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对高校毕业生而言,接受毕业论文的“锤炼”是最后的必经关。而在漫长而充满压力的撰写过程中,论文的致谢部分像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为很多毕业生“苦中作乐”的篇章。它们或煽情动人,或幽默诙谐,或文采斐然,隐藏着各种“彩蛋”。
近段时间,就有几则论文致谢登上热搜。比如,有毕业生感谢“国家专项计划”,让从小县城走出的自己“接受良好的教育,看到广阔的世界”;有边境女孩感谢为她筹措学费的派出所民警,表达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将这份爱心和温暖传递下去”;还有人写下一篇“诗经体”致谢,经导师分享后,在朋友圈刷屏……
这些论文致谢走红的原因是什么?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深意?
一
不同于具有专业性和严肃性的正文内容,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一般不受字数限制,没有固定文风,作者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自主发挥进行创作。
笔者随机在网上检索浏览部分学位论文的致谢篇章后发现,在篇幅方面,既有10多页的长文,也有几行字完事的“简约派”。比如中国科学院大学一学生的博士论文致谢长达13页。致谢回顾了自己8年求学生涯,对导师、课题组、同班同学逐一表达了谢意,并细致罗列出每一个对自己重要的科研时间节点。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上海交通大学一位博士的致谢仅“感谢国家”四个字,惜墨如金却心怀大义;还有的工科学生用短短一句“工学者,巧心,劳力,造器物”致谢,突出自己的专业追求。
不少论文的致谢主打“万物皆可谢”。作者们用文字记录求学生活的点滴,有的表达对师友的感激之情,有的感纫父母家人的陪伴,还有人感谢陪伴自己写作的宠物、提供疗愈的美食,甚至连空气与阳光都可以成为感谢的对象。
一定意义上来说,论文致谢是一种庄重而特殊的仪式。一篇致谢的落笔意味着毕业论文的完成,是毕业生即将从学生转变为社会人的一个标志点。对他们来说,论文致谢不仅是感谢指导老师、家人、同学以及所有在学术旅程中给予支持和帮助的各位,更是对一段求学生涯的回顾与致敬,将奋斗之路上的付出与成长凝结在字字句句当中。
二
不管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型的致谢,还是“主打笔走偏锋”型的致谢,又或者是“彰显少年才情”型的致谢,那些深入人心、令人眼前一亮的片段,引得不少网友大呼“致谢比论文好看”。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每年总有那么几篇论文致谢能在网络上走红。
创新表达,吸引眼球。越来越多毕业生决定打破常规,尝试用“Rap歌词”“文言文”等创意化的方式来创作致谢,各种“花式”致谢成为青年学子彰显活力与个性的“天地”。
比如杭州师范大学一毕业生用“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来感激父母的默默付出,用“晓仆以批郤导窾之诲语,诱仆于春风甘霖之诲教”表达对导师的感谢,用“然得挚友者甚,感世间百态,尝人间烟火,夫复何求”形容好友相伴的珍贵。
还有把致谢“玩”成武侠小说的。浙江大学一博士生将导师教诲比作“门派心法”,“‘七剑’傍身,‘三力’于心,何愁跨不过‘五级’,玩不转‘三界’”,其中以“七剑”类比完成研究的七个步骤,用“三力”指代三种能力,网友表示:“真是有趣的灵魂,太有才了!”
真情实感,引发共鸣。论文致谢部分大多体现出作者在整个学习阶段所经历的酸甜苦辣,我们也从文字当中察觉到百感交集的情绪,读来不免为之动容。
比如一位博士致谢中的一句“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字里行间透露着对求学之路的感慨;一位毕业生的致谢在网友看来很催泪,他离开故乡、负笈远游,“7次研究生考试、3次博士论文答辩”的经历打动了很多人。
那些“关关难过关关过”的心酸与勇气,那些自我调侃、自我和解的幽默与诙谐,那些“开不了口”的恩情与感谢,涓涓细流般从笔端倾泻而出,使得阅读的人内心泛起阵阵涟漪。
诸如此类的论文致谢,内容精彩、脑洞大开。当它们通过图文、视频等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在社交平台上后,更加容易获得大量的转发、评论和点赞,甚至衍生出更多“二创”内容,成为一年又一年毕业季中最独特而难忘的印记。
三
其实,“出圈”的致谢远不止于一声感谢、一段回忆、一种仪式感,它更像是作者对自己心灵的叩问。透过致谢,我们还读出了其背后直抵人心的深意。
读出对知识的尊重。学术研究常常被人们形容为“一趟寂寞的远行”,写下致谢的那一刻,代表作者获得了阶段性的学术成果。一份份论文是心血的结晶,凝结着在实验室紧盯数据的焦灼、四处调研走访的奔忙。而在论文致谢中,作者更加直观地表达出自己在求学生涯当中的所感所悟。致谢成为个人情感和学术旅程的交汇点,是理性思考与感性表达的融合,我们也从中读出他们对学术的尊重、对知识的敬畏。
读出对生活的勇气。有人物质生活匮乏,却不曾失去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梦想的执着;有人“用生活给的泥巴种花”,从中汲取向上生长的养分。不论是读“出身本蒲柳,寒窗且苦读”,还是读“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我们仿佛都看到了他们挑灯夜战的背影、蹚过泥路的脚印和坚毅如铁的眼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致谢里的文字,也是他们奋斗人生的箴言:面逆境而弗馁,要遇难而迎、勇敢面对。
读出对未来的希冀。在那些发人深省的致谢中,作者们不仅向过去致敬,也向未来发出“邀请”。他们提及自己的职业规划、人生目标,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设想,希望能够继续披荆斩棘,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建设社会的一份力量。
四川凉山的彝族小伙子苏正民写下“永远做这片黄土地上最忠诚的儿子”,之后便以身躬行回到山村学校支教;论文致谢感动全网的工学博士黄国平,则志愿“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深耕所学,不断探索更多可能。
每篇论文有其终结之页,但人生的大书却没有结尾。每一章的结束,都是新旅程的开始。祝愿所有的毕业生毕业快乐,永远怀揣赤子之心,保持对理想的追寻,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