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美景三月天哪,春雨如酒柳如烟哪……”一曲《渡情》,是多少人的回忆杀。
在前几天的蛇年春晚上,一个名为《借伞》的节目,用京剧、粤剧、川剧、越剧等多种形式演绎了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故事,令许多观众印象深刻。而串联起这些故事的重要角色之一,正是有“西湖之花”美誉的西湖绸伞。
江南的烟雨里,风光旖旎的西湖与浪漫缠绵的爱情,因这把伞而结缘。
蛇年春晚节目《借伞》 图源:“杭州发布”微信公众号
一
“千里迢迢来杭州,半为西湖半为绸。”作为“丝绸之府”,杭州的绫罗绸缎自然名声在外。谁能想到,质地轻薄、飘逸灵动的丝绸,还能作为伞面的原料,平添了几分江南韵味。
以丝绸做伞,早在南宋时就已有之。据《梦粱录》记载,“至迎亲日,男家刻定时辰,预令行郎,各以执色如花瓶、花烛……青凉伞……前往女家,迎取新人”。其中的青凉伞,便是以青绢制成伞面的绸伞。
古时的绸伞伞面仅以素色或简单纹样为主,并未与西湖绑定为“联名款”。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杭州都锦生丝织厂工人竹振斐创作了一把绸伞,并冠以“西湖”之名,将绸伞化作了流动的西湖画卷。
时间回溯到当时,恰逢淡季,丝织厂生产不足,都锦生萌生了一个想法:杭州多雨,又多丝绸,何不为西湖打造一款绸伞?于是他当即便组织竹振斐等人组成西湖绸伞试制小组,开始了一次新尝试。
其中,伞骨用什么材料最令他们犯难。他们先是用钢制伞骨,但因成本太高难以为继。为难之时,他们找到了可作为伞骨材料的淡竹,没想到作为替代品的竹制伞骨,与丝绸伞面成了天作之合,成就了一把伞的百年声誉。杭州的丝绸,再加上伞面上的西湖图案,“西湖绸伞”因此得名。
都锦生绸伞广告 图源:“杭州发布”微信公众号
不久后,西湖边出现了一处美不胜收的奇景——电影明星胡蝶、徐来撑着西湖绸伞款步而来,似春日花朵般明艳,又似振翅蝴蝶般灵动,一时间,人、伞、湖融为一体。原来,她们都是都锦生特地请来推广西湖绸伞的。西湖绸伞有了名人效应的加持,很快打出名气,产业日渐壮大。
上世纪80年代,西湖绸伞厂每年生产10多万把绸伞,是外事活动中常见的伴手礼,并作为工艺品出口至多个国家。
进入新世纪之后,西湖绸伞作为非遗代表之一,仍屡屡出现在杭州的大事件中。如G20杭州峰会期间,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推出“江南之花——西湖绸伞精品特展”,接待了来自联合国的客人;杭州亚残运会闭幕式上,听障女孩手执一把西湖绸伞,在荷花丛中翩然起舞,被媒体称为“最美的告别”。
杭州亚残运会闭幕式上,听障女孩手执一把西湖绸伞翩然起舞 图源:“潮新闻”微信公众号
二
春晚舞台上,西湖绸伞在白娘子手上撑开后,伞面是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收拢之后,则是一节竹筒的样子。这便是西湖绸伞的匠心独特之处:“撑开一把伞,收拢一节竹。”
西湖绸伞全称是“西湖竹骨绸伞”,制作过程包含了选竹、伞面装饰、贴青复原等18道工序,每一步都十分有讲究。
比如选竹。须得在近白露节气时挑选3年以上竹龄的淡竹,直径5厘米左右刚刚好,粗细得一样,颜色也得均匀,不能有阴阳面或是斑疤。为什么只选这般粗细的竹子?这是因为太粗的竹子收拢之后手捏不住,手感不好,影响绸伞的纤巧之美。
蛇年春晚节目《借伞》中,收拢后的西湖绸伞 图源:微博@春晚
比如贴青。制作长伞骨时,篾青、篾黄上下分劈开分别标上记号,中间夹放好用作伞面的丝绸后,篾青必须一支不错地与原来的篾黄合在一起,如若错了一支,可能就无法回拢成一支完美的竹筒了。
再如伞面装饰。丝绸伞面装饰有刷花、绘花、绣花三种。刷花需画好图案,再根据图案刻好版样,然后根据图层用毛刷在丝网上来回拉刷,颜料便似雾状透过版样散落至伞面,形成“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层次感;绘花采用中国画技巧,将伞面换作半透明面料,虚实之间,尽显中国画的意趣;绣花则以针为笔,绣出江南的温婉与灵动。
“以竹作骨、以绸张面”的西湖绸伞,撑开时,伞面上是三潭印月的朦胧、断桥残雪的清冷;收拢时,又如同竹筒静静伫立,带着江南的竹韵。一张一合之间,让人有“撑开是西湖,收拢是江南”的感觉。
《杭州不仅是一首诗》中的西湖绸伞 图源:“杭州发布”微信公众号
三
“略略烟痕草许低,初初雨影伞先知”,江南烟雨的柔美,使日用的雨伞都浸染了诗情画意。江南的小巷里,丁香一般的姑娘撑着油纸伞优雅而来;西湖的断桥边,许仙与白娘子借伞定情,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流传了千年。
烟雨不改,诗意隽永,但无论是油纸伞还是西湖绸伞,都面临着传承的问题。2008年,西湖绸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传承人宋志明说,希望能有更多人来学习、传承西湖绸伞。非遗如何传承和焕新,这是一个说了又说的难题,需要加倍的韧劲和耐心来破题。
精益求精的手艺,注定了西湖绸伞很难走规模化生产的道路。可越是精品,价格也越贵,离大众的生活也就越远。不仅如此,绝大多数场合,西湖绸伞只是用来装饰拍照的道具,并非真的用来遮风挡雨,市场需求有限。更何况如今的电商平台上,充斥着许多从流水线上下来的工业品,用更低的价格抢占了西湖绸伞的市场。
为了让西湖绸伞被更多人看到,也为了手艺能够传下去,近年来,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一直在进行西湖绸伞的传承和创新。
去年2月,杭州制定了地方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绸伞制作技艺》,探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艺纳入地方标准的编制;大运河畔的中国伞博物馆内,有专门设立的“美丽的西湖绸伞”单元,向观众讲述西湖绸伞的历史与制作工艺;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二楼大师工作室展区专设西湖绸伞工作室,由手艺人现场进行制作、展演,观众不仅可以看到西湖绸伞的制作工艺,更可以亲自参与体验。
为扩大西湖绸伞的使用范围,非遗传承人还成功试制出了防雨西湖绸伞,并尝试运用上扎染、描金彩绘等技艺,希望让绸伞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融入日常生活;在杭州余杭的青山村,设有西湖绸伞工坊,这里淡竹环绕、溪水潺潺,当地政府推出的“青山有伞”计划,吸引众多人参与。在西湖绸伞制作技艺的学习中,文化也在润物无声地传承。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当我们在春晚舞台上看见这抹西湖烟雨绽放时,不仅目睹着非遗工艺的复苏,更见证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