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出品的文化纪录片《中国村落》开篇有这么一段话:从村落到城市,人类大约花费了一万年的时间,如果把这一万年比作一小时……只在城市里待了一分半钟的我们,很快便开始怀旧,怀念起刚刚离去、却又挥之不去的——那如诗、如画、如意的中国村落。
有人说,人这一生走得再远,也走不出一个村庄。那些散落在记忆边角里的村落,为何总吸引我们不时回望?
台州临海岙底罗村 图源:“临海文旅”微信公众号
一
寻一方村落,就像翻开一本古老厚重的书,或许是一块风化难辨的石碑,或许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或许是一群身影佝偻的老人,总会莫名牵动我们心底的情愫。
凝固的建筑上,流动着祖辈的故事。村落并非天然就有,而是一代代人聚居生活的集合体。走进一座村落,常能看到层层叠叠的老房子。即使一个陌生的旅人,也会从这些斑驳的建筑上不经意触摸到许多前尘往事。像走在浙江缙云的河阳古村,就可以看到大量元、明、清等时期的建筑,正因“三朝巷里藏”的特点,它也被称作“江南古村落活化石”。
缙云河阳古民居 图源:“丽水文旅”微信公众号
多彩的民俗里,深藏着返乡的“钥匙”。舞龙舞灯、写对联、耍皮影,走进古村落,“圈粉”的还有那形形色色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是打开农耕文明的“钥匙”,是村落文化的灵魂。比如,每到江西婺源一年一度的民俗“篁岭晒秋”走红网络,就有不少年轻人评论“心底的DNA动了”“这是最美乡村的符号”。
古老的谱系中,存续着不灭的星火。村以人传,以人传文。岁月流转间,一代又一代村民以血脉为纽带、以生活为载体,将村落的故事、风俗与智慧代代传承。他们是村落文化的讲述者、传承者,在时光长河中构筑起独一无二的文化坐标。比如嘉兴海盐的朱家门古村落,因耕读传家的朱氏一族得名,崇文好学便是这座村落的气质。这两年,它还吸引了一批文化名人和文创工作室入驻,文气生发、欣欣向荣。
再如遂昌长濂村的状元文化、永嘉苍坡村的永嘉学派文脉……历数这些古村落,璀璨名人闪耀的星光,不断激发后人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延续着一个社会向善向美的追求。
朱家门古村 图源:“海盐发布”微信公众号
二
古村落似乎自带“诗与远方”的独特气质。有关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传统村落吸引游客突破4720万人次。不禁好奇,古村落有着怎样的引力?
古朴的诗意栖居。依山傍水、依势造景,古村落自然生长在天地间,一处处构建、一寸寸肌理,安放着天人合一的生活智慧,展现着人们对自然最质朴的尊重与感恩。正因这份与城市的反差,让现代人心向往之,寻找那原始独特的乡村意境。
袅袅炊烟,一汪流水,便值得流连品味。像是安徽宏村的独特水圳,九曲十弯,溪水穿堂过屋,灌农田、浇果木、饮水浣洗,村民用细微的观察、古朴的智慧营建自己的家园,让人间烟火融于这诗意的栖居里。
原始自然的美学。古村落宛如“桃花源”里的人家。一些地处南方的传统村落,常常是绿水人家绕,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而倘若你来到著名画家吴冠中笔下的山西李家山村,层层叠叠的窑洞与山体完美融合,尽显错落之美,则是另一番风貌。时光流转,也依旧可见每孔窑洞上那窗棂的精雕细琢。如果说中国是一张巨型画布,那么古村落便是星星点点的色彩点缀,勾勒出一幅幅生活美学图景,以另一种沉静与美好存在,等待着世人探索。
记忆深处的召唤。古村落从未被人遗忘,它们静默在时光中,等待有心人唤醒。比如,来到以华侨文化著称的侨乡开平,在一些传统村落内,中西合璧的碉楼四处林立。这些建筑,承载着在外漂泊的游子的牵挂,留住了他们的根。最是街巷邻里情,绍兴平桥村的社戏,嘉兴乌镇的长街宴,陕西党家村的“民居瑰宝”……历经岁月沉淀,这些童年记忆深处的片段愈发清晰,成为乡愁的寄托。
绍兴社戏 图源:“绍兴文旅发布”微信公众号
三
如何保持传统村落的引力,镌刻岁月纹理、安放游子归心?我们仍需坚持不懈用力。
探索更多手段,把珍贵记忆留下来。对于灿烂的古村落文化,保护、留存是第一位的。古村落的消逝,不仅意味着在外游子失去了故乡,更意味着一部部独特的文化史的消亡。当那些建筑、民俗、生产方式等文化载体无从寻觅,文化的传承也就无从谈起。特别是对于那些实体建筑保护欠佳、“空心化”严重的古村落,亟需进行抢救式留存。比如,浙江省就把非遗、方言、名人、文献、村志等制作成网上档案展厅,既让古村落在数字世界继续活下去,也便于更多人去研究、发现。
利用是最好的保护,让文化IP活起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古村落丰富的文化,就是核心竞争力,也是“自救”的资本。像是一些古村落就把民俗文化打造成文旅产品,或者是把非遗、民俗等制作成特色文创工艺品,让它们成为“带得走的乡愁”。比如,绍兴新昌的梅渚古村便打出“宋风美学”乡村露天博物馆的IP,打造了“三街八园八馆八坊”,让“梅渚十番”“梅渚剪纸”“梅渚糟烧”“梅渚村晚”等文化品牌“火”起来,激发古村新活力。
诸葛八卦村 图源:“浙江文旅资讯”微信公众号
培育好产业,把乡创队伍建起来。乡村的发展,关键在人,古村落的保护发展同样如此。充分激发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才可能有满满新意、无限创意,支撑古村落持续向新。比如金华兰溪诸葛村,通过“村委会统筹—村民入股—旅游公司运营”的发展模式,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村民有钱赚、有奔头,产业兴旺了,大家更能齐心协力保护好村落、传承好文化。
关乎信仰,关乎家风,关乎乡情,古村落的文化里蕴藏着中国人血脉里的情感基因,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精神之力总在不断召唤。散落各地的古村落,正如一个个“时间胶囊”,等待我们去打开,聆听那来自远方的悠长回响。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