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出笼”的“神兽们”怎么度过才更有意义?相信这是众多家长近期尤为关心的话题之一。
笔者关注到,除了传统项目如完成暑假作业、和同学们一起玩耍、出门旅游等之外,研学已然成为家长孩子们的暑期“新宠”。
小朋友在位于湖州市德清县通航智造小镇的通用航空科普体验馆参加研学活动
早在四五个月之前,笔者在朋友圈、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甚至是小区电梯间内,就已经看到了研学广告的身影。随着假期到来,“抢空了”“卖爆了”“仅剩最后两席”的字眼越来越多,颇有“不抢一个就亏大了”之势。
然而,也有不少家长反映,当下研学游市场存在着种种问题,令人忧心。或许,研学“热”背后,我们需要一些“冷”思考。
一
回望历史,古代文人雅士游历四方求知求学,就是研学的前身。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首的新兴士人阶层就已拉开了“研学”的序幕,在与外界广泛的交流中求得进一步的教育和修养;南宋时期,武义才子巩丰在诗中也曾说:“一旦远游学,如舟涉江湖”。
可以发现,无数喜欢远游的读书人或是览名胜古迹、寄情于山水之间,或是结良师益友、探索社会真谛,在游学的过程中实现了精神的自足、人生的通达。
再把目光转向国外。在中世纪的欧洲,游学更多依托于宗教而展开,朝圣活动成为游学的一种形式。到了18世纪,随着人文主义重焕生机,贵族、学者纷纷踏上实现博学广识的欧陆各地游学之旅。
游学的传统延续至今,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教育形式。不过,如今这一概念已然“转型升级”,“研学”应运而生。从字面意思来说,“研学”更加注重研究和探索特定的领域或主题,可谓一场内涵丰富的实践之旅。
比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绍兴和西安分别打造了以“跟着课本游绍兴”和“跟着唐诗读长安”为主题的研学品牌;云南腾冲以自然和文化为题材,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让研学沾上“泥土味”;四川夹江依托核科技发展史推出研学活动,擦亮“工业旅游”的名片,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技梦的种子。
一次好的研学对孩子来说是大有裨益的。研学能提供“自主式”学习空间,锻炼孩子自主思考、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能提供“实践性”学习平台,提升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更能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让孩子在跨文化、多学科的环境中迸发出别具意义的感知。
绍兴推出的书圣故里研学游 图源:绍兴文旅发布
二
然而,在当下关于研学的各类负面新闻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要把孩子一个人送进研学团度过几天乃至数周时间,而且花费不菲,相信很多家长像笔者一样,心里难免有些担忧。
一忧“货不对板”。当下,研学的名目众多,或是野外探险徒步、军营生活体验,或是探访名校校园、感悟中外文化……只要是孩子喜欢的、家长感兴趣的,市场上就会有相应产品。
然而,有些研学团的“里子”却与华丽的外表包装相去甚远。有的“只游不学”,变成了带着孩子观光、打卡、拍照的“走马观花”式旅行团;有的“只学不游”,挂着研学的帽子却干着补课刷题的“老行当”;有的更是“不游不学”,孩子们只是换了个地方打起了手游刷起了短视频。对家长来说,原本希望让孩子通过研学有所获、有所得,到头来却可能“赔了时间又烧钱”。
二忧“安全漏洞”。许多研学项目都要求孩子“单飞”,也就是不允许家长陪同。一旦把孩子送进研学团,就意味着要把孩子的安全整个交到带队老师的手中。
现实中,不同研学机构的带队老师资质和素养良莠不齐,有的机构在寒暑假等研学高峰期招聘大量的兼职、临时工,有的甚至直接将项目外包给当地的旅行社或是其他机构,还有的研学项目则在合同中直接注明,参加研学的学生需要为自身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负全责。如此“甩手掌柜”般的机构,怎能让家长放心安心地将孩子托付?
三忧“价格虚高”。有网友戏称,游学的利润就在于“花头精”特别多。比如,博士教师带队、中英双语教学、名校课程体验等,都是显眼的“加钱项”。简单一对比就不难发现,目的地、行程、时长都类似的项目,只要加上“研学”字样,价格便会高出不少。
不仅如此,作为疫情后的第一个暑假,国外研学团已然呈井喷状。但是据参加过国外研学团的孩子反馈,有人来回坐的是廉价航班、住的是便宜旅舍、吃的是简单快餐,费用却是从万元起步。如此性价比,也难怪许多家长直言“报不起”。
四忧“助长攀比”。“暑假我去国外研学,你去哪里?”炫目的行程、不菲的价格,使得研学成为有些家庭和孩子之间相互攀比的筹码。
在挑选研学项目时,一些家长和孩子比路线名气、比报价档次、比交通工具、比出国次数,盲目陷入“烧钱大战”“家境比拼”,却忽视了真正应该从研学中获取的东西。家长无节制地高投入、高预期,反倒可能助长孩子的虚荣心、膨胀感,不利于价值观塑造。
研学,到底是“圆梦”还是“砸钱”?当它成为一种盲目的攀比,就变了味、失了色,更谈不上发挥出本应有的作用。
三
在寒暑假期间,孩子需要且应该走出去,到广阔的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丰富眼界。那么,怎么样才能为我们的孩子提供真正有益、有趣又有味的研学项目呢?笔者有三点建议。
在金华市婺城区箬阳乡的研学活动中,小学生身穿汉服和家长一起采摘茶叶
“到此一游”不可为,真“研”真“学”取“真经”。研学机构应该以教育从业者来定位自身,履行社会责任、践行教育情怀,打造真正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融合的研学产品。
一个优质的研学项目,应该具备三个“度”:有细度,为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点、不同目标值的孩子设计更为个性化的产品;有深度,从帮助孩子树立理想、净化心灵、感悟人文、磨炼意志等目标入手,打造充裕的研学人才队伍,让项目真正有意义;有温度,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保障好研学学生的行程。
攀比心理不可取,注重研学“兴”价比。扎实的研学能够用不长的时间,给孩子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教育体验,是一场“行可兼知,行高于知”的探索之旅。对家长而言,着眼于当前,可以根据孩子个人兴趣和学习目标进行选择,放眼于长远,甚至可以与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串联在一起。
研学项目的价格也好,前往国家的数量也罢,都不应该成为研学的“指标”,更不应该衍化为攀比的筹码。关注研学质量和个人兴趣、个体成长的“正相关”,对于孩子来说才能真正“研”有所得、“学”有所获。
监管主体不可缺,杜绝研学存“漏洞”。针对当前尚处于多头管理的研学市场,教育、文旅、工商等部门亟需进一步出台一系列“组合拳”,保障市场的规范化运行和高质量发展。
比如,把好“准入关”,严格审核从业企业的相关资质;把好“内容关”,制定研学项目的定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把好“售后关”,为购买研学服务的家庭提供有力的消费者权益保障,等等。
边走边学、边学边悟,寓教于乐、融学于趣,让旅程变成课程,让自然和社会成为课堂,研学打开的正是实践教育这扇窗。而研学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如此方能使研学之旅真正成为锻炼孩子能力、丰富孩子成长的美好体验。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