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春,已是风烛残年的丰子恺,定要回阔别近30年的家乡看看。从上海出发,他先是坐火车,再换乘一艘小汽船,最后登上摇摇船,在运河上晃啊晃,吱呀吱呀驶入了他魂牵梦绕的石门湾。
石门,因春秋时期吴越对峙而得名,戍边的兵士在此垒石为门,划分国界。后世的京杭大运河恰在此拐了个120°的大弯,又是出杭城后的第一个大弯,故被称作“石门湾”,有“千里古运河第一湾”的称号。
这个大弯,像是张开的怀抱,期盼着游子的归来。须眉皆白的丰子恺,或许曾站在桥上低头看水,轻声背诵着自己写下的句子:“走了五省,经过大小百数十个码头,才知道我的故乡石门湾,真是一个好地方。”
千里运河,一路逶迤。石门湾只是其中一小段,但它给世人留下不少感叹。
大运河石门段
一
大运河的南段,称为江南运河。从地图上看,它如一张细密的网络,从北流淌而来,再东连、西拓、南接,最终演变成几缕更明显的干流。
江南运河的前身,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在古时的吴江、桐乡、海宁一带,吴国为了掌握战略优势,通过开凿百尺渎等运河,把都城苏州地区的粮草一举运抵钱塘江。勾践灭吴后,又开凿了一条越水道,若是加上延长线,与百尺渎走势呈一个大直角。这个角度,可以算是石门湾的前世之因。
之后,秦代的陵水道、汉代苏嘉之间的百里运河等陆续打通,还有今天杭州城内的上塘河、下塘河,纷纷加入这张网络。历经隋唐扩宽、元明时期进一步的繁荣,石门湾仿若玉带般的角度终于定型。
京杭大运河从北向南,流经石门湾陡然转弯向南,不远便是崇福的“三河口”,然后在此分叉,往南经海宁入杭州,是为隋唐古运河;往西则由塘栖入杭州,便是下塘河。
“人家依断岸,商舶趁长风”,漕运的繁荣,迅速带动石门湾的经济。如同无数运河沿线的小镇都留下过各自的巅峰,明清两朝,这里的商贸发达远在周边县城之上,不仅是江南著名桑市,还是江南榨油业的中心。
在丰子恺的笔下,“船舶麇集,商贾辐辏”是石门湾的日常写照。寺弄,则被称为“石门湾的南京路”,每日上午必是一片摩肩接踵的景象。对于百姓而言,运河给予他们的,不是诗情画意,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位于京杭大运河旁的古吴越疆界碑
二
120°是物理角度,展现了开凿运河因势利导的智慧;120°也是情感浓度,记载了无数人的出发或归途。
过石门湾,有人是“轻舟已过万重山”般快意,譬如年轻的王国维。1903年,冬夜逢雨,狂飙掠舷,声音如布匹撕裂,又似桅杆断裂。他却听着风声雨声,一脸从容,留下一首《过石门》。
应老师的邀请,他正前往江苏任教。王国维仿若振翅高飞的雏鹰,睁眼看这外面世界,试图一展胸中抱负。他瞧见运河两侧的小松、老桑、疏竹,也觉可爱。“此顷能百年,岂惜长行役”,多么孤独的旅行,只要心存希望,他便不会害怕。
丰子恺的船,却笃悠悠摇得很慢。他在这运河上漂过几乎十七岁前的每个日夜,祖母吃蟹酒的身影,父亲中举人的情景,小天井里安逸度日的乌龟,灶间混杂的烟气、腥气、臭气……各种场景逐帧闪过,拼接起丰子恺难以忘却的石门湾时光。
船是江南人最爱的代步工具之一。“我们不需要用脚走路。下乡,出市,送客,归宁,求神,拜佛,即使三五里的距离,也乐得坐船。”逃难路上,丰子恺也少不了坐船。在细雨中匆匆登舟离开家园,又在流亡结束后坐小舟重回故里探望。小船载着乡愁,漂向远方,却始终漂不出心中的石门湾。
无数儿女在运河沿线流域出生长大、结婚生子,对于他们来说,流淌着的运河水,深刻改变了他们的生产、生活,也酿成了川流不止的乡愁。
正如马可·波罗所说:“值得赞美的,不完全在于这条运河把南北国土贯通起来,或者它的长度那么惊人,而在于它,为沿岸的许多城市的人民,造福无穷。”
石门湾,作为江南运河河道中变更方向的重要节点,古往今来,多少游子在此出发,多少漫游的旅人择此或相识、或重逢,互揖道一声珍重,再奔赴各自航道。
石门湾
三
遥远沙场的楼船战鼓、王公贵族的画舫歌舞、南北商旅的轻舟快桨……石门湾,早已失去了这些喧嚣。在上世纪的战争中,这里被炸了又炸,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只除运河的湾没有变直,其他一切都改样了”。
随着交通方式的变革,石门湾在实际功能上已不复往日荣光。当作为运输之河的身份不再显著,记忆之河、文化之河的厚重属性却在不断加强。
运河水流出新业态。相传100多年前,灵隐寺的一棵桂花树顺流被带至石门湾,开枝散叶,郁郁葱葱,现已有大小桂花树万余棵,成了远近闻名的“桂花村”。桂花酒、桂花茶、桂花蜜、桂花糕……各色桂花吃食花样翻新,成就了当地一大农旅品牌。
石门湾曾名扬江南的桑树已不多见,但桑梓蚕缘催生的蓝印花布却一次次火出圈。丰子恺常常念叨的“丰同裕”,仍保留着刻板、刮浆、清洗、晾晒等老底子手艺。只是从布匹染坊,成了时尚单品店。蓝印花布被制成抱枕、玩偶、帆布袋等,在文旅市场很受欢迎。
运河情引来新住客。这些年,石门湾24.2公顷的古镇风貌整塑,让生活在运河边的人们,既能拥有现代生活的便利,又能享受依水而居的诗意,从而再现春秋古韵、运河风情。
渡口虽然没了曾经的市井喧哗,却多了一批批访古、研学甚至常驻创业的新住客。在石门湾的沈家墩,聚集了一批文艺人才、文化公司,形成书画、国学、茶道、琴艺等不同业态,转身成为网红“子恺漫画村”。年轻创业者在此重读运河,把运河故事注入戏剧、文创、绘本等作品。在石门湾两岸,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年轻人站在江南民居的窗棂边,数着运河上的船只,大概是最好的精神疗愈。
大运河是流动的、鲜活的,是奔腾不息的民族记忆。石门湾如此,大运河也是一样。一水连南北,千载连古今,或许那便是运河人家的共同乡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