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不要磨平棱角

字体:
—2025—
04/12
10:59:03
2025-04-12 10:59:03 来源:浙江宣传

  “要磨一磨棱角,你才能适应这个社会”“不要这么有个性,会招惹是非”,许多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听到这样的提醒。似乎只有将棱角磨平,变成别人眼中那个为人处事周到圆滑的“大人”,才能在社会和职场中谋得一隅之地。

  那么,“有棱角”到底是好还是坏?“磨平棱角”真的是通往成熟的必经之路吗?

图片

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一

  何为棱角?棱角本来指物体的边角,后引申为人的锋芒。

  棱角是一种鲜明的个性。俗话说:“物有棱角而露锋芒,人有棱角而见风骨。”一个人有棱角,就意味着既有平滑、柔软的部分,也有尖锐、不可触碰的部分。正如江河有平缓也有曲折,才能酝酿出更汹涌的波浪,也正是这些生动的差异,才能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个性分明的人。就像《亮剑》中的李云龙,有人爱他的重情重义,也有人爱他的血性张扬,如此鲜明的对比才让这个角色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白月光”。

  棱角是一种难得的勇气。有棱角的人往往具备向权威开战的勇气,他们敢于突破固有认知、世俗理念,不会因对方地位更高、经验更足而盲目尊崇,也不惧怕打破表面的和谐、撕掉群体的遮羞布,所以他们总在一片支支吾吾中第一个发声,总在一片“你好我好大家好”中首先提出质疑。而这种棱角常常也是激发群体觉醒、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更多的时候,棱角是一种坚持。其实,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每一个棱角的存在都曾经历挫磨和阵痛,却也有磨损以后依然保持锋利、弯折以后始终选择挺立的坚持。有棱角的人往往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选择,也鲜少因外界的看法而掩盖真实想法,正是那些所坚守的原则、所信奉的理念,才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质所在。就像梵高色彩浓烈的绘画风格并不被当时的主流审美所认可,但他始终执着于自己的追求,如今我们才能看见《星月夜》的绚烂、《麦田群鸦》的辽阔。

  不过,不容忽视的是,还有一种人把不守纪律规矩、一味“挑刺”“唱反调”当作“棱角”。比如断章取义的“杠精”、非黑即白的“键盘侠”,他们都不是为了求真,而是为了求胜。言语间缺乏对事件的客观评价,只想通过情绪化的对抗来“碾压”对手,看似有态度,实则拒绝倾听和沟通。

图片

电视剧《亮剑》截图 图源:“CCTV电视剧”微信公众号

  

  许多人在年轻时也许都带着自己的棱角,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失去了。这背后有各式各样的原因和考量。

  比如,传统观念的“无形锉刀”。在传统观念里,一个人太有棱角总是不讨喜、不合群的,也是容易吃亏的。从《诗经》里“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的中庸之道,到民间俗语中“出头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人生经验,都在耳濡目染间塑造着不少人的行为准则,就像一把无形的锉刀,被人们用来打磨掉棱角,更圆滑地融入社会。

  又如,举目皆是的“情商教程”。如今的社交平台上,很多人现身说法“在职场上有棱角被边缘化”“太有个性被穿小鞋”等经历,转而热衷于教人如何八面玲珑、“拿捏”人心,诸如“如何把批评与自我批评变成恭维大会”“少提意见,少冲在前”等“忠告”比比皆是。美其名曰锻炼情商,其实是打着教人处世圆融的旗号,让人无条件兼容职场、社会存在的不良风气。不求“出人头地”,只求“万事和气”,无形中让年轻人觉得“有棱角”等于“没情商”,选择渐渐挫去锐气与锋芒。

  还有,社交合群的“潜在压力”。传播学领域有一个“沉默的螺旋”理论,当人发现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是“少数派”时,会因害怕被孤立而保持沉默。因此,很多时候,面对不公、不平之事,人们不是不想站出来,而是担心“棱角”会让自己成为“异类”,于是选择“三缄其口”,以此来换取群体的接纳。

  其实,不少人劝年轻人藏起锋芒,多是因为棱角指向的是一些长期存在的潜规则,想改变它很难,反而容易损及自身。比如,挑战职场陋习的“刺儿头”,可能面临失业风险;在社交平台上对不平之事“仗义执言”,容易将自己拖进舆论漩涡。沉默不一定对,但坚持自我的代价太高,磨平棱角的成本便显得更低。权衡利弊后收起棱角,是不少人自我保护的生存手段。

图片

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三

  关于要不要磨平棱角,笔者有几点想法。

  圆融不难,留有棱角才难。其实,随着阅历的丰富、现实的残酷,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学着圆融,这是置身人情社会中不得已的选择。如何圆融尚且有不少来自他人的教程和经验,但坚持棱角所产生的一切结果却只能自己承担,某种意义上来说,不管时间流逝、人事变迁,始终留有棱角的人其实是清醒且勇敢的——坚持自己想坚持的,承担自己该承担的。

  这种勇气,广大党员干部尤须具备。身系百姓的安危喜忧,如果只钻研如何圆滑而非如何履职,因为不敢当“出头鸟”所以放弃一切创新的机会、斗争的职责,那么百姓便少了一个“撑腰人”,社会则多了一个“无为官”。有棱角,意味着要敢于挑战不合时宜的陈规,敢去质疑,敢于斗争,敢说真话。

  拥有让公义落地的能力。我们常说,既要勇于担当、敢于斗争,又要智于谋略、善于斗争。《青年杂志》发刊词《敬告青年》指出,年轻人理应“如利刃之新发于硎”。敢于直言、敢于愤怒是第一步,如何让心中的公义落地,让正确的事情变为现实则是更为重要的一步。这需要我们将棱角内化为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动力而非姿态,以理性行动替代情绪化的对抗。

  希望勇气都有回馈。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上社会、创业创新,他们敢想敢做,敢于在既有体系里谋新思路。面对这些新想法,社会层面也需给予更多尊重与包容。深入了解“棱角”背后指向的问题,针对一些长久存在的、消磨人心的现象作出反应,推动社会观念迭代更新。当然,对那种以“棱角”为借口,信奉“唯我独尊”,对他人、对单位、对社会处处挑刺,甚至将自己的不如意不顺利都归结于棱角而忽视其他原因的人,给他们“回馈”反倒是助长了他们的气焰,不要也罢。

  互联网上流行这么一句话,“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愿我们在经历了生活的磨砺后,仍然拥有少年般蓬勃的锐气和赤诚的勇气。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廖君琳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