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3岁生日之际,巴金先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那是1997年11月,74岁的草婴,把12卷本托尔斯泰小说译著送到巴金的家中,并对巴金先生在翻译过程中给予的帮助表示深深感谢。巴金为之动容:“你真不容易。”
一本俄文词典、一沓稿纸、一支笔、一间斗室。凭一己之力,草婴花了整整20年,从俄语直接译出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小说。
草婴,原名盛峻峰,出生于宁波镇海。他精雕细琢的译作也成为中国当代翻译佳作。“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就出自他的译笔。
今年是草婴诞辰100周年。我们一起走近把生命中三分之一时间献给了译托事业的他。
一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万象更新。草婴敏锐地发现,当时社会十分需要外国文学。于是他投书《文学报》,“广大人民迫切要求了解世界的真实情况,跟上世界前进的步伐,更多更好地介绍优秀的外国文学就成了当务之急”。
苏联文学,对中国百年来的文化、文学、社会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在20世纪上半叶,托尔斯泰作品多从英语、日语转译;此后一些作品虽多从俄语翻译,却是你译一本他译一本,很难保留风格的一致性。
草婴决定向纵深挺进,从俄语原著入手,系统翻译这个“大工程”,让中国读者更多地了解托尔斯泰的人格和艺术。
“通者,所以通天下之所不通也。”1977年春天,54岁的草婴开始动笔翻译《安娜·卡列尼娜》。
“‘那里,倒在正中心,我要惩罚他,摆脱一切人,也摆脱我自己!’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中心。可是她从臂上取下红色手提包时耽搁了一下,来不及了,车厢中心过去了。只好等下一节车厢……”
相信,每一位读到这一幕的读者的心,都会被安娜的举动紧紧攫住。
草婴的学生章海陵曾讲起一件事。有一次上门拜访,发现老师神情不同往常,忧郁又显得激动。那一刻,他听到老师动容地说:“安娜死了……我刚才在翻译‘安娜之死’,心里难过。”
一纸风行,就是最好的回应。1982年,《安娜·卡列尼娜》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翌年再版,短短时间内印数达20多万册。两卷合一的新版,从1990年到1995年1月,加印14次,平均3个月不到加印1次,总印数高达77.5万册。
此后,他又在1983年译出《复活》,1993年译出《战争与和平》。加上《安娜·卡列尼娜》,3部长篇小说及60多部中短篇和自传体小说,整整400万字。
在俄罗斯文学最高奖——高尔基文学奖的颁奖辞中,有这样一句话:“‘草婴’这两个汉字表现出难以估计的艰苦劳动、文化上的天赋以及对俄罗斯心灵的深刻理解。”
二
肩上的译托使命,让草婴在任何时候也不肯轻言放弃。
翻译是一项伟大而庄重的事业,需要穷尽一生去追求。草婴曾对有志于文学翻译的青年说,一个文学翻译者如果自己不能被原作所感动,就不能用译文去感动读者。
为了领会原作精神,草婴广泛了解19世纪俄国的各种知识,特别是俄国哲学、宗教、政治、经济、军事、风俗人情、生活习惯等。
一部作品,草婴要通读几十遍之后,才开始下笔翻译。《战争与和平》人物众多,为了保持托尔斯泰塑造人物形象的生动性,他专门做了559张卡片,写上每个人物的姓名、年龄、身份和特点。
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花了7年,而他的“知音”草婴把它译成中文,竟也花了6年。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草婴,了解了托尔斯泰,也爱上了他的作品。
草婴笑称自己是“三无人员”,无单位、无编制、无职称。甚至在人生的最后还在思考,祈愿“留一块墓碑,不如建一个书房”。
2019年3月23日,在草婴去世4年后,位于上海的草婴书房开放,里面存放着他毕生收藏的书籍,陈列了其部分翻译手稿。书桌上,依旧整齐摆放着钢笔、放大镜、俄文字典等,仿佛这位翻译大家从未离我们远去。
三
翻译家是人类精神的传递者。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曾说,一个人能够把托尔斯泰小说全部翻译过来的,可能全世界只有草婴。
那么,是什么滋养和造就了草婴这样的“金牌译者”?
笔者认为,首先是执着于一事。翻译是一个“隐身”的、寂寞的职业。读者读一部世界名著,很少会注意到译者是谁。
正如草婴翻译托尔斯泰,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丰子恺翻译《源氏物语》,每一位翻译家身上,几乎都打上了“专注精一”的烙印。他们用文字“呼吸”,在清苦寂寞中踽踽独行,在译作中再现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反映一个大时代的精神风貌。
草婴的女儿盛姗姗一直记得父亲对她说过的话,“我是一个小草,来到世界上就是要为黄土地增添一丝绿意。让我们以小草的精神让世界的绿色连成一片。”一个自称“比小草还要渺小”的人,却干成了一番不同寻常的大事。
其次是放眼看世界。可以说,一个翻译家,就是一座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马列主义翻译家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的首译者,王国维是我国最早引进西方哲学、美学的浙江籍翻译家,鲁迅和周作人在翻译实践中不断探索“直译”理论,草婴则独创了“六步翻译法”。在一代又一代翻译家的努力下,人们得以了解欣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多彩文化。
草婴在《我为什么翻译》中如此解读:“在阅读和翻译文艺作品中,我认识到托尔斯泰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的一生就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他的作品用感人至深的艺术手法培养人的博爱精神,反对形形色色的邪恶势力和思想。”或许,正是托尔斯泰的精神养分,激励着草婴在无数个夜晚挑灯夜战,也感召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
最后,是对读者负责。翻译界也出现过一些不顾质量、追逐名利的不良现象,还有形形色色的抄袭、剽窃、侵权等违法行为。2002年,草婴与陆谷孙等12位学者联合倡议:翻译界要牢固树立诚信、敬业、奉献的精神,恪守译德。这也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
没有豪言壮语,“微小而切实”的背后是孜孜矻矻、兀兀穷年。纵观草婴的翻译生涯,他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与取舍,捧出一部部充满人道主义光辉的精品,让我们触摸到了文化工作者的求实、坚韧与决心。
相信,多一点沉潜往复、追本穷源的精神,多一点超越时代和地域的意识,我们这个时代,也将会造就更多草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