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斯楼何以不朽

字体:
—2025—
04/27
09:29:32
2025-04-27 09:29:32 来源:浙江宣传

  江南士人多,藏书楼也多,文澜阁、天一阁、嘉业堂藏书楼、过云楼、铁琴铜剑楼,皆可谓名楼。还有一座藏书楼,深得业界嘉许,却常如养在深闺般少有人识,这就是绍兴越城府山脚下的古越藏书楼。

  翻开中国图书馆发展史,它是绕不开的篇章。《图书馆》杂志曾发起“20世纪中国图书馆100件大事”评选,入选的第一件就是“古越藏书楼的创办”。蔡元培曾形容古越藏书楼:“吾越多才由续学,斯楼不朽在藏书。”这副楹联,现在挂在古越藏书楼二楼徐树兰胸像的两边。

  那么,古越藏书楼有哪些往事?斯楼何以不朽?

  一

  古越藏书楼的筹建工作始于1900年,历经两年时间修建初具雏形,1904年正式对外开放。当它的大门打开的那一刻,绍兴城里的读书人沸腾了,“其乡之人大欢”。

  是什么让士人们如此激动?越地从两宋开始,就是全国的重点刻书地区之一,藏书业得以发展,建一座藏书楼在当时也已非稀罕之事。但这座新建的藏书楼,和之前的却有根本性区别。

  这还得从其创办者徐树兰说起。他39岁就中了举人,清政府给他发了个兵部郎中的“铁饭碗”,此后还担任过多个职务。虽是一位旧文人,但他视野开阔,敢于尝试,被当时的报纸称为“绍兴头一个提倡维新的人”。他认为,中国要摆脱穷弱就应当“求本”,而“本”正是务农和教育。

  在农业方面,他与罗振玉等人在上海创设务农会,传播先进的农学知识。在教育方面,他积极推行新式教育,培养优秀人才。1897年,他在绍兴开设了一家新式学堂——绍郡中西学堂,也就是现在绍兴一中的前身。尔后,徐树兰邀请蔡元培出任学堂总理。课程方面,绍郡中西学堂开设了国学、算学、化学、物理、体操等学科,“中西合璧”。

  为辅助教学,徐树兰和蔡元培还创设了一个叫“养新书藏”的图书馆,不仅注重传统文化教育,也积极引入西学图书,并鼓励社会人士捐书献力。

  但“养新书藏”规定,学堂外的社会人士要“助银十圆以上”才可借书,虽说已具备一定的开放性质,但更多贫寒子弟还是被挡在大门之外,对知识望而兴叹。于是,徐树兰又萌生了一个在当时堪称开创性的想法——建一座向所有人开放的藏书楼。

  二

  为建古越藏书楼,徐树兰在绍兴城西“购地一亩六分,建屋四层”,倾家三万余两白银。建成后的藏书楼分为四进二楼,后三进用于藏书,一进门楼设为大厅,中间设有阅览处,60个座位用于阅览。

  徐树兰将自家所藏的大量有用之书和到处搜罗来的书籍悉数捐入藏书楼。为了让藏书楼开放管理更为规范,他借鉴当时最先进的中西方图书馆经验,制定《古越藏书楼章程》,存古开新。在今天看来,古越藏书楼规模的确不大,这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

  在藏书类型方面,古越藏书楼突破了相当多的陈规,除传统的经、史、子、集外,广泛收藏报刊、地图,甚至国外新书和时务、实业书籍。藏书楼还引入了西方现代图书馆的分类编目法,将馆藏图书分为政、学两大类。

  古越藏书楼在借阅的流程上十分严格,一方面,就像现代图书馆一样,明确了室内阅览的时间;另一方面,读者进楼阅读也需要经过一定“手续”,先进行登记,领取发书单与对牌,凭牌入内,按号就座,维持藏书楼内良好阅读环境。

  为确保日常运营和服务质量,这里还设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包括总理、司书、门丁、庖丁、杂役等,涵盖书籍管理、安保、卫生、饮食等各方面。更为难得的是,这里的服务展现出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不仅为读者提供茶水,还专门雇佣了厨师承办膳食供应,体现了对读者需求的细致考虑。

  种种“新举”表明,古越藏书楼虽冠“藏书楼”之名,却已具“图书馆”之实。正是这种开创性,使得古越藏书楼被视作我国近代公共图书馆之滥觞。有学者这样评价,“在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古越藏书楼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

  古越藏书楼更为悠久的影响,还是在它所体现出来的“从藏到用”的理念。

  自古以来,“书不借人”是藏书家的金科玉律,珍本善本更是秘不示人。“一齐归入东昌府,深锁琅嬛饱蠹鱼”道出多少求学之人的无奈。传统藏书楼将书“藏”之高阁,书籍如同被供奉之物,大多数不过是白白等待虫蛀而已。书籍的完好保存尚且不能保证,更别提发挥出传播知识的作用了。

  徐树兰却颠覆了这一传统。他将“私藏”化为“公享”,重新申明了书籍存在的价值——书籍应当发挥出应有的社会功能,“藏”书的目的是为了让知识更好地“用”于服务社会,变“一人之书”为“万人之书”。

  有了古越藏书楼“带路”,“海内藏书家皆效先生之为”。实业家张謇到绍兴来考察藏书楼后,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评价徐树兰的做法:“举其累世之藏书,楼以庋之,公于一郡,凡其书一若郡人之书”。回到家乡南通后,他“效先生之所为”,创办南通博物苑,尔后又集资创建南通图书馆,让更多民众有机会接触到知识和文化,开拓眼界。

  从古越藏书楼里,也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文人学者、有志之士。“五四”文化名人、《新青年》杂志编委之一钱玄同,他的人生就与古越藏书楼有着诸多关联:他与徐氏家族的大家闺秀订婚,其子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在袅袅书香中诞生。历史学家范文澜也是这里的常客,他的住处与古越藏书楼一河之隔,其负笈上海浦东中学堂之前,常于此如饥似渴博览群书。

  现在的古越藏书楼,已经是绍兴图书馆的分馆,虽然原建筑只剩下门楼部分,但仍然向公众开放。藏书楼内,摆放着徐树兰的纪念像。如今,“树兰”这个名字,更是成了绍兴的文化符号,绍兴古城的城市书房均以“树兰书房”命名,书香雅韵遍布古城各角落。

  斯楼不朽,藏书续学,典籍并非死的“文化标本”,而是活的“思想燃料”。这才是这座“伪装”成藏书楼的图书馆,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蒋旭辉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