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丨六登央视春晚,浙婺靠啥

字体:
—2023—
01/23
13:03:59
2023-01-23 13:03:59 来源:浙江宣传

  除夕夜,2023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开启一年一度的团圆时刻。在这全国瞩目的平台上,浙江元素来了。

  这一次,浙江文艺工作者为全国观众贡献了4个节目:分别是戏曲《华彩梨园》节目中的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婺剧《群英荟萃》、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的越剧《追鱼》,以及浙江音乐学院学生单依纯参与的歌曲《绿水青山》和浙江音乐学院的舞蹈《碇步桥》。

1.jpg

  戏曲《华彩梨园》节目中的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婺剧《群英荟萃》

  每年春晚,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戏曲都是在黄金时间出现的。今年,它又来了——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的杨霞云、周宏伟、宋保端等39名演员,热热闹闹地给大家带来喜庆一刻。

  说“又”,是因为这是浙婺最近8年里,第六次登上春晚舞台。不仅如此,1月22日,浙婺团队又亮相央视戏曲春晚。

  当然,作为浙江文化的“金名片”,浙婺成绩单上的“高分”不只如此。比如,这个团至今已有4人摘得“梅花奖”,其中,陈美兰已是“二度梅”;比如,2021年,中国戏剧家协会发文倡议全国戏剧界向浙婺学习,全面推广“浙婺经验”。

  我们不妨理一理:一个地方剧种何以拥有高远的大理想?“浙婺现象”,又能带来哪些启迪?

  一

  很多戏曲理论家、业界人士曾对“浙婺样本”的经验进行过总结,万变不离其宗的一条是:改革。

  浙婺能在全国地方戏院团排头兵这个位置上站稳了,靠的是全方面的改革。

1.jpg

  陈美兰给青年演员作指导 图源:金华发布

  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但在业内一直是热门话题。

  作为文艺战线的生力军,国有文艺院团曾经推出了《江姐》《沂蒙颂》《五女拜寿》等一批经典,成为无数人的共同记忆。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有文艺院团数量和演出场次却不断下滑,在时代洪流中步履维艰。

  浙婺也面临同样的窘境——曾经,年演出量不足30场,负债累累,人心涣散。

  飘零之中,浙婺选择主动出击:恢复演出,送戏下乡,扩大影响;增挂金华市三农艺术团、金华市歌舞团两块牌子,适应市场需求;立足婺剧,增添歌舞、小品等节目,不拘一格。

  其中一条很关键,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为戏曲剧团遴选当家人和领导班子成员。这里不得不提王晓平。1998年,本是“龙套”演员出身的王晓平,因为是个“善经营、懂艺术、爱剧团”的复合型人才,成了浙婺的“当家人”。此后,浙婺改革的步子迈得更大了。

  “一边找市长,一边跑市场”,是王晓平对浙婺改革经验的形象提炼。

  “找市长”,就是顺应文化体制改革大潮,建立与艺术发展规律相符合的管理运行机制,撬动政策资源。比如,充分使用金华市委、市政府投资3.3亿元资金建造的中国婺剧院,用好演出空间、打造婺剧博物馆,搭建传播婺剧文化的窗口。

  “跑市场”,则是算好“经济账”,“有没有人看、有没有钱赚”是最实际的问题。比如,中国婺剧院在随时向本地戏曲院团、企事业单位以及旅游市场敞开的同时,还引进俄罗斯克里姆林宫芭蕾舞团、国家京剧院等国内外文艺院团前来演出,盘活剧院资源,一边开源,一边摊薄成本。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辉煌,到曾经的步履维艰,再至20世纪90年代破釜沉舟开始改革,直至如今的重振旗鼓,浙婺走过的路不寻常。浙婺的经验说明:走出去拥抱变革,才有广阔天地。

  当然,改革的成效,也取决于土壤。中央多次就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出台文件。2021年,浙江省制定了《关于推进全省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助推文艺院团改革再添一把火。

  二

  一个剧种的发展,要靠一代代人共同努力和积累。

  据研究者不完全统计,我省戏曲表演人才在35岁以下的副高职称人才仅3.45%。虽然不能简单将演员的艺术水准和是否取得高级职称相挂钩,但这个数据,也值得人们从艺术发展规律的角度去思考人才与戏曲发展的关系。

  有“人”,是浙婺的底气。对年轻一代的培养,浙婺毫不含糊。

  为了突破戏曲传承常见的“老人退,新人废”难题,浙婺调动徐汝英、周越桂、葛素云、郑兰香、吴光煜、徐勤纳、朱云香、邵小春、朱元昊、苗嫩、刘智宏等一批名家的积极性,让他们与青年演员“结对子”“拜师徒”。又成立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邀请其他剧种的领军人物、知名演员排戏授课,为青年人才成长提供优质平台。

  浙婺的演员,一年到头几乎是没有休息日的。未满35周岁的青年演员,只要当天没有演出,必须在上午8点半前到练功房练功。全团倡导“以技为荣”,不以功名排座次,只看实力论短长,不养懒人、闲人、无用之人,对有能力的人给机会、给平台、给激励。久而久之,形成了“勤练基本功”的良好氛围和“互相扶持、互相成就”的团风。

  刻苦练功,让优秀演员个个“身怀绝技”。周宏伟在《八大锤》中精彩的双枪表演、何潇乐在《紫竹林》中娴熟稳重的刀法以及楼胜在《吕布试马》中惊险的翻高台等绝技,无不是在练功房里用汗水浇灌出来。

1.jpg

  《八大锤》周宏伟饰演陆文龙 图源: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

  在选演员上,浙婺更是勇于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2015年,浙婺复排《红灯记》,让进团仅3年、当时仅23岁的“临时工”李烜宇扮演一号人物李玉和,并与8位国家一级演员配戏。李烜宇不负众望,夺得第26届“白玉兰”新人主角奖榜首。2021年,李烜宇作为领衔主演,演出以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为内容的《信仰的味道》。

  此外,浙婺深谙演员所思所想。比如,有武功演员摔伤卧床了,团里会主动在第一时间联系安排人员照顾,为努力付出的人解决后顾之忧。所以,浙婺的武功演员当得安心,台上很拼。

  这些年,杨霞云、楼胜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黄庆华、巫文玲、陈丽俐、陈建旭等20余人先后荣获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上海白玉兰奖主角奖等多个省级以上奖项。他们,也是站在陈美兰这样优秀的老师肩膀上脱颖而出的。

  三

  俗话说,“戏比天大”。戏是院团的立身根本。没有作品,就没有观众、没有市场。

  浙婺深谙此道,将“出戏”作为改革突破口,摒弃原有“以院团为主体”的创作模式,从“我演什么你看什么”向“你想看什么我演什么”转变,努力破解剧目老套、缺少创新的问题。

  戏曲艺术来自民间,孕育其生命力的土壤在基层。浙婺首先从中小学入手,在教材中精选《半夜鸡叫》《东郭先生》《狼和小羊》等耳熟能详的故事,编成课本剧,在周边地区演出,不到两个月就演了70多场。

  在创排剧目时,浙婺针对不同的环境和观众,分“展演版”“城市版”“农村版”等多个版本,随时调整场地、时长、舞美、剧本和演员。比如,青春版《穆桂英》《昆仑女》启用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主演,在B站上被网友赞为“青春靓丽”“入股不亏”。

1.jpg

  青春版《穆桂英》中的杨霞云

  2016年,浙婺推出新编历史剧《宫锦袍》让浙婺再“出圈”了一把。以武则天、狄仁杰为主角,精心设计赐袍、赏袍、哭袍等情节,让全剧内容环环相扣;音乐使用上引入西方乐器,进一步丰富音乐表达;为满足现代审美,还借鉴现代剧场的表现手法,综合运用舞美、灯光等手段,让观众眼前一亮。

  在聚焦经典、再现历史的同时,浙婺坚持与时俱进,寻找现代题材。2019年,浙婺创作了讲述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故事的《信仰的味道》,打破传统戏剧结构,将歌舞与叙事相结合,穿插义乌的乡情、乡趣和风土人情。此后,浙婺又推出一系列主题新颖、感觉清新的作品,一改传统戏曲小众、观众少的面貌。

  一出好戏,要靠演出常演常新;一个院团,要靠演出求生存、谋发展。

  不可否认,地方文艺院团在改革的过程当中,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包括浙婺在内的很多院团,在重磅作品内容的原创能力和编排能力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但能感知到的是,向前走的步子是实实在在的。

  诸如央视春晚等大舞台,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文艺发展的面容。它让我们期待,在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大潮中,更多“浙江牌”的硬核成果,能在全国激起朵朵浪花;它也让我们相信,在网络时代,戏曲艺术天地依然广阔,值得今天的文艺工作者展翅翱翔。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