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媒介素养这门课不能“挂科”

字体:
—2025—
04/08
11:00:00
2025-04-08 11:00:00 来源:浙江宣传 之江轩

  近年来,“媒介素养”这个词很火,不管是运用网络、应对舆情,还是治理网络暴力、鉴别虚假新闻,对策建议中总有这么一条:提升媒介素养。有媒体人甚至直言,“没有一定的媒介素养,你连朋友圈都混不好”。

  全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堪称一堂必修课,但仍有不少人常因媒介素养短板而碰壁。比如,有人被虚假信息“牵着鼻子走”;有领导干部的反应速度跟不上舆情的发酵速度;有人被同质化信息“四面夹击”……

  那么,媒介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何说它是全媒体时代的必修课?

  一

  有的人可能会不解:“不就是玩手机上网,这还需要专门的素养吗?”实际上,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笔者认为,优秀的媒介素养不仅是要具备高效接收信息的能力,更要有科学甄别信息、高质量生产信息的能力。

  检索,“众里寻他千百度”。互联网技术飞速迭代,信息含量以指数级速度增长。很多人说,“现在是一个信息找人的时代,而不是人找信息的时代”。翻翻报纸、看看电视、问问搜索引擎,仿佛动动手指就能无所不知、无所不通。

  然而,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精准寻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看似简单却颇为考验人。比如,有的信息要在社交媒体上检索,有的要去专业数据库查找;有的信息可能只是一篇文章的某个碎片化内容,必须搜索多篇文章才能整合成一则完整信息……寻找信息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我们使用媒介的整个过程、各个环节,是上网触网的基础能力。

  甄别,“乱花渐欲迷人眼”。进入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自媒体”,带来积极变化的同时,甄别信息真伪的难度也与日俱增。尤其是在社会热点、突发事件中,不同主体带着各自立场参与讨论,这其中既有权威内容,又有谣言传言,还有故意带歪节奏、混淆视听的声音,客观事实很容易被主观情绪所掩盖,正确信息也容易在多次传播中被曲解。

  相信很多人有过此类经历:精挑细选了多个信源,最终还是被假新闻蒙在鼓里;发个朋友圈对社会热点激情开麦,结果发现事实反转了,只好悄无声息删除……身处真假掺杂的信息海洋中,学会辨别真假、理性判断,既是对事实负责,更是对自己的网络言行负责。

  运用,“纸上得来终觉浅”。寻找信息、判断信息是基础,媒介素养的核心还是在于运用信息,也就是运用舆论的力量来表达观点、推动工作。互联网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如今我们可以通过媒介去大胆表达对公共事务的意见建议,可以通过理性发声推动社会问题的妥善解决,还可以通过“玩转”传播规律来打开事业新局面。

  如,去年3月,一则“女子上午求助省厅官微下午专家就来了”的报道登上热搜。浙江姑娘小王得知父母在老家辛苦养殖的沼虾大量死亡,通过“浙里办”找到省农业农村厅官微留言求助。几小时内,专家便联系上了她的父亲,并提出有效解决办法。相关部门的快速回应和对接,得到网友狠狠点赞,媒体纷纷跟踪报道,有网友表示“这才是开设官微的意义”“浙江速度是真的快”。在笔者看来,这正是媒介素养在政府职能运作中的价值体现。

  二

  所谓“既要干得好,更要说得好”“酒香也怕巷子深”,说明提升媒介素养,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做工作来说,都有极大助益,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

  陷入迷失焦虑。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五花八门的知识,还有不少自相矛盾、观点相左的内容,如果缺少一定的媒介素养,就容易陷入迷茫和焦虑——既担心错过重要信息,又不知如何避开垃圾资讯、虚假信息。尤其是面对一些贩卖焦虑、渲染情绪的内容,如果无法辨别清楚并保持独立判断,便容易被裹挟其中,沦为“流量大战”中的“韭菜”。

  产生认知偏差。当前,网络平台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平台推送的内容往往是经过算法测算和推荐的,人们使用得越频繁,喜好就会被平台摸得越透。如果媒介素养不足,就容易被牵着鼻子走,陷入充斥着同质化信息的茧房中。若长期局限于狭窄的信息圈层,对社会和自我的认知也可能产生偏差,甚至走向极化。

  缺失自主思维。媒介素养不高,常常意味着无法获得完整准确的信息,或是只追踪到动态事实的阶段性进展,或是只了解到事物的片面评价,从而导致偏听偏信、人云亦云,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带偏节奏。近年来一些突发事件中的集体站队、网络暴力等,许多都是冲动盲从的产物,而这种集体行为对当事人和社会的负面影响都是极大的。

  此外,对一些特定群体而言,如果媒介素养不足,还可能导致更严重的问题。比如,负责应对舆情的领导干部一味依赖“封堵删”,最后可能遭到舆论反噬,损害党委政府形象和公信力;企业公关人员反应速度慢、抓不住社会情绪的焦点,则可能让企业负面评价缠身;青少年群体三观尚未定型,若沉迷于网络低俗信息、被诱导参与网络暴力等,就会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

  现实中仍有许多人认为媒介素养是专业人士应具备的素质,与自己没什么关系。互联网已经成为关乎个体生活、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这是时与势的自然选择,而媒介素养也将成为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养等同样重要的现代文明修养,不容忽视。我们的生活与互联网嵌合得有多紧密,媒介素养对我们的影响就有多大。

  对公众来说,首先要从观念上转变,意识到提高媒介素养是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它可以让我们少被谣言骗得团团转、少在五花八门的信息里“迷失方向”、少做跟风盲从的“墙头草”、少被有心者诱导做网暴“雪崩时的雪花”……也只有打心眼里意识到提升媒介素养终归是自己的事,不再秉持“事不关己”的态度,才会主动在日常的媒介使用中多对比几个信源、多追问几句“真的吗”、多发掘舆论的正向作用。此时,媒介素养的提升便是日用而不觉的结果了。

  当然,提升全民媒介素养应是政府、学校、平台、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尤其是对青少年、老年人等媒介素养较为薄弱的群体,以及党政机关干部、公共服务从业者等对媒介素养要求较高的群体,更需为之提供讲座、网课、线下课程等具有针对性的媒介素养课程,让“短板”变长、“长板”变强。

  最后,网络信息越是纷繁复杂,坚守真实与客观的主流媒体就越难能可贵,肩上扛着的担子也就愈发沉甸甸。跟良莠不齐的自媒体比起来,主流媒体在真实性、权威性等方面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主流媒体更要发挥好压舱石、定盘星的作用,积极报道真实准确的新闻,保持权威公正,成为公众可以信任、愿意信任的信息来源。同时,还要利用多维的视角、聚合的意见、高质量的传播,来帮助受众走出信息茧房、提升媒介素养。

  身处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媒介素养这堂必修课不能“挂科”。运用好这堂课的所知所学,才能在互联网的大海里自如畅游。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