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烟雨中,很多人听着远远传来的卖花声,踏着青石板,缓步走过悠长的小巷,心里总会想起那句诗——“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宅弄深处,曲径通幽,不知深几许,行至尽头,豁然开朗,别有新洞天”,一条条弄堂分布在成片的老房子中间,如毛细血管般串联起精致秀美的江南,那是水墨风景,是市井生活,更是一种文化情怀。
有人说,“没走过江南的里弄,便不曾真到过江南”。弄堂究竟可以带来怎样的惊喜?我们又能从中窥见怎样的江南风光?
嘉兴一老街内的弄堂
一
作家王安忆在《长恨歌》开篇,深情描摹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弄堂,“像是大河一般有着无数的支流,又像是大树一样,枝枝杈杈数也数不清。它们阡陌纵横,是一张大网。它们表面上是袒露的,实际上却神秘莫测,有着曲折的内心”。
河流、弄堂、大树从水、陆地、天空将江南切分成无数各自独立又特色各异的单元,枝桠相连、血脉相通,成就了千变万化又万象归一的江南风情。
江南弄堂与北方胡同,相似又有不同韵味。胡同源于蒙语“水井”,由胡人带入中原。而先秦时《诗经》中已有“巷无居人”这样的表达。弄堂,早时作“弄唐”。清人梁绍壬在《两般秋雨盦随笔·衖堂》中说,“今堂屋边小径,俗呼衖堂,应是弄唐之讹。宫中路曰弄,庙中路曰唐,字盖本此”。
通常情况下,弄堂被分为水弄、宅弄及连街弄三类。水弄往往是前通街、后通河的,既是水乡一景,也是交通要道;宅弄,则是依附在宅院或民居内的次建筑;连街弄最为常见,是两两平行且与街道连通的小路,房廊相连、声气相通,别有曲径通幽的趣味。
历史是有记忆的,江南人与生长其间的弄堂情缘更是难以割舍。鲁迅在《弄堂生意古今谈》中讲:“闸北一带弄堂内外叫卖零食的声音,假使当时记录下来,从早到夜,恐怕总可以有二三十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文人避居上海的里弄中,从而催生了“亭子间文学”,在巴金、郭沫若、茅盾、张爱玲等人的文学作品中,弄堂的影子亦是高频出现。
杭州小河直街 图源:“杭州文广旅游发布”微信公众号
二
闲暇或者烦闷时,去小弄堂走一走,抚一抚青苔斑驳的墙体,看一看光影流转的老街,似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人心归平静。曲曲折折的弄堂,为何这样引人流连?
诉说一段历史,浓缩一方文化。它们的名字颇有意思,或与从前居住在此的大户人家相关,如施家弄、梁家弄等;或与原有行业环境相关,如绍兴的香粉弄,高宗皇帝赵构生活在越州时,为后宫配制胭脂香粉的专坊就设在此处;又或与历史传说有关,无锡的马甲弄,相传就是名将常遇春在无锡洛社血战三天三夜击溃元军后,将士们休息时放置马鞍盔甲的地方。
走进弄堂,崎岖不平的青石板倒映着那些匆匆而过的脚步;高耸挺立的马头墙讲述着先人消解灾患的智慧,不远处的观音兜寄寓着人们对风调雨顺的祈愿。花窗内虽然已不见闺阁小姐的倩影,却也能填满游客的好奇之心。
藏着人间烟火,牵动游子乡愁。弄堂的建筑形态,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一个小小的社会空间,其囊括的世相百态,是江南人朴实的日常生活,也是弄堂的灵魂所在。
行走在江南的弄堂,会遇到坐着板凳、摇着蒲扇纳凉的老人,会遇到无忧无虑、追逐嬉闹的孩子,还能看到弄堂两边一边择菜一边闲聊的阿姨,闻到厨房里滋滋作响的红烧肉香气。抬头一望,屋檐下晾着被子或衣裤,远处的围墙上,一只体态慵懒的狸猫在伸腰呵欠、晒着太阳。这样的烟火气息抚慰人心。在外的游子,不管走得多远,也能被一条弄堂牵动思绪。
形态不尽相同,意境引人入胜。弄堂深深深几许,行至尽头又一新。很多人爱逛弄堂,爱的就是那一份悠悠探寻之感。弄堂的韵味就在于,宽宽窄窄、长长短短、明明暗暗,都不尽相同。“头顶一线天,脚踏青砖地”,缓步其中,行至尽头,以为无路时,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感觉新奇且美妙。
比如,杭州龙门古镇的弄堂。相传东吴孙权曾在此安家,为了让族人既连在一起,又互不打扰,于是把弄堂建得七曲八绕,似迷宫般奇妙。游客来此,多被这里的弄堂绕晕,总要迷路几次,才能找到出路。然而,此中的寻寻觅觅,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三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中有这样一段话: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
弄堂,正是江南水乡的“手纹”。然而,随着时代变迁的匆匆步伐,不少弄堂已经消失在大众视野中,只剩下一些老照片,供人细数落日余辉下的巷陌身影。那么,如何让老弄堂跟上时代快车?
别丢了建筑的基本功能。有句话叫,最好的保护就是再利用。不可否认,弄堂的消失与自身的功能局限有关。空间狭小,生活相对逼仄,各方面配套也不能完全与现代生活需求匹配。人们纷纷搬出弄堂,走进功能更好、配套更全的住宅区,老弄堂渐渐失了生机。
在上海,《繁花》开尽,弄堂“重生”,像飞乐厂旧址,有着复杂弄堂的老地块,被打造成了时尚新地标;永嘉路309弄,则打造了敞廊围合的小广场,旧日乘凉的弄堂,再次成为街坊们的公共会客厅。
找到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消失的无法回来,留下的弥足珍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这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指引,也是弄堂历久弥新的应有之义。
弄堂要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焕新”之路,融入一些新理念必不可少,不妨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建设,找准新与旧的结合点。比如,绍兴府山脚下的仓桥直街,印刻着这座城市一路走来的印记。仓桥直街秉承“修旧如旧”的理念,仅对部分塌旧建筑进行还原修缮,兼顾了保护文物建筑的原真性和环境风貌的完整性。走在街区中,弄堂、乌篷船、青石板路......正是理想中的小桥流水画卷。“荡弄堂去”,也成为绍兴人专属的Citywalk。
打好弄堂记忆的文旅牌。老弄堂承载着岁月积淀下的太多故事,写成了江南大地上一册册实物史诗。尊重并保护好这些独特的江南人文记忆,加以合理的修复与开发,能使其重新绽放光华。比如,南京的乌衣巷、杭州的五柳巷、嘉兴的月河街等都是弄堂焕新发展的成功案例,这里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也有丰富的旅游业态,成了许多游客向往的打卡地。
穿过悠长的弄堂,我们看见历史、看见风景;走出弄堂,我们也期待着出口的人间烟火和岁月清欢。弄堂,会给你一个爱上江南的理由。我们也期盼着,在江南的弄堂里与你温暖相遇。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