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和万事兴的新春氛围里,你有没有为“吵架”而感到苦恼?
比如,为福字正贴还是倒贴的争执、为饺子皮擀得太厚的吐槽、爸爸对妈妈新年发型的调侃……浏览社交媒体,“过年吵架”这一话题竟引发了热烈讨论,仿佛其已成为春节里一个不可或缺的“特别节目”。
你家在过年时是否也会上演这样的“吵架”戏码?而这些过年时的“吵架”,究竟是因为何事而起,又吵出了哪些别样的“年味”呢?
一
其实,春节里的“吵架”集中在一些生活场景里,鲜少涉及利益是非,相互间的吐槽也并没有太多恶意。
比如,躲不过的“催婚催育”。假期回到家,不少年轻人为被催婚催育而感到焦虑。亲友围坐一圈,询问恋爱婚姻情况几乎成了“例行公事”,甚至有长辈现场就当起月老,掏出手机极力推荐适婚对象。此时,见或不见都有压力,“不见说你怪,见了不同意说你挑”,最后闹得双方都不太开心,让原本轻松的过节气氛变得紧张、尴尬。
又如,比不过的“别人家的孩子”。春节期间,难免走亲访友拜年。有人把拜年比作一场“年终考核”,小时候比成绩、比才艺,长大了则要比职业、比工资。“在哪里上班?上班工资多少?福利好不好?”是网上票选最高的亲友三连问,句句扎心,句句难回。拜年回来和父母说“下次再也不去了”,父母又会用上万能话术:“你已经长大了要包容,不要和长辈计较”,让人无力感满满。
再如,做不完的家务活。与其他节日相比,春节是年俗最密集、仪式感最强的节日。大扫除、买年货、做年夜饭……家庭成员对家务的配合度直接影响家庭运转是否和谐。比如,许多家庭里妈妈是“家务担当”,而其他成员经常性“摸鱼”。这种“一人扛下所有”与“悠闲划水”的反差,有时就会引来妈妈的吐槽:“你们没回来时,家里很整洁,不能勤快一点?”“衣服收回来就摊着,不会自己收一下?”“找不到就去找,东西又没在我手上。”本来可以好好说话,却被过载的家务活压得易燃易爆炸。被说的人但凡回个嘴,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拌嘴。
网友分享春节吵架的各种各样的原因 图源:社交平台截图
二
新春佳节,大家都希望心情畅快,和气生财。但为什么家人间总是避免不了“吵架”?
低头不见抬头见没了“距离美”。心理学上有一个“刺猬效应”,即两只刺猬若是靠得太近,必会伤害对方,亲密关系亦如是。有调查显示,即使如今交通发达,节约了时间成本,依旧有近六成的年轻人每年陪伴父母和家人的时间少于10天。平时线上聊天,尚且斟酌字句,避免正面冲突。等回到家,连续数日陪伴在父母家人身边,由于生活作息不同等问题,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小问题。
过节成了观念差异的“放大镜”。奔赴异乡的年轻人,与留守家乡的父辈之间,早已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维观念。在春节的语境里,一个重要分歧就是父辈的年是给别人过的,年轻人的年却是给自己过的。比如,老人们习惯了节约,过年爱亲力亲为,什么事都要做周全才有年味儿。但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春节能干的就是亲自休息;老人们热衷于过年走亲戚联络感情,但是习惯了“原子化”社会的年轻人,更关注个体感受。双方都有理,又不愿意沟通交流,只愿意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
亲密关系中的“言语失控”。过年,是公认的社交密集期。除了一些无法避免的人情往来,长时间与父母、子女、伴侣待在一起,一些习惯性否定、不好好说话等日常“顽疾”也会密集出现。
就像我们曾探讨过的“坏脾气别总留给爱的人”,有些争吵总是在亲密关系里发生。在血缘的牵绊下,我们深知争吵并不会对亲密关系造成致命影响。因此亲友长辈的关心有时会显得过界,晚辈们也觉得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小情绪。在这种“无所顾忌”中,难免忽略了对方的感受,言辞里多了些火药味。
三
“过年吵架”让不少人患上了“过年焦虑”,宁愿留在异乡自由自在过,也不愿回家吵着过。但是绝大多数人嘴上说着“乡恐”,脚下却都是乡愁。春运期间,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约有90亿人次,而这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往家的方向走。如果“过年吵架”无法避免,如何理性看待就显得很有必要,笔者也有几句话想说说。
吵吵闹闹也是一种年味。有人说长大以后,他乡容纳不了灵魂,故乡安放不下肉身。为了梦想,年轻人选择奔赴他乡,可每当回到空荡荡的出租屋,孤独感袭来。因此,春节成了大多数家庭团聚的珍贵时刻。相较而言,过年吵吵嘴这样的“春节限定”,其实不是什么大问题。大家不妨放下焦虑情绪,和妈妈聊聊养生话题,和爸爸说说往日回忆,一起叙叙旧,聊聊近况,让欢声笑语重回家里。
打开正确的聊天方式。很多时候,明明在单位是出了名的好脾气,面对爸妈说上两三句话就开始发脾气。其实,任何一段关系都不该仗着亲密,随意发脾气。对于父母亲友,年轻人也该以更为成熟、平和的方式对待他们。而对于长辈而言,话里话外的攀比、打探隐私的问询……这些在正常社交关系里应当规避的话题,也不该频繁出现在家里。即使为孩子着急,也不该将自己的焦虑与期待套到孩子身上去。担忧时不妨多想想“儿孙自有儿孙福”,后辈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未来的更多可能性。
让家回归爱的本质。春节回家,有多少人一到家就捧起手机刷视频,希望躲进房间来躲避交流?这看似规避了言语冲突,但实际上无法解决任何问题。要知道,漠视和争吵产生的负面效应一样可怕。时代更迭的速度越来越快,父母戴着老花眼镜,摆弄着智能手机,总是感慨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他们的唠叨与碎碎念,说的其实是在子女生活中“渐渐隐身”的无力感,也是他们试图与孩子重新建立连接的努力。作为子女,漠视、争吵都不如让爱与理解回归具体。趁着春节悠闲,带着父母去爬爬山,让自然治愈心灵;也可以教教父母使用智能手机,让他们感受到关心。
春节短暂,别让坏情绪毁了假期。要知道,视频再清晰,也不能代替拥抱的温度;手机再便捷,也传不出团圆饭的香味。回家过年,也要回家过好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