站在客观正义的一面,争取话语和事实的主动。
首先要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用好网络舆情“收集器”,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
近年来,从在网上征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到全国两会召开前的“我给全国两会捎句话”建言征集活动,还有开展“我为党的二十大建言献策”活动等等,都是认真听取网络民意的写照。
其次,网络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也应成为我们凝聚共识的新空间。这片空间应该“为我所用”,理直气壮做好正面宣传,让主流舆论声音更响亮,努力建设强大主流意识形态。
在庆祝建军90周年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中,《人民日报》推出“军装照”等H5产品实现“裂变式”传播,正能量和好声音通过网络这一“扩音器”得到更广泛传播。去年,《浙世界那么多人》抗疫MV在网上一经发出,就迅速成为社交媒体上极具感召力的“刷屏”作品,达到稳定公众情绪、提振社会信心的良好效果。
最后,网络空间虽是虚拟的,但不能成为“法外之地”。法治是推进网络治理现代化最好的武器。
近年来,国家针对互联网平台的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相继出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执法的“牙齿”也不断锋利起来,体现了我国互联网从“野蛮生长”阶段向“秩序重建”阶段加速迈进。
今年7月,滴滴被国家网信办处以80.26亿元罚款,16项违法事实中就包括“过度收集1.07亿条乘客人脸识别信息”。9月,浙江召开“之江净网”网络空间依法治理新闻发布会,2022年我省关闭违法违规账号23万余个,清理不良有害信息180万余条,拦截虚假流量11亿次,依法治网成效显著。
不过,有的法律制度过于原则或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立法、严格执法,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用好这一“利器”,不断提升网络治理水平,互联网就会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的重要推力。
三
当前,各国围绕信息主权的争夺日趋激烈,作为互联网技术核心的“芯片”,仍是我们的一块短板。
美国总统拜登曾说,“美国如果遭到重大网络攻击,可能会与一个‘大国’进行‘真正的枪战’”,但事实恰好相反,美国利用其在网络信息系统软硬件领域的技术主导地位,经常在全球范围发动网络攻击。前段时间,美国国家安全局攻击西北工业大学就是例证。
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全球互联网的底层技术掌握在美国手中。加快在互联网前沿技术领域实现“弯道超车”,解决中国“缺芯”困境等,成为我们捍卫网络空间主权、建设网络强国的必然路径。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演进。以核心技术引领互联网产业发展,不断巩固互联网基础产业,抢占数字变革制高点,是夯实各项事业高楼的地基。
有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已应用于45个国民经济大类,产业规模迈过万亿元大关。互联网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互联网产业还存在着软硬件自主创新不足、跨领域互联互通欠缺、深度应用场景不够丰富等问题。如何加快脚步追赶领先,还需不断推动融合创新、产业再造。
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产业变革的先机,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应时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让“最大变量”释放“最大正能量”,中国必将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加快迈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