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当会计,晚上做代驾”“周末送外卖,假期摆地摊”……当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启了“1+N”,即“主业+副业”的双重生活模式。
某机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受访的年轻群体中,有44.7%的人曾尝试过副业经营,超过半数的年轻人表达出“希望开展副业”的想法,而超过六成的人表示对副业发展存在“焦虑情绪”。不禁追问:副业潮为何来得如此汹涌?又该如何看待?
网友分享的副业内容 图源:社交平台截图
一
有网友这样形容:“主业是生存必需,副业是为了更好发展。”现实中,多数人确实是先有安身立命的主业打底,才有余暇让副业开枝散叶。
副业并非新鲜事物,却在不同时代投射出迥异的图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家庭在农闲时进城做泥瓦匠、木工,用体力换取微薄补贴;新世纪初期,都市白领利用业余时间开网店、做家教,寻求增收可能。传统副业模式,一般围绕着“贴补家用”的核心诉求展开。
随着Z世代步入社会,副业大军中的年轻人比例逐步攀升,形成了“斜杠青年”“两栖青年”等群体标签。
数字时代下,年轻人的副业选择日渐多元。有的人将副业需求与个人技能精准衔接,例如程序员接外单、设计师做外包、翻译跨时区赶稿,靠硬核技能实现“一技多吃”;有的人把兴趣发展为第二职业,如宠物烘焙师、汉服妆娘,将小众爱好变成“情绪提款机”;有的人瞄准流量风口,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在算法洪流中争夺“注意力经济”。
笔者的朋友小孙,大部分时间是坐在办公桌前兢兢业业写PPT的策划专员,但只要有碎片时间,就会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日常穿搭,在用职场轻熟风穿搭圈粉数万人后,顺势解锁了带货主播的新角色,并凭此获得不错的收益,有时还超过主业收入。像小孙这样的年轻人,正是当下众多副业创业者的缩影。
换个角度而言,年轻一代对副业的不懈探索,也促使众多新兴职业应运而生。比如“职场情商提升师”“苍蝇馆子推荐官”等小众身份,为时下青年就业开辟了更多思路和赛道。过往被广泛遵循的“单一职业对应单一收入”传统职场格局正悄然发生转变,逐步衍生出“一份主业N份副业”的新态势。
二
做好一份工作已经不是轻松的事,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还甘愿牺牲休息时间,在主业之外开辟“第二战场”乃至“第N战场”?深入剖析会发现,这场副业潮的背后,其实是年轻人对时代命题的一种集体回应。
经济理性下的“风险对冲”。一些年轻人常用自嘲的口吻描述自己的财务状况:“赚的是散碎银两,花的却是大钞整张”。这种调侃的背后,折射出人们消费需求的升级迭代,年轻人不仅要负担衣食住行等刚性支出,更追求精神生活的品质提升。加之现如今职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人工智能的崛起让不少岗位面临被替代的风险。多重因素下,副业作为不错的“开源”手段,成为一种抵御系统性风险的“对冲机制”。
兴趣驱动的“价值重构”。社交平台上关于副业的讨论中,“兴趣变现”是高频关键词。在规律运转的社会分工中,程式化劳动是维持系统稳定的基础齿轮,但长期缺乏新鲜感刺激的机械循环,容易让人陷入内耗的漩涡。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人的幸福感源于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年轻人选择用副业开启新想象,正是为实现从“谋生”到“谋心”的追求。就像小孙总爱说:“穿搭分享让我重新找回了被认可的感觉,这种‘精神时薪’远超物质回报。”
技术赋能的“职业平权”。副业热的底层支撑,是数字技术发展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重塑。传统职场中,学历、资历、人脉构成严密的金字塔结构,而平台经济让素人通过一部手机即可接入就业市场。
据《2024中国新型灵活就业报告》,在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中,21-25岁的占比最高,达到了45.2%。不久前,某社交平台上线新功能“附近的工作”,用户只需输入关键词,“日结”“零工”等岗位就能自动筛选出来供选择。在技术时代,年轻人可以突破地域、资源限制,以更低成本实现“技能零售”。
三
当然,做副业并非遍地捡黄金,一不小心就可能副业变“负业”。网络上那些看似轻松的“月入过万”“零成本创业”的案例,往往只是“幸存者偏差”。在名为“副业失败的一天”的豆瓣小组中,超38万人在此交流副业路上的苦与乐,其中因性价比低、亏损严重、难以坚持等各种原因而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甚至还有一些年轻人被夸大的广告宣传所迷惑,报了所谓的“副业速成课”,最终成了被割的“韭菜”。
因此,对于这场副业潮,我们应当理性看待,尤其对有想法投身其中的人而言,更要多方评估、审慎选择。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技能和资源都是有限的,适合别人的副业未必适合自己。具体而言,笔者有三点看法。
漫画 图源:新华社
找到主副业之间的“平衡点”。副业与主业的关系,本质上是资源分配的平衡术。管理学中的“机会成本”理论提醒我们:投入副业的每一分钟,都可能意味着放弃主业的潜在增值。现实中,有人因副业把“八小时外的生活”玩得多姿多彩,也有人因此分心错失主业发展的良机。就像投资组合需要分散风险,职业发展也需在稳定与探索间找到动态平衡。找准“共生区间”,才能让副业从“零和博弈”转向“协同进化”。
在选择上警惕“无效试错”。有人将副业视为兴趣探索的“试验田”,也有人当作短期增收的“快车道”,不同选择折射出不同的价值追求。但无论做哪种选择,都应保持对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的清醒认知,避免盲目跟风导致“无效试错”。去年“跨年网红气球热”中,许多人投入数万元囤积网红气球,最终因产品同质化严重血本无归。拓展副业,是为了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与可能,打开新的想象,绝不能为了追逐副业而荒废主业,最终舍本逐末、两头皆空。
给副业生态装上“稳定锚”。当“斜杠青年”群体日益壮大,社会支持体系也理应同步升级。各平台需当好“生态滤网”,及时筛查打击网络副业骗局。如某在线招聘平台发起“网络兼职虚假招工”专项治理行动,一个月内驳回违规职位超2万个,保护求职者的合法权益;教育服务领域也可探索更灵活的能力补给方案,帮助青年构建多维能力“拼图”,让副业经济从“野蛮拓荒”过渡到“精耕细作”,真正为年轻人铺就一条兼得热爱与面包的可持续路径。
副业的价值,就如同从一条主轨中分散出的多条支线,让年轻人在按部就班的主业之外,触摸兴趣的边界、释放未被定义的潜能,到达更多的远方。或许这场副业潮最动人的启示,恰在于证明了:人生的答案无需固守某个预设的坐标,而是在不断的探索中生长出新的维度。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