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你踩过“智商税”的坑吗

字体:
—2024—
03/21
08:42:28
2024-03-21 08:42:28 来源:浙江宣传

  “量子速读,快人一步”“油切暴汗贴,控制多汗症”“美白洗面奶,一秒变冷白皮”……看到这里,或许很多人都笑了,毕竟谁还没买过一件“智商税”产品呢?在过去不久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各大新闻媒体也披露了不少诸如此类的“消费陷阱”。

  近年来,“智商税”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词语。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智商税”产品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不禁要问,为何那么多人会为这类产品“买单”?我们又该如何理性看待?

  一

  所谓“智商税”,一般是指在购物时缺乏判断力,加之商家的营销套路,从而无脑下单,最终花了冤枉钱却没有获得相应的产品服务或功效预期的消费行为。很多人觉得自己不可能缴纳“智商税”,但事实上,“智商税”防不胜防,面对购物平台铺天盖地的宣传和商家各色各样的营销手段,大部分人都不免踩过“智商税”的坑。常见的有这样几类:

  面向广大家长的教育“智商税”。望子成龙成凤之心,人皆有之。很多商家精准嗅到了教育领域的商机,利用家长对心理学、脑科学等的推崇,伺机推出一些听起来“高大上”、功效上“能速成”的产品,精准收割了一批家长的“智商税”。

  比如前几年曾流行的“量子速读”,全称“全脑潜能开发之波动速读”,宣称能让孩子在5分钟内看完一本10万字的书籍,并将内容复述出来,哪怕外语书也不在话下,“书翻得越快,与宇宙的距离就越近”。这类看起来“一眼假”的课程,却在“量子纠缠”“宇宙能量”等营销话术的包装下,吸引了一拨家长争相购买。

  瞄准中老年群体的健康“智商税”。早年电视广告中,经常会有一些“神医”“名医”“专家”。他们大都看似德高望重、经验老道,“独家秘方”或“研究成果”一大串。他们一会儿是资深中医,专治风湿病,一会儿又摇身一变成了“深山苗医”,专攻失眠哮喘,大肆推销产品。

  此类产品往往将目标瞄准于具有一定经济收入且重视养生保健的中老年人。动辄价格高达三五千元的艾灸椅,号称使用特殊材质的万能床垫,具有“返老还童”功效的十全大补丸,都曾让很多老人心甘情愿自掏腰包。

  针对社会热点推出的跟风“智商税”。在一些特殊时期、特殊事件的刺激下,群众的焦虑情绪被放大,进而引发跟风抢购的现象。比如,去年,日本启动核污染水排海时,国内兴起了一股“抢盐潮”。多地盐业集团发声表示“食盐储备供应充足,无需囤盐”,这才稳定了消费者的心。有时,在一些特殊节点上,也不排除某些商家借机推出一些产品,引发部分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随大流交“智商税”。

  年轻人买美容产品,美容养颜;老年人买保健产品,延年益寿;宝爸宝妈买婴儿产品,“儿童专属”准不错……商家精准抓住不同群体的需求和痛点,辅以各种吸引眼球的噱头,消费者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交了“智商税”。

  二

  在网上搜索“智商税”,可以看到消费者提出的各种疑问:“XXX到底是不是‘智商税’?”“XX商品真的有用吗?”还有网友真情实感地吐槽,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些用新概念、新词汇“精心包装”过的新产品,让人不明觉厉。为何“智商税”产品屡禁不止、防不胜防?

  销售话术总是天花乱坠。王婆卖瓜尚且自夸,“智商税”产品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善于通过“文字游戏”做文章。商家们利用花里胡哨的广告语,或是“空口套白狼”,或是“顾左右而言他”,变着花样“引诱”消费者激情购买。比如,有的商家将仅滴了一滴含30%玻色因的护肤品夸张为“含30%玻色因”,消费者冲着成分买单,结果花了冤枉钱。

  信息不对称导致“判断盲区”。在崇尚科学的年代,越来越多人愿意尝试购买高科技产品,特别是对新事物有较高包容度、热衷于创新探索的年轻人。但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名词、新标签,消费者往往抱着“试试”的心理“一看就想买,一买就上当”。

  比如,面对市面上各种“远红外线”“磁疗”“抗菌”的保暖内衣,你是否也看花了眼?但中消协曾对26个品牌据称有远红外保健功能的保暖内衣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大多数样品的远红外发射率并不比普通保暖内衣高。信息差的客观存在,使得消费者稍有不慎就着了“道”。

  好奇从众是内生驱动力。有人说,心理作用和“社交价值”也是构成商品价值的一部分。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会受到群体的影响。在消费行为中,人们大多会出于好奇心和从众心理而冲动下单。当“已销售250万单”的字眼后面跟着“10万+”好评,大多数消费者会心想“这么多人买,那肯定错不了!”于是在一声声好评中,逐渐失去理智。

  三

  每个人的钱都不是大风吹来的,钱和精力应该被花在最恰当的地方。如何正确看待和应对“智商税”?

  不当“纸牌屋”,以诚信经营换好评。在你吆我喝、声势喧天的市场竞争中,产品是企业经营的底气。近年来,不少“不善言辞”的老牌国货凭借真东西、硬本事打破过分溢价的行业现状,将实惠留给消费者的同时,也接住了“泼天的富贵”。这再次证明,越是问心无愧的诚信经营,越能斩获最忠诚的粉丝。打开大门做生意,商家“正道直行”才能不让消费者“吃哑巴亏”,也为自己赢得长远发展的可能。

  减少“冲动买单”,给自己留点“冷静期”。很多时候,“智商税”也是“情绪税”,消费者出于种种原因冲动购买,为的是讨一个“情绪价值”,买前热情高涨,买后可能追悔莫及。市场是开放的,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在购物之前不妨多点理性,冷静思考一下自己的需求,仔细甄别商品的质量和功效,常记货比三家,多问问身边人,或许就是避坑的有效方式。

  把稳“方向盘”,为消费者把好关。在“智商税”陷阱中,最可恨的是那些无视消费者权益、通过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故意骗钱的无良商家。政府和监管部门不能缺位,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始终在路上。比如,面对教育类“智商税”产品,相关部门可多向学校、家长和学生普及知识,提高鉴别能力,联合市场监管部门严厉打击不法商家;又如,针对健康安全类产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及时检测、迅速回应,就能够消弭信息差。很多时候,官方背书是消费者最有力的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智商税”产品坚决说“不”的同时,也要客观认识到,一些新产品也可能因早期发展不够全面而被当作“智商税”。对这类产品,也需要给予充分的耐心和空间,而不是简单地“一棍子打死”。

  身处信息杂芜的世界,更要回归理性和审慎。维持有序的市场规则和消费秩序,呼吁理性的消费观,方能让合规产品与消费者“双向奔赴”,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