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骆宾王,在大唐用力活过

字体:
—2024—
05/24
14:25:14
2024-05-24 14:25:14 来源:浙江宣传 金轩

  世人的目光有时候是带有选择性的。对于骆宾王,人们更多记得他人生中的那些“高光时刻”,并把各种标签贴到他的身上,比如“唐朝愤青”,比如“最莽诗人”,比如“少年奇才”,却忽略了把时间的尺度拉长,去回顾他那跌宕起伏的一生。

  今天我们写骆宾王,不是因为他写下了流传千古、老少皆知的《咏鹅》,也不是因为他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让挨批的武则天却要感叹:“宰相安得失此人!”而是因为这位被人称为“盛世过客”的文豪,一生都在追求一种活法——用尽生命的力量,去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骆宾王 图源:“义乌史志”微信公众号

  一

  每个人都想靠才华吃饭、潇潇洒洒地过一辈子,骆宾王本有足够的天赋能够轻松达成这一愿景。相传,他7岁时就随口吟出《咏鹅》,博得“神童”之名;参加县里的童子科考试,他咏物寄兴,写下《玩初月》,“既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充满哲思。

  唐朝时,科举考试不糊名。为了得登高第,当时攀附世家、请托贿赂之风盛行。骆宾王不愿低头,自信腹有诗书的自己可以凭实力一举博取功名。但毫无意外,他落榜了。

  这让他备受打击。回故乡义乌途中,他写下了《望乡夕泛》,“归怀剩不安,促榜犯风澜”。游子事业未成,只能回乡排解忧愁。

  科举不中的骆宾王,此后成为了道王李元庆的幕僚。道王非常欣赏骆宾王,想让他写一份自我表扬的文章,作为提拔举荐的依据。但骆宾王并不认为这种“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式的自荐有什么意义,挥毫写下:“说己之长,言身之善;腼容冒进,贪禄要君……所以令炫其能,斯不奉命。谨状。”他说,绝不当“贪禄要君”之辈,要以真才实学获得功名。此后不久,潇洒离职。

  这一次的意气风发,让骆宾王赋闲在家,坐了10多年“冷板凳”。生活日渐困顿,他不得不放下清高之气,向吏部自荐求仕,“弱龄植操,本谢声名;中年誓心,不期闻达”。由于骆宾王的文坛声誉,不久之后他就相继被授予奉礼郎、东台详正学士等官职。虽是闲散小官,他却格外珍惜。为此他写下《西行别东台详正学士》,表达了对这次出仕的感怀。

  可好景不长,骆宾王再次因犯上被贬。于是他选择投军,出塞入蜀。一路上,才华横溢的他诗性大发,留下了“惟馀北叟意,欲寄南飞鸿”等名句。

  公元679年,骆宾王升任侍御史,进入了唐朝“高级公务员”的序列。但屁股还没坐热,他就被同僚陷害下狱。在狱中,那首著名的《在狱咏蝉》,于骆宾王的笔下喷薄而出——“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世人不懂我不要紧,我的高洁自有公论。

  无论是成名于年少,还是中年游荡官场、羁旅边塞,他始终是一股“清流”。正如他写下“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的诗句,就是向世人声明,自己是一把锋利的宝剑,但若找不到懂自己的人,还是先放入剑鞘,藏锋以待。

  骆宾王作《咏鹅》图源:“人大数字“微信公众号

  二

  有人说,在“初唐四杰”中,骆宾王最具传奇色彩:辞职、归隐、流放、参军、坐牢……他性格外向,为人热烈,富于激情,一辈子没有安稳过;在一些史料中,骆宾王还被记录成一个“狂生”的形象,个性张扬不合群,从而人生坎坷。

  骆宾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或许很难轻易用几个形容词来下定论。但从他留下的100余首诗作中,我们能看到一个更加立体的骆宾王。

  面对谄媚的官场,他写下“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以明志;羁旅边塞,他写下“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表露守卫国土的豪情;遭遇世俗轻慢时,他写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告诉世人,不能妥协,要坚守内心,活出想要的样子。那种不卑不亢的倔强,在传世的文人中都是少有的。

  不仅如此,骆宾王并非铁石心肠、不懂人心,他对世间情感体会的细腻程度不但拔萃于初唐,而且留回音于后世。

  比如他曾经写下多篇为被抛弃女子鸣不平的爱情诗歌。在《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中,他对好友卢照邻“出手”,用“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表达了对被抛弃女性的同情,文坛老友卢照邻都不得不站出来,声明自己对郭氏的爱意。

  他还写过《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帮助一名女道士向情人表白,其中“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成了爱情诗里的千古名句,清代词人纳兰性德还在《画堂春》里“复制粘贴”了“一生一代一双人”这句诗。

  骆宾王大约是不会把爱情挂在嘴边的“直男”,但他的这些诗作却又告诉我们,在才华盖世、天生侠骨之外,他还拥有一颗直下柔肠、温润他人的心。

  三

  公元684年,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骆宾王写下了那份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檄文”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这一句写尽了自己未被这个世界善待的郁结之气,也让人看到了他作为一名文坛战士的莫大勇气。

  骆宾王从军时主要的工作就是写檄文。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骈文大师,只能从事这种阵前叫阵、声讨敌人的工作,这大概是独属于盛唐的“奢侈”。

  但檄文写得再好,也无法扭转当时武则天君临天下的历史进程。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不知所踪。

  有传说,骆宾王归于灵隐寺。那里至今还流传着落发为僧的骆宾王为宋之问改诗的典故。“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无人能确定这句诗是否出自骆宾王之手,只有钱塘江的潮水仍在,留给后人无限遐想。

  还有人推测,骆宾王是投江而死。兵变失败后,骆宾王自知已无退路,便跳江自尽了。

  也许世人惋惜于骆宾王的才情,不愿让他尘封于历史。清代的李汝珍就在小说《镜花缘》中,“请”出了这位盛唐诗人,并杜撰了他的后人成功战胜武则天的情节。或许李汝珍也不愿意让这位传奇人物沉寂在历史的长河中,于是选择在文学作品中“延续”他的生命。

  无论结局如何,作为盛唐仗剑吟诗的翘楚,骆宾王的一生可谓传奇。他的身上,有“谁肯逐金丸”的风骨,有“唯当死报君”的忠诚,有“不学燕丹客”的豪迈,也有“自有玉壶冰”的真情。骆宾王留给后世的“遗产”,除了诗和文章,还有他究其一生都在努力追寻我心、活出自我的文人模样。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