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中国游”何以持续进阶

字体:
—2025—
05/06
09:29:21
2025-05-06 09:29:21 来源:浙江宣传

  今年“五一”,是实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后的首个“五一”假期,入境游热度持续攀升,国内许多城市随处可见外国游客身影:有的骑共享单车畅游北京什刹海,有的到重庆欣赏洪崖洞夜景、吃火锅,有的在杭州泛舟西湖、打卡武林夜市……据国家移民管理局预测,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口岸日均出入境人员将达21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7%。

  对此,有网友调侃,假期出去旅游,挤的不是人山人海,而是“全球联欢”;也有人打趣,“有的景点外国人好多,自己快成老外了”。那么,世界各国游客为何奔赴中国?“中国游”何以持续进阶?

图片

5月3日,众多外国游客游览北京天坛公园 图源:视觉中国

  一

  其实,“游在中国”的高热度,一段时间以来已经有所体现。2024年,中国入境游客达1.32亿人次,同比增长60.8%。今年一季度,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游客达921.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0.2%。那么,火热的“中国游”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外国游客到中国玩了些什么?

  “文化体验”成热点。不少外国游客倾向于文化主题游,开启对中国的深度探索。他们或是踏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在远古文明的印记中穿梭体验;或是驻足西安兵马俑景区,手持外语导览设备,聆听千年军阵的传奇故事。从江南水乡的温婉古韵到西北大地的雄浑豪迈,从历史长河的文明积淀到市井巷陌的生活美学,他们尝试深度解码中国文化的基因图谱,体验中华文化的厚度。

  目的地更加多元。不光是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长满”了外国人,广袤的乡村与自然秘境也吸引着他们的到来。前几天,就有300多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游客在杭州临安的青山湖水上森林体验皮划艇,感受“绿野仙踪”的魅力。

  同时,工业游、研学游等也成为“新宠”,比如不久前深圳启动“Amazing Shenzhen”全球旅游计划,推出“十全十美”工业游、“蓝海星辰”研学游、“飞越山海”低空游等新游线,等待国际游客“解锁”。中国丰富多元的旅游目的地,为游客提供了更多尝试的可能,成为令外国游客“种草”的原因之一。

  “China Shopping”受追捧。受关税政策影响,外国游客开启“中国游”有了新的动因。他们来到中国,不仅为了欣赏风景名胜,还可以购买高品质商品。打开某社交平台,“中国购物攻略”笔记超142万篇,许多外国游客在入境前就做好了“功课”、列出了必买清单,华为折叠屏手机、新能源汽车配件、汉服等成为“反向代购”热品。有外籍游客表示,不少产品无论是自用还是代购回去都非常划算,令他们忍不住来中国买买买。

图片

5月2日,顾客在重庆解放碑商圈某商店购物。该店是重庆市首批离境退税“即买即退”试点商店之一 图源:新华社

  二

  “中国游”何以展现出强劲吸引力?在笔者看来,这背后的三个“加”不容忽视。

  免签政策加持。免签“朋友圈”的持续扩容,让入境游又“火上了一层楼”。今年一季度,全国各口岸免签入境的外国人数量为657万,占全部入境外国人的比重达71.3%。这其中,不仅有20多个全面互免签证国家、30多个单方面免签国家的游客,还有来自俄罗斯、巴西、英国、美国、加拿大等50多个享受过境免签政策国家的游客。随着过境免签时长从144小时放宽到240小时,覆盖范围拓宽到24个省(区、市)的60个口岸,外国游客可更尽兴地享受“中国游”。

  现象传播加速。外国游客沉浸式“打卡中国”后,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的分享和推荐,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家旅游形象。比如美国网红“甲亢哥”在重庆、长沙等城市“一镜到底”的直播,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引发了裂变式传播,让很多国外网友领略到了中国魅力;拥有百万粉丝的韩国博主@SophieKim在打卡西湖、千岛湖后感慨自己难忘杭州,“我觉得,杭州看似宁静,但它知道如何让一切变得兴奋刺激”。这些真实、真诚的推荐,通过网络平台迅速传播,吸引更多外国人带着好奇心、探索欲前来。

  便利服务加码。中国对外开放的“工具箱”从来不是空荡荡的,而装着多种实打实的便捷服务。比如,近期推出的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措施,让退税变得更加快捷,也带动了入境消费增长。目前,深圳已有超400家“即买即退”离境退税商店,今年一季度离境退税商品总额1.83亿元。再如,针对外籍游客在外卡支付、酒店入住等方面的堵点,浙江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简化了支付、入住等流程,提升外籍游客的游玩体验感。

图片

外国游客在嘉兴西塘旅游 图源:“西塘旅游”微信公众号

  三

  当前,中国一系列开放政策和优惠措施的实施,为外籍游客提供了“说来就来”的便利。与此同时,数据显示,2024年,境外旅客入境消费占我国GDP的比重约0.5%,低于世界主要国家的1%至3%,这意味着我国的入境游仍有巨大增量空间。

  在此背景下,如何持续提升“中国游”的吸引力,让世界各地的游客更好地“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从“深藏”到“深游”。随着社交媒体上有关“China Travel”的视频越来越多,外国游客希望体验的入境游项目也越来越细化。有外国博主说,随着深入探索,会发现中国还有很多好玩的地方,藏着许多小众景点。然而,一些小众景点因宣传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等,依旧“养在深闺人未识”。要想让这些“深藏”的好风景也能“见外客”,应当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注重进一步提升组织策划、推广运营、接待服务的水平成色,尤其在培养和吸引更多视野开阔兼具多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方面下功夫。

  既“古老”也“现代”。中国文化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当前,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旅游深度体验的需求持续高涨,这就需要我们以创新思维激活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更多沉浸式、互动式的文旅体验项目。比如,“熊猫专列·成都号”在去年预售时就销售一空,其中境外游客占比约70%。又如,乌镇戏剧节举办10多年来,已上演3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部海外剧目,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戏剧爱好者前来观演。戏剧文化与江南风情的奇妙交融,让“中国底蕴”转化为“世界共情”。

  既“便利”更“聪明”。入境游正迎来发展黄金期,但笔者调研发现,通信服务、游线选择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堵点卡点,需要从多个维度发力。比如在机场、高铁站等交通枢纽,可增设外国游客服务中心,提供行李寄存、旅游咨询、入境通关等“一站式”服务;在旅游信息服务方面,也可以搭建多语言、全方位的综合平台,推出线上智能讲解、行程定制、景区入园等服务,支持外国游客一部手机畅游各地。

  从“流量出圈”转向“留量深耕”,中国入境游已然走在进阶之路上。神秘的东方大国,将始终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真诚的待客之道,让更多全球游客非来不可、心驰神往。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