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社交平台上“阶段性友谊”的讨论持续发酵。有人晒出毕业照配文“最好的我们定格在那年夏天”,有人深夜发帖“曾经天天聊天的闺蜜联系渐渐少了”,还有网友表示:“我领了一张又一张毕业证书,换了一座又一座城市,也失去了一个又一个朋友。”
那些曾经以为会一辈子黏在一起的朋友,不知何时起就成了朋友圈里的“点赞之交”,有人为此黯然神伤,也有人豁达接纳。那么,友谊真的难抵岁月的稀释吗?怎么看“阶段性友谊”?
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一
有人说,人平均每七年就会完成一次社交圈层的更替,曾经的好友渐渐疏远,新的伙伴不断涌入生活。这种社交变化背后,有哪些因素在推动?
个人成长蜕变。少年时,我们渴望从朋友那里得到肯定和认同;青年时,我们怀揣着梦想,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为理想拼搏;到了中年,我们积累了人生经验,乐于与朋友探讨事业、人生的感悟。人在每个阶段对心理支持的需求都有独特性,需要不同的“情感养料”。
时间在流动,你我在成长,那些在青葱校园时期一起压马路、煲电话粥的“战友”,工作后未必能理解我们的职场焦虑与压力,于是大家的感情便可能自然而然地归于平淡。
生活轨迹错位。古代车马慢,挚友之间的相聚极为难得。如今,便利的交通、便捷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的人生选择。尽管如此,依旧难以拉近友人之间的物理距离。随着职业发展、城市变迁和兴趣转移,人的生活轨迹不断分岔,朋友之间的共同语境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有人感慨,十年间通讯录积累了2000多个联系人,但深夜能拨通的号码不超过5个。这是因为生活重心的差异,使得友谊难以再维持以往的热度。
社交方式迭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休闲时间成了“稀缺资源”,曾经形影不离的朋友,如今只能通过“年度聚餐”来维系彼此的感情。社交媒体的出现,无疑带来了一场“社交革命”,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愿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点赞、评论成为互动的主要方式。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社交媒体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悄然削弱了现实中友谊的厚度。可动动手指就能给朋友的动态送上祝福和问候,未必能与面对面的促膝长谈、心与心的深度碰撞相媲美,正如有歌词所唱,“不如见一面,哪怕是一眼”。
二
人生本就是一场不断相遇与告别的旅程,在这趟旅程中,朋友之间渐渐活成了对方的“平行宇宙”,大家各自沿着不同的轨迹前行。这无关对错,也无需太伤感。友谊的阶段性就像生活的两面镜子,一面映照出失去的惆怅,另一面则折射出成长的收获。
每段友谊都是“青春备份”,记忆会封存,但温暖不过期。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描写过这样一个情节:一块被茶浸泡的糕点散发的气味,勾起了主人公儿时的记忆。随着时间流逝,友谊也许会慢慢进入“待机状态”,朋友也许会渐渐淡出现在的生活,但那些曾真实共处过的时光、曾共同塑造过的记忆并不会就此消失。就像曾经十分喜欢的歌曲,虽然不再单曲循环,但每次偶然听到,总会引得心中一动。
生活中有个有趣的现象,一些人能够清晰描绘与朋友在课间偷吃零食的细节,却记不清上周宴会上的珍馐。那些“中途退场”的朋友,以“小细节”成为我们记忆里永不蒙尘的“单品”。存在过的温暖,早已像“彩蛋”一般埋进了我们的人生之中。“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即使多年未见,曾经共同度过的美好滋味,就如同陈酿的美酒,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香醇浓厚。
阶段性的友谊也可以成为我们的“人生路牌”。人人向往“人生结交在终始,莫为升沉中路分”的理想情谊,期望友谊能够长长久久。然而现实有时事与愿违,就像同坐一趟车,有人陪伴坐到终点,也有人中途下了车。即便如此,每一段友谊,无论长短,都可以成为生命旅程中标注的路牌,刻录着我们走过的路,并为我们前行的方向作出指引。
比如,高考前陪伴刷题到深夜的同学,让我们感受到梦想是何等珍贵;凌晨一起改方案的同事,让我们学会了责任与担当。他们的出现与陪伴,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时间加减,成为丰满我们人生的养料和塑造成长的力量。
三
既然来来去去成了现代人友谊的常态,我们或许应摒弃非黑即白的评判标准,思考如何更妥善地拥抱这些阶段性的友谊。
享受“来去自由”的友谊。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都不该用虚幻的设想、天真的期待把两个人强行“捆绑”在一起。比如,明明大家的人生轨迹不同了,却非要把仅剩的共同记忆翻来覆去“嚼”到没味儿。有作家说:“知交零落实是人生常态。”一段友谊,应该有来去的自由,珍视“靠近”时的欣喜,也该接受“暂别”后的平静;既有共同举杯的快乐,又保留各自转身的余地。只有这样,关系才能抛却负累、轻松自在。
图源:“丽水文旅”微信公众号
感受“轻友谊”的暖心。从人际关系学来看,社会的不断发展变迁,促使人们对友谊的需求和定义产生了改变,一些更注重轻松自在与高效情感联结的“轻友谊”模式应运而生。比如“平时躺列,关键时闪现”式的友谊。这类朋友日常存在感不高,但往往有着深厚的情感基础,总会在对方最需要的时候给予理解、帮助与支持。
此外,一份《2025年社交趋势报告》指出,年轻人正在追求一种更为适度、平衡的“溏心蛋社交”。它所提倡的就是把社交模式看成一颗“半熟”的溏心蛋,饭搭子、旅游搭子等“搭子”社交就是代表。这些精准匹配的“轻友谊”,既保留了“乘月醉高台”的尽兴,又免去了“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的负担,让友谊变得更加多元和包容。
让自我释放“引力”。真正稳固且高质量的友谊,源自一个人自洽的内心与独立的人格魅力。正如那句“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当我们把重心放在自身的成长与发展上,不再刻意迎合他人时,反而能展现出最真实美好的自己,从而吸引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这种深层次的同频共振与精神默契让我们明白,友谊的质量并不取决于相处的时长或频率,而在于心灵的契合与共鸣。最重要的是,要享受“当下”的好时光,每一次发自内心的愉快相处都足以成为醇厚友谊的鲜活呈现。
“人生难得是欢聚”,希望我们既有拥抱新朋友的勇气,也有祝福旧知己的胸襟——毕竟友谊可能会暂停,但真心相待过的时光终将永久保鲜。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