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浙江足迹》记载,2015年5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视察,在杭州只停留一夜。当晚,他专门安排出时间,详细听取关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的汇报。第二天,他在听取省委、省政府的汇报时又强调,文化也要有拿得出手的拳头产品。
谆谆嘱托,落地生根。打造更多文化领域的拳头产品,也是当前浙江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的应有之义。不久前,《浙江省“之江潮”文化奖评选办法(试行)》印发。经过四年的精心筹备,浙江重磅文化大奖——“之江潮”文化奖已经正式启动提名工作。奖励并推动更多拳头产品的涌现,是这个重磅大奖的一个初心。
正如《文心雕龙》中写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作品是时代精神的一面镜子,以“之江”为名的这项文化大奖,究竟有何特殊意味?又将为浙江带来怎样的文化活力?
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2024年10月,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围绕提高文化原创能力,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孕育催生一批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构筑中华文化的新高峰。
那么,浙江文化的新高峰如何铸就?这也成为“之江潮”文化奖需要解答的“时代之问”。
探索不拘一格的“新潮”。有人说,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之江潮”文化奖期望打破陈规和条条框框,提名作品不一定要“名作者”“大制作”,也可以是“小年轻”“小清新”;既可以是传统的文艺文化类别,也可以是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现象。总之,一句话——英雄不问出处,一切用作品说话。
掀起百舸争流的“浪潮”。不同于以往的一些专业类奖项,“之江潮”文化奖将目光投向了文化领域的“全品类”,评选范围包括理论、传播、文学、出版、电影、戏剧、电视、广播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美术、摄影、书法、民间文艺、文艺评论等,但凡具有创新性、突破性,具有广泛社会关注和重大影响,都可以成为标志性文化艺术成果,从而实现“百舸争流千帆竞”。
强化精品意识的“风潮”。随着文化素养与审美品位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文艺作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强。想要攀登新时代文艺高峰,唯有秉持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打造出更多新的传世精品。“之江潮”文化奖将突出创新驱动、精品导向,引导和指导全省着力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从而引领风尚、激发活力、展现魅力。
二
早在2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2005年7月,他亲自部署实施了文化建设“八项工程”。
这些年来,对于文化精品力作的扶持,浙江可谓不遗余力、持续加码。比如2016年,浙江发布《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促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繁荣发展;2019年,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诞生,累计已有900余个项目在“浙基金”的滋养下开花结果;近几年,瞄准“精品立世,打造文艺原创强省”,实施文化文艺创作攀峰计划。同时,在省级基金带动下,各地市也纷纷建立文艺基金或专项扶持资金,层层赋能浙产精品涌现。
那么,“之江潮”文化奖又将带来哪些新的生机?
让“精品爆款”更多涌现。“之江潮”文化奖的激励力度被提升到了新能级。根据评选要求,“之江潮”文化奖授予的作品是代表浙江获得由中央宣传部批准设立的常设全国性重要奖项,或在国内外重大平台展示播出、在相关行业领域产生重要影响,以及在文化走出去中成功展示国家形象和浙江“重要窗口”形象的优秀成果。这样的作品一般都是文化“爆款”。重奖“爆款”,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通过精准激励,让精品所蕴含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等成为指引文化作品创作的正确航向,促使“下一个爆款”接二连三。
让“文化英才”更有热情。“文化的主体是人,传承的载体也是人。”文化创新,关键得靠人。以“之江”之名,给予实打实的奖励,是对创作团队的充分肯定。让有理想、有追求、有能力的创作者有更多的成就感、获得感,既能吸引更多“文化英才”来浙江、为浙江、兴浙江,也有利于激发全省“文化英才”的创作热情,推动文化创新活力持续迸发,从而形成“创作—认可—再创作”的良性循环。
让“文化热土”更加滚烫。浙江自古便是一片闪亮的“文化热土”,“浙学”思想影响至今、文学艺术光彩夺目、文艺巨匠灿若繁星……设立“之江潮”文化奖,有望为这片“文化热土”再添一把火,让充盈着浓郁浙江味、深厚家国情、蓬勃创新力的精品力作在之江大地掀起层层文化热浪。它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一个风向标,推动形成人才济济、精品迭出、百花齐放的创作生态,为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添砖加瓦。
三
“弄潮儿向涛头立”,浙江素有引领风气之先的传统,以“之江”为名,既是对历史的回应,也饱含对浙江文化事业的期许。从“之江潮”文化奖的评选规则来看,它传递出一些鲜明的导向。
要流量也要质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的注意力是稀缺资源,文化作品要想吸引关注并不容易。近年来一些质量过硬的精品力作如电视剧《觉醒年代》、电影《哪吒》系列等,或引发情感共鸣、或提供思想启迪,仿佛天然具备流量磁吸效应,吸引无数网友自发“二创”传播和持久关注。“之江潮”文化奖倡导的正是这种“高品质内容—可持续流量”的双向循环,通过激励机制引导文化创作者摈弃靠噱头博眼球的短视行为,转而深耕内容品质、弘扬主流价值,让好的作品搭乘流量经济的东风,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不断影响人、滋养人、提升人。
要特色也要本色。特色是文化作品的鲜明标识,赋予其差异化的魅力;本色则是对文化基因的坚守,彰显着作品的精神厚度。当下部分文化创作为博眼球而盲目跟风、堆砌流行元素,不仅消解了自身的部分艺术特质和艺术价值,也难以实现有效的精神引领。敦煌壁画因丝路文明的交融而瑰丽,昆曲凭水磨腔的婉转六百年不绝,皆因在创新中守住了文化DNA而历久弥新。“之江潮”文化奖激励的创作者,既是创新表达的“破壁者”,敢于在理念、内容、手段等层面突破、创新,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根人”,有能力产出真正具有浙江文化底色、展现浙江时代风貌的经典之作、高峰之作。
要传播也要传世。传播决定影响力,传世考验生命力。近年来,不乏文化作品通过算法推荐、热点营销等手段迅速走红,但其中不少因缺乏深刻内涵,最终沦为昙花一现。精品力作应该是杰作、大作,甚至是传世之作。《红楼梦》因其对人性深刻的描摹,穿越数百年仍被反复解读;《采茶舞曲》根植群众与生活,由情而作,至今被传唱。“之江潮”文化奖关注的正是这样的作品——不仅“刷屏”更“入心”,不仅获得短期热度更经得起时间淘洗。唯有兼具传播力与传世价值的作品,才能在文化长河中留下永恒印记。
一个时代的文艺高峰由精品力作铸就。期待更多文化创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以精品奉献人民,让作品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既成为当下的现象级话题,更化作穿越时空的文化坐标。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