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州大陈岛甲午岩旁,有一座名为“思归”的石亭,隔着茫茫东海,与200多海里外的宝岛台湾遥相呼应。
思归亭的建造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历经多次修缮改造。亭柱之上,刻有一副楹联:“望海觅岩云曾听波涛澎湃,飘蓬归故里来寻根本枝蔓。”遒劲的字迹间,道出了大陈岛一段不寻常的往事:1955年,大陈及周边岛屿的约1.8万居民,被迫迁往台湾,在海潮之中留下缕缕乡愁。
今天,我们循着这座思归亭,走进两岸大陈人的故事。

思归亭 图源:“记忆台州”微信公众号
一
1955年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一江山岛。附近大陈岛上的国民党守军匆忙弃岛撤退。溃逃之际,国民党当局疯狂破坏岛上各类军民设施,并将大陈及附近竹屿、披山、渔山诸岛上的1万余驻军及约1.8万居民全部迁往台湾。
大陈百姓在凄风苦雨中踏上了离乡之路。他们的动身实在仓促:每人只许带一件行李,带不走的家当就地埋在地下;大量家畜和无法保存的食品,只好白白丢下。乡亲们没人知道要离开多久,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船开往何处。有人临走时,还在门板上写下“我们暂时出去,很快就会回来”。
经过两天一夜的海上颠簸,这一万多名大陈人踏上基隆港,忐忑地开始了陌生土地上的新生活。据史料记载,来到台湾的大陈人除少数投靠亲友外,绝大部分被分散到高雄、台东、宜兰等县市。他们先是被安置在学校、礼堂等场所,几十人住在一间房室。直到35座“大陈新村”陆续完工,迁台的大陈人才终于有了固定的住处。
初抵台湾的那几年,大陈人的生活很不容易。十几平方米的平房,全家老少只能挤在一起。抵台后,大部分大陈人重操旧业,继续以捕鱼或务农为生。可当他们重返海面,却发现台湾的水域、海产状况与浙江沿海截然不同。还有些大陈人被安置在了远离海岸的河谷地带种田,然而贫瘠的砂砾地,让他们手中的锄头变得异常沉重。
好在咸湿的海风没有吹散大陈人骨子里的坚韧。后来,借着台湾造船业的兴盛,不少熟悉水性的大陈人转而投身海员这一职业。数据统计显示,上世纪60年代,大陈籍船员有3000余人,占全台船员总数的十分之一。还有不少人毅然踏上远洋商船,足迹触及世界各地。

大陈岛两岸乡情主题馆 图源:“台州文旅”微信公众号
二
对迁台的第一代大陈人来说,地图上窄窄的海峡,成为他们与家乡之间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后来,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大陈人在台湾出生、成长,并逐渐扎稳了脚跟,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始终如潮水般汹涌。
许多迁台大陈人的记忆里,长辈们总爱围坐一起,以熟悉的台州方言聊家长里短,孩子们自幼在乡音环绕下成长。在语言学家看来,这些大陈人的生活聚点是一座座饶有特色的“方言岛”,但对于大陈乡亲们而言,乡音是他们维系故乡情感最朴素的依托。
浙东沿海地区的饮食习惯,影响着海峡对岸的大陈人。大陈人爱吃年糕,碾米、炊蒸、搅拌,再揉成长条状,味道朴实,却是他们和家乡的连结。在大陈人聚集的社区,有不少一家几代人经营的年糕店,大陈故乡的味道在宝岛街头蒸腾弥漫了几十年。很多住在海边的老人,一直保持着在家门口劈鳗鲞、晒虾干的习惯。台州人有逢年过节吃食饼筒、喝老酒的习俗,而每逢佳节,迁台大陈人的餐桌上也会氤氲着同样的香气。
当年离开大陈岛时,乡亲们把庙里供奉的神明塑像装进木箱,漂洋过海背到台湾。这些民间信仰,就此在宝岛落地生根。每年二月初八威武庙的祈福仪式上,迁台的大陈人都会满怀虔诚地来到庙宇,点燃香火。还有谢年、做七月半、做月节等台州风俗,也被迁台大陈人代代传承。大陈妇女擅长串珠、绣花,在经济拮据的年代,男人们出海打工,留在家里的大陈妇女们便代工珠绣补贴家用,在台湾一些大陈社区里,绣花架一字排开,大陈妇女边绣边聊,成为一大特色。
大陈人群体在台湾一直有着很强的辨识度,尽管衣襟沾染了太平洋的盐渍,心中却依然怀念着椒江口的月光。

三
1980年冬天,台州人叶夏梅在大陈岛上偶然瞥到了一封数月无人认领的信件。信封上的收件人是他幼时的曾用名“叶祥富”。半信半疑间,叶夏梅撕开信封,发现写信人正是他20余年一直杳无音信的大姐。
“大陈岛上还有没有叶祥富这个人?”信件开头的一句探问,让叶夏梅瞬间眼眶湿润。他1944年出生在大陈岛,11岁那年因为离岛看病,就此与家人分隔两岸。这封信,是他和在台亲人失散20余年后的首次联系。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两岸关系逐渐缓和,大陆探亲得以开放。此后数年间,不少大陈籍台胞回到了阔别许久的故乡。时至今日,两岸全面“三通”,大陈籍台胞的归乡之路不再波折。大陈籍台胞的数量,也增加到了迁台时的近10倍,达15万人之多,尽管在宝岛枝繁叶茂,大陈籍台胞却不忘根脉,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两岸一家亲”。
长期以来,他们以地缘为纽带,成立了台湾中华大陈同乡总会等多个民间组织,将散落宝岛各地的乡亲们紧紧凝聚在一起。有的人不辞辛劳寻访历史亲历者,抢救性挖掘故乡记忆,整理编撰《大陈人在台湾》等各类资料书籍;有的人四处奔走,组织两岸认亲、寻根祭祖等活动,助力离散多年的亲人再度相拥……
近些年,两岸民间交流交往不断深化,大陈籍台胞与故乡的互动早已不限于寻根祭祖,一些人会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回馈乡梓。像爱国台胞胡志伟,为大陈岛上的学校捐赠了智能教学设备。有的台胞积极参与大陈岛乡村振兴,为海岛规划设计、环境改善提供智力支持。还有人敏锐捕捉发展机遇,回到大陆投资兴业。
父辈们辛酸波折的离乡记忆,让新一代大陈人倍加珍视和向往两岸的和平与团圆。一些台湾大陈社区建起了大陈故事馆,征集老人们从大陈岛带来的文物和生活器具。在大陆有关部门和两岸民间团体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大陈乡情文化节”在浙江和台湾接续举办十多年,两岸大陈人话乡音、叙乡情,其乐融融。
“思归,思归,游子当归。”今天的思归亭,不仅是大陈岛上“最有故事感”的游人打卡地,也成为大陈籍台胞返乡必到的参观点。小小一座石亭,见证着时代的波涛,道出了历史的真理:潮水可以暂时分开海峡两岸的陆地,却永远无法割断两岸中国人的血脉联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