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保护自己

字体:
—2024—
05/22
09:30:16
2024-05-22 09:30:16 来源:浙江宣传

  今年以来,浙江多地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物种,包括杭州富阳的天钟山泡头菌、绍兴越城的单月苔、衢州江山的须女景天等,全省生物多样性的“家底”更添几分殷实。频频传来的喜讯背后,足见浙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成效。

  今天是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为“Be part of the Plan”,即“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旨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

  不禁要问,生物多样性与我们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又该如何保护好生物多样性?

  一

  几年前,曾有企业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大多数年轻人提到生物多样性时,第一反应主要是“物种”“动植物”“保护环境”等。其实,这些理解是相对片面的。

  早在30多年前,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就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各种生物之间的变异性或多样性,包括陆地、海洋及其他水生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间复杂的生态过程。

  换句话说,生物多样性广泛存在于大家身边。往具体了说,我们出门玩一趟,目之所及的花草树木、鸟飞鱼潜,都是生物多样性的体现。往抽象了说,我们从小听到大的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说的是遗传,“龙生九子,各不相同”讲的是变异,也是生物多样性的体现。

  事实上,生物多样性不仅关乎自然界,更事关人类生活与发展质量。

  关乎经济发展。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物种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并不夸张,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新自然经济报告》显示,全球经济中有44万亿美元适度或高度依赖自然生态系统,这相当于全球GDP的一半以上。可以说,看似不直接创造财富的生物多样性,稳稳托起了人类经济发展的坚实底盘。

  关乎人类生计。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谐的生态系统就像一副多米诺骨牌,人类也是其中一环。无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人类都将迎来“生存危机”。据统计,全球有超30亿人的生计依赖于海洋和沿海的生物多样性,超16亿人依靠森林和非木材林产品谋生。当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将有无数个家庭“风雨飘摇”。

  关乎精神福祉。除了衣食住行,生物多样性同样密切影响着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比如,香樟、杨树、梧桐等行道树,不仅减少了噪音污染,也美化了环境、净化了空气。此外,优美的生态环境、美好的自然体验还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情绪价值,像分布在城市“钢筋水泥”中的绿色空间,就能让人们在“复得返自然”中获得精神慰藉,以自然之美治愈人心。

  二

  生物多样性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此同时,人类社会的一些不合理行为却在破坏着生物多样性,让人与自然的“天平”失去平衡。

  比如,生态环境的污染。早几年,有研究称,物种灭绝的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了1000倍,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回望历史,在漫长的“拿生态换钱”时代,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是水资源、土地资源的流失;资源粗放利用导致的是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于是,河水变黑了、空气浑浊了、大山被炸平了……地球在“求救”,自然在“哀号”。

  比如,物种栖息地的破坏。人类社会快速发展,建立在物理空间大幅扩张的基础之上,在农业开垦、城市化进程中,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空间被挤占。据权威报告显示,人类活动已经“严重改变”75%的陆地环境和66%的海洋环境。森林砍伐、湿地填埋、土地转用等导致的栖息地破坏,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物种的存活能力和繁殖成功率。

  比如,野生动物的捕获。有人说,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少人受经济利益驱使将“魔爪”伸向了野生动物,爱好“吃野味”的食客将一些珍稀动物变作了“盘中餐”,热衷于象牙制品的鉴赏家让大象变成了被围猎的对象……野生动物在陷阱与猎枪之下,四散奔逃。

  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物多样性,其实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当我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界会带来更多慷慨的馈赠。那么,我们到底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些什么?

  其一,敬畏之心要立起来。古人云:“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实际上,每一种生物及其形态,都是顺应自然发展的结果:河豚看似卖萌的膨胀技能用来抵御外来威胁;变色龙靠改变皮肤颜色来适应外界环境……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奥妙无穷,自有其运行规律。保护生物多样性,既要尊重自然,更要顺应自然。地球不只是人类的地球,更是万物的地球,以“平视”而非“俯视”的姿态善待自然,敬畏自然的运行规律,认同其他生命的存在价值,才能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比如,湖州、绍兴、丽水等地现存的“桑基鱼塘”“古香榧群”“稻鱼共生”等生态系统;衢州搭建的便于物种迁徙和基因交流的生态廊道,都是“万物和谐”的典型案例。

  其二,身边小事要做起来。生物多样性保护靠机构、靠组织、靠环保人士,终究是“小部分”,而每个人如果能从身边小事做起,便能调动起“大多数”的力量。日常生活中,尽可能选择低碳出行方式、降低塑料制品和一次性物品使用频率;不食用、不投喂野生动物,不随意遗弃家养宠物,等等。保护生物多样性虽是千秋大计,但实践应从点滴小事、普通个体开始,每一份看似微小的行动,乘以几十亿,就能成为维护地球家园的一大步。

  其三,保护利用体系要建起来。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需要摈弃“重发展,轻保护”的短视思维,既在保护中利用,又在利用中保护,加快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体系,推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互惠共赢。比如,浙江在全国创新启动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目前已建成杭州植物园、宁波海洋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等28个省级体验地。如今这些地方已成为人们增长知识、科普研学的好去处,有的甚至成为“网红打卡点”,让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产值”。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伟大事业。“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这不仅是呼吁,更应是行动共识。当我们真正让行动成为习惯、让保护成为常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星星之火”,便能形成守护地球美丽家园的“燎原之势”。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