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也标志着新一年节气的“生物钟”开始时序轮转。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最具辨识度和日常性的传统文化之一,彰显着中国人的自然观,更是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印记。
有人说,二十四节气是从时间长河里生发的东方智慧。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
一
寒来暑往,四时八节,节气文化在中国文化版图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节气是人与天地的对话密码。四季轮转中,节气讲述了日升月落、四时交替、草木枯荣的故事。所谓“花知时而开,人顺势而为”,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总结出的人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门道,蕴含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现出中国人的时空观、宇宙观和生命观,博大而深邃。
节气是日常生产生活的指南。在农业社会,农业生产对时令的变化非常敏感和重视。古人观察天空中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的斗转星移,通过对自然节律变化和气候特点的观察总结,发明了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农事活动。我们熟悉的“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夏至种豆、重阳种麦”等俗语,皆脱胎于节气规律。数千年来,中国农民就是如此不违农时地耕作。
节气中蕴含着东方生活美学。节气是古人对大自然纤毫变化的丝丝感受,也由此融入每一个寻常之日中。每个节气所特有的习俗,体现着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立春要祭祀春神、班春劝农,立秋要赴圩场赶秋、庆丰年祈幸福,冬至要拜祖、吃饺子……它早已融入我们的吃食、养生、习俗等各个方面,中式生活方式就这样落入四季更迭中,无声无息,无处不在。
二
在国际上,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于2016年11月30日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国际社会对这一中国人数千年传承的智慧体系,早已形成高度的认知与认同。
然而,从农业社会步入现代社会,节气文化虽仍在流传,却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定的生存困境。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农耕文化的转型,节气所具有的农事指导等功能逐渐式微。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群体基数减少,也让其传承主体逐渐出现断层。这些情况导致,现在一些人对于节气的认知与价值判定上出现一些偏差。比如,有人认为,传统节日就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多数节气已经没有什么存在感,不需要去进行传承和保护。
公历纪年法的普及使用,冲淡了传统节历文化的氛围。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公元纪年法,也就是俗称的“公历”,在中国于1949年取代了传统的历法,被确定为官方的纪年方式。如今,除了春节前后大江南北都偏好用“腊月二十几”“正月初几”来记录时间外,元宵节一过,人们就重回日常状态,约定俗成般地以年月日计算取代对四季轮转的感知。在这一大背景下,节气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被淡化。
此外,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们对自然气候的依赖不再那么紧密。在高强度的生活节奏中,不断强化的“社会时间”也让个体对“自然时间”的感知逐渐弱化。不可否认,少数人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更多停留在术语和符号上、停留在短短二十八字的节气歌上。
三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老而科学的“时间制度”,穿越了数千年时光。如何让这一文化瑰宝焕发新的光彩,更深度地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当中?这是一项新的时代命题。
比如,活化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之景。在理解和挖掘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应当让它们可感知、可体验。像衢州柯城十多年来坚持活态传承“九华立春祭”民俗,以祭春仪式、鞭春牛、踏春、咬春等颇具仪式感的流程,让人们感受到千年来中国人对春天、节气发自内心的尊崇。
还有杭州设立半山立夏节,传承立夏习俗;台州三门县打造特色非遗街区,展示“祭冬”文化……这些可观可听可赏可闻的习俗体验点,绘就一幕幕节气传承的动人图景,都是很好的传承案例。
比如,展示二十四节气的自然之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山川、风物、人情,无不展现四时节气之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作为倒计时器,自“雨水”始,至“立春”定,与古诗词、古谚语相融,完美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美学。还有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暖场节目《南孔竹鼓 礼迎天下》,也让二十四节气的“非遗神韵”与千年传承的“两子文化”交相辉映。
比如,感知二十四节气的生活之用。节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蕴含着与人体生命科学及日常相关的智慧。比如中国人历来讲究立春宜护肝,谷雨养脾胃,冬至宜多吃补心食物等。一些地方的中医院还开设了“时令门诊”,诊疗对象逐渐从中老年人向年轻人延伸。此外,如何更加多样地将之落于我们的生活之用当中,还需要进一步去思考。
再比如,演绎打破次元的节气之潮。节气是古老的,但展示可以创新;节气是传统的,但表述可以现代。十分能“整活”的河南卫视精心打造的中国传统节日“奇妙游”系列,结合流行的网剧和网综,推出虚拟人物“唐小妹”,打破“次元壁”,让传统节日一路开挂,这也可以作为节气文化“破壁”之策的参考。比如,可以推出节气动漫、节气游戏、节气文创等创新表达方式,让二十四节气在“Z世代”心中潮起来。
今天,我们在传承节气文化时,传承的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带我们追忆记忆深处悠扬婉转的田园牧歌,感悟人与天时、地利、大自然的相处之道。
立春至,万物生,从此冬寒变春暖,阡陌漾春意。立春之日,你的家乡有哪些传统习俗?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