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畔,月轮山间,六和塔已伫立千余年。这座始建于北宋的建筑,在古时候是杭州的地标,彼时从钱塘江入杭,人们第一眼看到的就可能是六和塔。
六和塔比普通的佛塔规模更大一些。据《咸淳临安志》记载,六和塔建成后,“塔高九级,长五十余丈”,行驶在钱塘江上的船夫,远远地就能看见它。
时光悠远,涛声依旧。如今登塔而望,近可观钱塘江大桥车流不息,远可眺一江穿城而过,满眼是豁然与开阔。或许,人生正需要这样的时刻来治愈。
一
六和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提议者是吴越国王钱弘俶。当时,钱塘江潮水是杭州城的一大隐患,潮水起来时,“掠堤突岸,摧陷田庐”。为此,钱镠和他的后代想尽办法去治理潮水,六和塔的建设初衷,就是为了镇潮。
传说中,六和塔建成后,钱塘江潮水果然不再肆虐,而是沿着正常的江道奔流而去。当然,传说只是传说,钱塘江治潮的成功,是从汉代开始的一代代人坚持兴修水利、修筑石塘的结果。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记录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但石头终究也无法永久保存,战乱的破坏和时光的侵蚀是其最大的“敌人”,六和塔也概莫能外。
北宋末年,六和塔毁于战火之中,现存塔身建于南宋。南宋定都杭州,仍然面临着治潮的难题,宋高宗为此决定重修六和塔。一位名为智昙的僧人自告奋勇主持修建,费用全靠募捐。新建的六和塔虽然比原来少了两层,但“两浙之塔无出其右者”。
此后,从南宋到清的数百年间,六和塔几经毁坏又几度修复,幸运的是,南宋时期的砖构塔身基本还在。因此,现在的六和塔是南宋的砖砌塔身、元代的塔刹、清代的廊檐外观,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历史变迁带来的不同时代建筑风格的融合。
高59.89米的六和塔,从外面看有13层,但真正登塔,却只用爬7层便登顶了。清代杭州人朱智修复六和塔时,在塔身外增设了木构外檐和回廊,形成了独特的“七明六暗”格局——外围木构偶数六层封闭,奇数七层与塔身相通,如今游客可以沿着螺旋式阶梯从底层到达顶层。
这个现在看来有点独特的设计,在91年前差点被改变。1934年,梁思成和林徽因来到杭州勘测古建筑。梁思成认为,清代重修的外观配不上六和塔,他力主恢复六和塔南宋建筑秀丽挺拔的外观,并按照《营造法式》绘制了一张整修后的效果图。不过,因为抗战的爆发,这件事也就此搁置了。
因缘际会之下,造就了如今钱塘江畔的六和塔风貌。
二
“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六和似将军”,杭州城的三座千年古塔,各有各的名号。其中,雷峰塔和保俶塔隔着西湖相望,而六和塔如一位将军,日夜镇守在钱塘江边。一年之中,六和塔边风景变幻、风情各异。江边望塔,塔上望江,这样的风景,古人今人皆如是。
比如牡丹。唐代白居易到杭州任刺史时,一到杭州就满城遍寻牡丹,费尽功夫终于在开元寺购得几株,移栽到他所居的虚白堂前,并留下赞美诗句:“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
六和塔建塔的地方,就是吴越国的皇家南果园,园内原本就有栽种牡丹花的习惯。2008年起,六和塔下每年举办牡丹花展,成为杭州为数不多能欣赏大面积牡丹的地方。
比如红叶。六和塔矗立于山间,每逢秋冬之际,漫山的红橙黄绿间,殷红色的古塔探出身来,雄浑的气势与灵动的意境浑然天成。从六和塔文化公园进门,一直到登顶六和塔,每一步有每一步的风景,红叶映衬着古朴的亭台,千年的时光仿佛停滞在此时。登塔时,透过每一层的窗户,时而是山间红叶,时而是滔滔江水,转换之间,层次感十足。
比如潮水。“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六和塔在古代是观潮的胜地。《梦粱录》记载,宋人观潮地是“自庙子头直至六和塔”;明代高濂的《四时幽赏录》中,有名为“六和塔夜玩风潮”的项目,月夜之下潮水汹涌,声如响雷,让他有“十万军声半夜潮”之感。2007年,“六和听涛”入选“三评西湖十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1961年,六和塔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西湖申遗成功时,六和塔成为了西湖文化景观十四处重要史迹之一。
三
“六和塔不仅仅是文物建筑这么简单,它是一个年代的流传、历史信息的载体,载体包含了它所历经的千万事儿,这些都是值得保留和珍藏的。”梁思成的弟子、曾负责六和塔修缮的建筑学家郭黛姮如是说。
比如建筑之美。六和塔是中国古代楼阁式塔的代表,双套筒式的结构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六和塔内的174组砖雕,回纹、云纹、如意、团花等构图和风格,几乎都可以在宋代《营造法式》中找到出处,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实例之一。
六和塔在1991年进行的大规模修缮中,采用了当时国际上最前沿的古建筑修复理念,修旧如旧,尽可能地保留了古塔的原状。今人登塔,依然可以触摸到南宋的砖石、清代的木板,感受中国古建筑的艺术之美。
比如文化之韵。“六和”千年,塔内保存着精美的石刻和壁画,如南宋尚书省牒碑、南宋《金刚经》刻石、明朝线刻真武像等珍贵文物。苏轼曾在塔下寻访金鱼;陆游曾从塔下经过,感叹“惟有江山是旧知”;袁枚曾拾级而上,“盘旋看下界,绝顶见平生”;《水浒传》里,鲁智深在六和塔听潮圆寂,留下“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的故事。想要在忙乱的生活中找到自我,远离喧嚣的六和塔,或许就是思考人生的一个好地方。
比如民生之福。“六和”又名“六合”,有“天地四方”六合之意,寓意天下和谐。无论是钱王射潮还是建造六和塔,民生为本的理念始终如一。除了承载镇压潮水为民祈福的希冀之外,在钱塘江航运发达的时期,六和塔还兼具灯塔导航的功能,用来指引航行在江上的夜归人。2007年以来,每年的六和祈福活动延续着千年的初心,邀请书法名家为游客市民“提笔纳福”。当六和钟声敲响,平安幸福的美好祝愿也在接续传递。
“千年胜迹垂千古,百代游人尽百生。”钱江潮万古横流,六和塔岿然挺立,动静之间,盛放着千年时光里的人与城的故事、传统文化的光彩,等待今人去静赏。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