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丨蔡元培的温与厉

字体:
—2023—
02/02
10:02:26
2023-02-02 10:02:26 来源:浙江宣传

  《论语》中将“温而厉”作为古典中国的师范形象。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能配得上这三个字的夫子其实并不多,蔡元培先生恰恰就拥有这一复合型人格。

  蔡元培的弟子兼同乡,也是继任的北大校长蒋梦麟曾说过:“(蔡)先生日常性情温和,如冬日(阳光)之可爱,无疾言厉色。处事接物,恬淡从容。但一遇大事,则刚强之性立见,发言作文,不肯苟同。”

  简单来说,平常日子里的蔡元培是温文尔雅的,但碰到大事时,他却比谁都刚。

  今年是蔡元培先生诞辰155周年。历史之中的故人,时间背后的故事,即使是雪泥鸿爪,也能让我们深感亲和温暖与师尊凛然。

  那么,他那温与厉的独特人格,是如何炼成的?

1.png

  蔡元培

  一

  蔡先生受传统文化的浸润很深。他是中正平和的谦谦君子,忠厚温和里蕴藏着儒家“克己复礼为仁”的美德。

  他宅心仁厚,有副“菩萨心肠”,不坐人抬的轿子,因为几个人抬一个人“既不经济又不人道”;他待人宽恕,面对学术争论,即便有人诋毁他如“拖鼻涕的野小孩在人家大门上画乌龟”一般,他写文章反击时仍然平情论理。

  蔡元培不拘一格选用人才。他三顾茅庐,请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他慧眼识才,凭几篇文章就大胆启用自学成才的梁漱溟;他还聘任拖着辫子的“怪杰”、遗老,让目高于顶的辜鸿铭、黄侃这些老派学究心悦诚服。狂儒辜鸿铭公开表示他是除自己以外中国唯二的“好人”。

1.png

  图为蔡元培与蒋梦麟(左一)、胡适(左三)、李大钊(左四)的合影

  但是,好人不是老好人,他的宽仁不同于和稀泥的“好好先生”,而是“大人”的沉毅成全。

  比如,他曾倾力支持、保护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人身安全。“五四运动”爆发后,为营救被捕学生,爱生心切的蔡元培日夜奔走。5月4日当晚,他找到段祺瑞亲信孙宝琦,希望得到帮助,甚至无奈使出“绝招”——“赖”在对方家中好几个小时,直到凌晨都不走。此后,他又与警察总监交涉,愿以身家保释被捕学生。

  在他的百般努力下,几天后20名学生终于全部释放。学生返校时,蔡元培率全校师生在红楼广场迎接,致词慰勉。被捕学生许德珩此后回忆那一幕:“先生含着眼泪,强作笑容来勉励学生、安慰学生。那种慈祥伟大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今日多多的回忆,是值得我们办教育的人多多效法的。”

  蔡先生的人格,载荷着“时代”和“文化”的分量,以极具宽广的视野提出属于他自己、也属于中华民族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自由与包容,是思想理念、学术主张,也是仁者风度和君子雅量。

  二

  如果说,蔡先生圆通仁厚的“无所不容”是“温”的一面,那么,他“一遇大事,不肯苟同”的“有所不为”,则是他“厉”的一面。

  1916年8月,蔡元培在法国收到北洋政府电报,敦请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在同志、故旧的反对声中,蔡先生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心态回国任职。

  当时的北大歪风横行,被谑称为“官僚养成所”,之前的四任校长,都被灰头土脸地“赶”出了北大。

  蔡先生初掌北大,既有胆量,又有身手。1917年1月,凛冬的北京大雪纷飞,黄沙扑面。北京大学的校门口,两排校工恭立两侧,迎接新校长。

  在就职典礼上,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对青年学子提出了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三大要求,直说读书不是混文凭,做学问不是做官。因其直抒胸臆、掷地有声,还入选了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成为演讲的范文。

  在端正学风的同时,他对教员也加以整肃。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里,有这么一个场景:李大钊和陈独秀分别在北大的学生和老师中间,宣读蔡校长关于成立“进德会”的“八戒主张”。甲种会员持三戒、乙种会员持五戒、丙种会员持八戒。在当时提出“持戒”,是蔡先生基于教育家的德行,更是革命家的厉行。

  “绳己”“律人”“止谤”是蔡元培构想的效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是蔡元培理想的人格。“进德会”荡涤了当时北大的晦雾,客观上起到了矫正颓俗的作用。

  当然,他的厉,绝不仅仅体现在办校治学上。在坚持理想信念上,蔡先生始终砥身砺行、风骨嶙峋,是“不可假借的斗士”。

  从翰林院编修到教育总长再到北大校长,蔡先生在“职场”共有20余次请辞,仅在北大任上就有7次。表面上,辞职是因为不愿“仰人鼻息”,根本却在守正不阿的人格标准和底线。“辞职”不是“消极的免些纠纷”,而是一种“抵抗的奋斗方式”。

  蔡元培奋斗不辍的一生,是中国文化“刚健有为”的垂范。这套处事哲学总则在他身上更多地表现为“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的“止健”与“大正”,它是刚健而能节制的“中正”态度,也是“刚中而应,行险而顺”的“刚中”精神。

微信图片_20230202100152.jpg

  位于绍兴的蔡元培故居

  三

  独特的人格形象,总是在复杂而又激荡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炼成。

  蔡元培临于激进和保守之境,处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他的温与厉,来自个性和血性的禀赋,也与当时的时代格局紧密相关。

  其一说个人。

  蔡元培是从江南的竹丝台门走出来的末代士大夫。他22岁中举,27岁便授职翰林院编修。“出于孔孟之教,本于忠恕两字”,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的浑然天成者,他的容让和自律、清廉和节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不仅如此,他也是“旧垒”中率先走向现代的先觉者。他前后五次留学,尤其钟爱德国哲学。大凡演讲和文章,他总是兴趣盎然地谈论中西方的文学、史学、哲学、美术、音乐、伦理等等。

  蔡先生的身上,兼容中国的“礼”和西方的“理”,融合中西文化之所长。

  其二说家乡那一方水土。

  越地文化在他身上埋下了“柔中蕴刚”的基因。恰似绍兴的酒和剑这两味符号:温,有似酒的温敦圆融;厉,有似剑的刚正决断。

  绍兴是厚德载物的人文渊薮,绍兴酒以“稽山何巍巍”埋存,以“浙江水汤汤”酿就——王羲之酣醉之际挥笔写就“天下第一行书”,李白举杯尽欢在浙东唐诗之路上得意人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兼具风雅和风流,氤氲的是“温”的品性。

  绍兴也是报国雪耻之乡。春秋争霸,越王勾践复国雪耻;明清嬗变,刘宗周、祁彪佳、倪元璐等以身殉国;辛亥风云,徐锡麟、秋瑾、陶成章舍生取义……

  身为越人,未忘斯义。越中先贤刚柔并济的风骨,深深复刻在蔡元培身上,成为他为人处世的索引和标尺。

  其三说说家国大义。

  反强权、反独裁、反侵略、争平等,一直是蔡元培生命中色彩最浓郁的部分。这源于他深沉的家国情怀,当国家民族于风雨之中飘零,他穷其一生都在读书与救国之间寻找出路。

  他在上海张园演讲并在《苏报》撰文,发起拒法、拒俄运动;参加反清暗杀团并加入同盟会;“二次革命”失败后创立《公论》报,抨击袁世凯的独裁行径;“一•二八事变”爆发后,他联合蒋梦麟等揭发日本的罪恶行径,呼吁制止日军暴行……

  美国哲学家杜威说,以一个校长身份,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先生的背影,引领着那个群星闪耀的觉醒年代。时间如流。这位文化麦田的守望者,他的温雅美德、厉直秉性,他的和而不同、刚健有为,不断激励后来者以文为碑、以心为碑、以行为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