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只求“不出事”,为何容易出事

字体:
—2024—
11/06
09:38:09
2024-11-06 09:38:09 来源:浙江宣传

  现在,“不出事”成为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处事原则。这里的“不出事”,指的并非领导干部守住廉政底线,而是在工作上追求不被问责、不引发舆情风险。表面上看,希望工作不出问题无可厚非,但当“不出事”变成一种工作心态,甚至主导工作的进程,就容易变味。

  工作的落实、个人的作风,应该追求“不出事”,但绝不能为了“不出事”而不作为、慢作为。平时高举“不出事”的牌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到头来却最有可能出事。明明总想着“不出事”,为何反而更容易出事?该如何匡正这种心态?

  一

  客观来说,在工作中精心谋划,力求尽职尽责、不出纰漏,确实是应该秉持的。但如果一味地爱惜羽毛,害怕出了问题要担责,把“不出事”当成“免战牌”高高挂起,打着这样那样的小算盘,无疑背离了为民服务的初心。

  比如用“不出事”敷衍群众的事。有些事涉及群众急难愁盼,群众的诉求很强烈,但解决起来错综复杂,需要领导干部挑点担子,敢于拍板决策。少数干部因此就有了畏难情绪,对这类问题能拖就拖、能躲则躲。实在躲不开,就拿“规定不允许”“不能出岔子”等当借口,敷衍搪塞、消极对待。

  比如用“不出事”应付上级的事。很多改革措施,最终落实都在基层。基层工作是否到位,决定了改革实施的成效。但也有个别地方,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闻改革而色变,满脑子避责思维,为了“不出事”,用各种套路来虚与委蛇。最典型的就是搞表面文章,错误地认为做事有风险、躺平无负担,材料、报告、台账做得精彩纷呈,实际工作却一地鸡毛、乏善可陈。

  比如用“不出事”扯皮本该干的事。很多工作需要部门单位之间相互协调,一起克难攻坚,但个别领导干部却容易被“不出事”心态所误,或守着一亩三分地,绝不当“出头鸟”,别人不干我也不干;或扬起懒政怠政的消极作风,以容易出事为借口,对本职工作推诿扯皮。最终造成本该干的事干不下去,本该干好的事烂尾收场。

  只求“不出事”的心态本质上是一种错误的政绩观。这种认知将做事和纠错追责对立起来,妄图用看似合理、冠冕堂皇的理由,将“假作为”“慢作为”等行政顽疾合理化,一旦蔓延开来,让消极应付成为风气,将会置改革发展于不利的境地。

  二

  “不出事”心态为何要不得?因为带着这种心态开展工作,很容易就会丢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甚至还会因此而心安理得地躺平。综合来看,“不出事”心态所带来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养成侥幸心理,更易“掉链子”。若事事都求“不出事”,极有可能导致行事上的犹豫不决、顾虑重重,使得许多工作只停留在走过场的表面,难以深入问题的本质与核心。现实中不乏此类例证,有的党员干部因为害怕出了事要担责,对待工作跳不出“路径依赖”,结果陷入机械和僵化的死局。而当不出事也不干事的“平平过”成为一种惯性,思想上的懈怠和行动上的空转便会滋生泛滥,埋下拖沓、敷衍等隐患,养成凭侥幸心理办事的习惯,最终拖累各项事业发展,乃至在紧要关头、关键时刻“掉链子”。

  助长形式主义,坏了好作风。“不出事”心态是一种变异的形式主义,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形式主义的套路,但一旦在工作中占据主导地位,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满足于文山会海、沉浸于“公文行乐”,甚至衍生出对实际问题视而不见的官僚主义。久而久之,没事就是好事,无过便是功,在这种认识下,改革只会成为水中花、镜中月。

  伤害群众感情,有损公信力。如果领导干部总是抱着“不出事”的心态去工作,把事情越拖越大、最终拖炸,把矛盾越拖越多、最终拉垮,不仅会让人民群众失望心寒,也会导致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受损。因此不办就不会出事的“不出事”心态,不仅有悖于为民服务的宗旨,而且已成为改革事业的“拦路虎”、干群关系的“隔离墙”,绝不能等闲视之。

  三

  习近平总书记曾谆谆告诫:“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应该予以严肃批评。”“不出事”不能成为懒政昏聩的“挡箭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应该放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上,而不是一味纠结于个人境遇,选择绕路避险。如何纠偏“不出事”心态?如何让党员干部放开手脚、挑起该挑的担子?

  挡住该挡的风雨。改革的事业不可能一帆风顺。宽容党员干部真心实意为了工作却因为经验或者认识不足造成工作失误,也是一种实事求是。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指出,“切实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2019年,浙江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良性互动机制的意见》,提出7大机制、推出20条举措,推动组织担当与干部担当“双向奔赴”。

  在改革进程中,有必要分清楚是客观失误还是主观故意,为勇立改革潮头的党员干部挡住该挡的风雨,让敢作为能作为的党员干部没有原则性的后顾之忧,从而压缩“不出事”心态的存在空间。

  减掉该减的负担。有些时候,“不出事”心态是被逼出来的。比如有的值班执勤工作在安排前不进行科学研判,使用所谓的“疲兵战术”,搞“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让一些党员干部疲态尽显,以致没有精力做好本职工作,就可能产生用“不出事”来应付了事的消极心理。因此,适当为党员干部松绑,减掉不该有的负担,让他们有时间有精力去做好该做的事,也是纠偏“不出事”心态的良方。

  摆正应有的心态。当前,很多党员干部事多压力大,但正因为身处为民服务的第一线,才尤其要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认识与担当。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调整心态,比如不能因为自己所处的位置或部门不是核心存在,就消极对待。殊不知,在人民群众眼中,这些位置或部门代表的就是党和国家的公信力;还有,为老百姓的困难挑一些力所能及的担子,不是风险,而是职责所在。摆正应有的心态,养成正确的得失观,自励以正心态,脚踏实地改革攻坚,方能铲除滋生“不出事”心态的土壤。

  只求“不出事”心态之误,在于以保守避责代替积极作为,忽视职责担当。盲目追求“不出事”不能也不该成为各个工作环节的常态。摒弃“不出事”心态,用脚步去丈量人心,才能与人民群众相向而行。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