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上网下有个词很火——“带节奏”。
“带节奏”一词源自网络游戏术语,意为带领团队打出井井有条、攻守得当的气势和节奏感,如“带起一波节奏”。成为网络热词后,该词又引申出通过具有煽动性和争议性的言论挑起争端或跟风等含义。
当社会事件或公共议题出现时,总有一些自诩客观的声音反向“绑架”公众注意力,不知不觉地将部分人的情绪和言论导向极端。事实上,这背后不排除有人故意制造对立、挑拨公众情绪、误导舆论风向。
此类事件频频发生,给我们带来思考:舆论风向是怎么被“节奏党”带偏的?如何保持客观理性,不被情绪的洪流淹没?
一
“节奏”是如何被带起来的?综合网络热点事件,笔者总结了三个关键词。
“捏造话题”。自媒体时代,“节奏党”有热点蹭热点,没热点就“捏造热点”,不惜践踏道德、逾越伦理,甚至游走在触犯法律的边缘。他们造“爆款”、上“热搜”,实质就是通过煽动情绪、左右民意,以达到自身的各种目的。
有些话题看似贴近生活、“有理有据”,如“手机和WiFi辐射致癌”“喝牛奶、吃大豆会导致性早熟”等,实则是披上“科学”外衣的谣言;有些话题则是“节奏党”为了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而生产,比如编造“大学生卖淫800次赚120万”等,极具诱惑性、欺骗性。
“引起对立”。相比较一些生活类话题,那些针对公共事件炮制假消息假热点的“节奏党”,其背后用意则更为险恶,负面影响也大得多,也更容易形成对立。比如性别歧视、医患关系、住房问题、城乡矛盾、中西差异等,常常是“节奏党”偏爱的热点话题、敏感议题。
用春秋笔法挑起群体之间的对立,是很多“节奏党”的生存法则。他们常常深谙“痛点”与套路,找准切口,撩拨拱火一番,就能诱发公众集体讨论与情绪传播。观点的分歧,往往就演变成了圈层之间的对立,从而导致网络舆论场的偏激化。
“点燃爆点”。当不同的认知、不同的群体在相互较量拉锯之时,“节奏党”就可能进一步煽风点火,用耸人听闻的标题等,再次“狙击”公共政策、热点事件,颠倒是非、抹黑攻击,从而煽动大众情绪。当情绪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爆点”被点燃就不可避免。
而在网络时代,大众既是“传者”也是“受者”,部分人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对一些尚未确证的讯息进行传播甚至添油加醋地二次创作,导致事件两极反转的可能性增加,使得一些社会热点事件舆情热度居高不下。
二
值得注意的是,出现重大热点或突发事件时,不时会有“一只黑手”试图一次次扰乱大众视线,一次次煽动民众情绪。那么,到底是谁在暗处充当着“节奏党”疯狂带节奏?
一是打着流量算盘的“黑心贩”。“嘴上满口仁义,背后都是生意”。对利益的追逐是一些“节奏党”铤而走险的重要原因。不少言辞激烈、“引人入胜”的文章,很多时候只是吸引流量的“前奏”,等到“有缘人”入瓮,就可以通过背后的利益链条赚他个盆满钵满。
比如曾轰动一时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托你们的福,那个杀害空姐的司机,正躺在家数钱》等文章,撰稿者用情绪替代事实,文章看似悲情、赚足眼泪,实则漏洞百出。此类靠编造故事制造矛盾、赚取流量和利益的方式,曾一度成为部分不良自媒体和营销号的典型操作。
二是蓄意扰乱秩序的“反串黑”。有部分人存在“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心态,对谣言“有意为之”甚至“刻意为之”。其目的不在于赚钱,而在于吸引关注、刷存在感,进而破坏网络秩序。
近段时间以来,互联网频频出现各种以“小作文”“聊天记录”等形式的涉性别谣言,成为部分人追逐私欲的“基本操作”。如“男子造谣冒充女幼师给幼儿喂药被刑拘”事件中,一网民为博关注炮制了这条谣言,点燃了性别话题的“火药桶”,虽然舆论风波持续不久,却将事件的恶劣和荒诞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是别有用心的“搅局者”。如今国内外形势日益严峻复杂,网络上的杂音不断增多,境外势力预设立场下的煽风点火之力更是不容小觑。他们或亲自下场、或通过代理人,故意制造矛盾分歧,加剧社会紧张气氛。
如近年来互联网上阵阵攻击民营企业的妖风邪气,“民营企业离场论”“国进民退”等论调在“节奏党”的鼓动下沉渣泛起,肆意丑化煽动,有的目的非常明显,“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含沙射影地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四是人云亦云的“跟风党”。《乌合之众》提到:“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从众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被舆论裹挟后,思想容易变得狭隘和偏激,渐渐产生不善于思考却急于行动的“羊群效应”,参与人数越多,从众的连锁反应就越明显。当被带着走而浑然不觉时,“跟风党”无形中成了“节奏党”的“助威者”,同时也是受害者。
三
当前网络舆论环境错综复杂,充满各种不确定性。面对推波助澜的“节奏党”,要守住底线、矫正“节奏”,就需要多方合力。
及时回应关切,带出“真诚的节奏”。风起于青萍之末,不少事件的“节奏”能被“带”起来,往往是因为初期缺失了及时的回应和权威的声音,使得谣言纷飞,舆论的“雪球”越滚越大。
对此,相关部门要拿出真诚这个“永远的必杀技”,以审慎之心对待每一起事件,及时关切回应,提升信息发布的“速度”和“网感”,少说空话套话,讲清楚情况、说明白举措,避免被抓住漏洞、大做文章,这是应对“节奏党”的关键之道。
划定红线底线,带出“规范的节奏”。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为每个人提供了发声的渠道。而一些自媒体却走上歧路,通过蹭炒社会热点、散布谣言、矩阵式传播不良信息等违规行为来博关注。自媒体不是“自由体”,立规矩很重要。
前段时间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为“自媒体”划上13条红线。自媒体平台、从业者们应当恪守良知底线、遵守伦理规范,为营造良性健康的网络生态贡献力量。
澄清事实真相,带出“清朗的节奏”。近些年,多起舆论事件的教训显示,“真相为重”正在变为“情绪为重”,忽略事实、对尚未定性的事件发表意见、传递态度的行为趋多。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字箴言映衬了媒体肩负的责任和操守。面对网络上的失察失实的信息,媒体应该扛起辟除谣言、澄清谬误、传播真相的大旗,做民意的引路人而非被带着走,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而努力。
保持客观冷静,带出“理性的节奏”。很多网民为弱者发声秉持的是一份道德信义。然而,在后真相时代,即使面对网络上的同一个热点话题,不同立场的人也会对“真相”各执一词,加之“节奏大师”从中搅弄,事实很难在一时间得以辨明。
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前提。一事当前,不妨克制下急于表达的冲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待真相明了后再下论断。最好的支持是保持关注;最有力的行动,还是从自己做起。
“万事不如公论久,诸贤莫与众心违。”每个人应当做的,就是秉持求真务实的态度,让“节奏党”寸步难行,让真理的声音成为网络空间最强音。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