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落云烟照青史。薄薄一张纸,承载的是人类文明史的璀璨与厚重。泱泱中华,纸类琳琅满目,若论其中的巅峰之作,哪“张”纸可堪此大任?
近代藏书家周叔弢先生认为,清乾隆朝的开化纸是中国古代造纸艺术的顶峰。且不说开化纸为“纸中之最”,但“顶峰”二字一出,足见其江湖地位。
事实上,纸精墨妙、光彩夺目的开化纸本书籍,历来深受文人墨客追捧。藏书家陶湘最喜欢收藏开化纸印本,故人称之为“陶开化”。
1933年,来华访问的瑞典亲王卡尔对《申报》记者谈及中国印象时感慨:“瑞典纸在欧洲为第一,但工料之细尚不及中国之开化纸。其所印的五彩图画,历经数百年不褪色,鲜明如初绘……”
产自浙西的开化纸,究竟有何神奇魅力,能够驰名中外,立于中国传统手工纸的高峰?今天,它又将如何续写“纸寿千年”的传说?
一
北京,国家图书馆门禁森严的稽古厅内,典藏着中华文化的瑰宝。这里是文津阁《四库全书》的专藏书库。
“文津阁宝”的朱印,“纪昀复勘”的黄笺,端正的馆阁体楷书,历经时代变迁仍不褪色,散发出氤氲两百多年的书香。
要知道,以现代人的生活经验,纸张和书籍基本难逃泛黄脆化的命运,少则一年半载,最长的也不过几十年。究其根本,是因为现代机器制纸多为短纤维,且添加了漂白粉、烧碱等化学原料。
而文津阁《四库全书》,为何能够“故纸弥新”?这背后除了无数有识之士的传承保护外,更得益于专用缮写纸——开化纸的隽永魅力。
《中国古纸谱》记载,开化纸原产于衢州开化县,系用桑皮和楮皮或三桠皮混合为原料,经漂白后抄造而成。由于其白色纸面上常有一星半点微黄的晕点,如同桃红,又称“开花纸”“桃花笺”。
开化纸的工艺可以追溯至唐宋,以其纸寿千年、细腻洁白、帘纹不显、温软柔润而风靡朝野,是明清两代最名贵的宫廷书籍用纸。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原馆长翁连溪考证,清代内府刻印中心武英殿在“康雍乾”三朝多用开化纸印书。
流传至今的开化纸善本,除了乾隆四十七年抄成的正本《四库全书》外,还包括扬州诗局《全唐诗》、清初《芥子园画传》、康熙刻本《御制避暑山庄诗》、雍正六年的《古今图书集成》等。此外,在许多精美殿版古籍的介绍资料中,也常能看到“开化纸精印”这样的描述。
因而,有这样一种说法,“开化纸,几乎代表了中国手工造纸工艺的高度”。
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盛极一时的开化纸,到了清代同治年间却逐渐没落。
1869年,紫禁城武英殿失火,所存多年的雕版、书籍、材料、印刷工具等化为灰烬,武英殿刻书业随即走向衰败。
唇亡齿寒,原先作为贡品的开化纸也在同一时期落入低谷。受制于太平军战乱,加之造纸核心原料枯竭、西洋机器制纸的冲击等,造纸技艺江河日下。
“金溪一夜捣成雪,玉版新添席上珍。”300多年前,开化县教谕姚夔曾作诗《藤纸》,描绘当地造纸盛况。
然而繁华荡尽后,“席上珍”早已不知所踪,留下的只有那些废弃在乡野的纸槽和造纸工具,以及残存的记忆。
二
消逝,当然不是开化纸的宿命。它静静地等待时机,渴望着从典籍中复活,渴望着再度舒展长卷,继续承载辉煌的文明印记。
早在1940年,著名出版家、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就曾经呼唤复兴开化纸。他感慨:“昔日开化纸精洁美好,无与伦比,今开化所造纸,皆粗劣用以糊雨伞矣。”
文运同国运相牵,当河山破碎、硝烟弥漫之时,张元济的理想显然无处安放。
当文化建设凝聚起复兴的磅礴之力,开化纸终于迎来了重光希望。
2009年,以开化纸为历史渊源衍生出的开化贡纸制作技艺,被列入浙江省非遗保护项目。消息传来,开化人悲喜交加,喜自不必说,悲的是,此时偌大的开化,却无人能制出风华绝代的开化纸。
其时,开化作家孙红旗也在着手挖掘开化纸史料,创作长篇小说《国楮》,讲述清乾隆年间开化纸行掌柜徐延誉历经艰辛、坚守祖业的跌宕命运。
一气读罢《国楮》后,有人掩卷长叹息。
其中,有个试图改变开化纸命运的人叫黄宏健。想到今日开化纸之境遇,想起自己祖上也曾是造纸世家,一个朦胧但坚定的“造纸梦”逐渐生根发芽。
他下定决心转让自己生意红火的饭店,只身回老家潜心造纸。屡试屡败的至暗时刻,他写诗自勉:“世闻后主名,未谙南唐笺。纸里见真义,欲辩已无言。”尽管他只是农民出身、半路出家的造纸匠人,但这一纸情缘、半生痴情,足以令人肃然动容。
很快,振兴开化纸从感动化为共识,当地相继成立开化纸传统技艺研究中心和开化纸研究院。
一纸牵动众人心。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破例开启社会兼职,设立开化纸院士工作站,带领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的科研团队,合力进行技术攻关。
恢复失传百年的技艺绝非易事,古时开化纸的详尽技法从未现诸文献,寻回开化纸技艺,如同在迷雾中寻找迷宫出口。
是什么唤起开化人对一张薄纸深情如许?又是什么照亮实验室里的无数个不眠之夜、引来各路专家毫无保留贡献真知灼见?
或许原因正如杨玉良院士的心声所言:“复原开化纸,不是常规的技艺传承,也不只是对历史的迷恋,更多时候,它是思考后的升华,是对中国文化的坚持和守望。”
三
对历史最好的致敬,就是创造新的辉煌。
历经6年寒来暑往的科研攻关,开化纸的复兴之路终于取得重大突破。
来自复旦大学的检测表明,新开化纸的理化数据已经接近古代开化纸的各项指标。不仅如此,新开化纸的纸张寿命可达2800年。开化纸,“纸寿千年”的优良特性再次被找到。
与此同时,新开化纸也在古籍修复、木版水印、铜版凹印领域的关键应用中,得到了国家图书馆、杭州国家版本馆等权威机构的高度认可。
透过这些弥足珍贵的跨越,开化纸的雄心壮志也更为清晰——立志做中国最好的传统手工纸。
有人问,现如今,我们为何还需要传统手工纸?或者说,花费如此之大的代价,追求复兴一张开化纸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答案,其实就隐藏在卷帙浩繁而又历经沧桑的中华古籍中。15年前,“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也大约是在同一个时间段,一项全国普查显示,中国古籍藏量3000万册件以上,需要修复的古籍超过1000万册。卓越的传统手工纸,恰是最重要的修复材料之一,它攸关“如何赓续文脉,能否传以万世”。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搭乘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之舟归来的开化纸,显然肩负了更紧迫的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中国是造纸术的发明国,当前不少西方国家在修复中国古籍时,多选用日本的修复纸。何时才能让流浪在外的中国古籍,拥抱祖国的良纸?
开化纸,给予世人以憧憬和期待。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